廣州最美村莊:特色村莊得到專家一致認可

廣州最美村莊:特色村莊得到專家一致認可

①:從化區錦二村

廣州最美村莊:特色村莊得到專家一致認可

②:花都區藍田村

廣州最美村莊:特色村莊得到專家一致認可

上圖為增城區大埔圍村

廣州最美村莊:特色村莊得到專家一致認可

③下圖為從化區鳳二村

廣州最美村莊 調研行

近日,廣州“最美村莊”評選進入實地調研環節,專家評委分兩組,歷時兩天走訪入圍村莊。在相關負責人的陪同介紹下,對各村的經濟發展、生態環境、規劃配套、文化傳承、鄉風文明等方面進行了調研。

12月16日至17日,由華南農業大學公管學院教授張開雲,資訊時報資深記者、黨建研究院研究員黃熙燈組成的專家評委調研團前往從化區、白雲區、花都區及增城區入圍廣州“最美村莊”的6個村莊進行走訪調研。調研過程中,專家評委在各村相關負責人的介紹下,進行實地考察,並分享真實感受、提出中肯之言。

從化區錦二村:

圍繞桃花做文章,

建設模式具有示範效應

錦二村位於江埔街北部,坐落於大金峰山腳下,因森林面積廣闊,空氣質量極高,並保留了良好的原生態自然環境,農業資源優勢明顯。錦二桃花早已名聲在外,成為當地村民發家致富的重要產業之一。2016年,從化區委、區政府研究決定,以錦二村為核心區,聯動錦一村、錦三村,因地制宜建設桃花小鎮,深挖當地鄉土文化,發展綜合觀光體驗文旅產業。

專家組在錦二村參觀了桃花小鎮國學館、非遺文化展館,實地走訪了十里花溪等特色景點,詢問了錦二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桃花產業產值等情況。此外,在街道駐村組的介紹下,專家組還了解了錦二村的人居環境整治和汙水治理成果,並就桃花小鎮將來的發展規劃進行了深入探討。

黃熙燈表示,錦二村圍繞早已名聲在外的桃花做文章,而又不囿於桃花做大文章,美麗鄉村建設的模式的確具有示範效應。

花都區藍田村:

“黨建 鄉村旅遊”,

特色農業品牌化

藍田村位於赤坭鎮西南部,周邊群山環繞,巴江河貫穿其中,4200多畝的耕地、3000多畝的魚塘、2400多畝的花木、10000多畝的山林等組成了優美的自然風光。近年來,藍田村充分利用當地的自然資源優勢,大力發展農業科學耕種、花卉苗木種植、漁業家禽養殖,重點發展生態觀光農村旅遊產業,呈現出美好的發展前景。

專家組在藍田村重點參觀了志惠農場與古村落,詢問了志惠農場的建設情況和未來規劃,與藍田村相關負責人就古村落的有效保護與活化利用進行了探討,對“黨建 鄉村旅遊”和將特色農業品牌化的發展規劃表示了認可。

白雲區米崗村:

走有本村特色的致富路

米崗村距離白雲區鍾落潭鎮8公里,該村北部有流溪攔河壩,流溪河從西繞過,東部倚靠米崗山,盛產淮山、紅肉火龍果、無花果、桑果、百香果、荔枝等農產品。為了更好地振興鄉村經濟,近兩年米崗村積極開展生態樹屋民宿、米崗村旅遊觀光中心建設,大力發展鄉村旅遊。

專家組首先向村委瞭解了米崗村的農產品種類、農業產值、村民收入等基本情況。隨後前往米崗村的藝術公社進行參觀,專家評委對透過搭建鄉村共享平臺振興鄉村教育的做法表示了大力稱讚。最後,專家組參觀了藝術公社一旁的百香果種植基地。

專家組認為,該村農業特色保持得相當完整和突出,在打造美麗宜居鄉村的程序中沒有迷失,而是清醒地走有本村特色的致富路。

增城區大埔圍村:

多打“活力牌”,

吸引年輕人回村參與建設

增江街大埔圍村位於增城區增江街東部,是增城革命老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廣州市“美麗鄉村”建設試點。近年來,大埔圍村從建立廣州市文明示範村起步,透過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方法,讓文明風尚浸潤鄉村每個角落。

增城大埔圍村圍繞其革命老區的定位,透過共建共治共享,打造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廣州市“美麗鄉村”建設試點,從而讓文明風尚“開花結果”。希望今後多打“活力牌”,吸引更多年輕人回村參與建設。

從化區鳳二村:

在建設美麗鄉村的路上,

突出客家特色

鳳二村地處省道S256線旁,離從化城區僅10公里,位於派街高速出口處,毗鄰增城區。2018年,鳳二村遵循“科學佈局,突出特色”原則,深入最佳化客家文創小鎮建設規劃,累計吸引約10萬遊客前來遊玩,為100多位村民提供就業崗位,帶動農副產品銷售、餐飲消費、村民勞務等收入超10萬元。

專家組首先來到了客家文創小鎮的核心區進行走訪。整潔明亮的人居環境、清澈見底的潺潺溪水、平坦寬敞的瀝青村道,客家山歌男女對歌臺、鳳宴廣場等一系列特色小鎮建設成果得到了專家的稱讚。隨後,專家組前往參觀了鳳二村史館。

增城區蓮塘村:

改造而不失原貌,發展而不失本色

蓮塘村位於增城區荔城街的北部,東臨增江河、西接增派旅遊大道,村內建有古荔臺、荷花池,有上千畝的荔枝龍眼園和欖林竹海,全廣東省首條綠道貫穿其中。自2009年綠道建成後,蓮塘村著力發展生態旅遊示範村建設,構建“蓮塘春色、荔鄉仙境”旅遊品牌。

專家組穿行在增城蓮塘村時,感受到包括道路在內的村容村貌有很大改變,但濃濃的鄉味仍時時、處處撲面而來。(文/資訊時報記者宋佳媛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蘇韻樺)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