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門關道班養路人: 在平凡崗位上默默堅守

修繕一新的道班舊址。

北出代縣到大同,有兩條路,一條是二廣高速,一條是普通公路二淅線。10月7日,我們走的是後者,因為範長江當年“塞上行”走過這條路線。而且,在那高聳入雲的雁門山上,有我們想要採訪的人。

30年前的7月19日,驕陽似火。那天傍晚7點,當我們推車繞過22公里的盤山公路到達雁門山頂太和嶺時,沒見到我們想象中的雁門雄關,只有一戶放蜂人家和一個“鐵將軍”把門的雁門關道班。

那天晚上,我們本來準備在雁門關道班借食借宿,沒想到道班工人在外幹活沒回來。在等他們的時候,我們與放蜂人攀談,得知這家人來自浙江溫州,男主人叫周廣仁。他從1982年開始,每年與妻子和徒弟等人,帶著100餘箱蜜蜂,由南向北“追花奪蜜”。雖然很辛苦,但收益還不錯。那天,周廣仁去大同辦事,女主人陳洪霞得知情況後,真誠邀請我們在她家吃飯、住宿。

在此地放蜂,周廣仁夫婦住的是一頂軍用大帳篷和路邊一間用石頭搭建的廢棄窯洞。他們帶著小兒子住帳篷,外甥小王和徒弟小顧住窯洞。窯洞裡支著一張木板床,擺放著柴火爐、鍋碗瓢盆。當晚8點半,他們才忙完收蜜的活計,開始做晚飯。

晚飯後,出窯洞透氣,見不遠處的道班有了燈光,我們立即過去採訪。33歲的班長張二小熱情地向我們介紹道班的情況,講述了他們的工作和生活狀況。他們5名工人在異常艱苦的條件下,堅守崗位、努力工作,確保雁門關要道暢通。雁門關道班連續3年被代縣公路段評為“先進道班”。

那次,我們寫了《雁門關上養路人》一文,對他們進行了報道。

此次再行此道,肯定遇不見放蜂人家了,但養路人一定是要見見的。

還真是幸運,當我們驅車經過險峻的盤山路,趕到雁門關道班大門口時,只見兩個身穿橘紅色工作服的人正在鎖院門。再晚幾十秒,我們就要錯過了。

這兩人一個是副班長劉眉如,一個是田國平,他們正要去雁門山北坡巡路。聽說我們是時隔30年再次來訪的記者,他倆熱情地把我們請進辦公室,並向我們介紹這30年的變化。

其實,有些變化是顯而易見的。比如,增加了一排房舍,並且裝修整潔;通電了——當年是用汽車蓄電池點汽車燈泡照明;配了一輛農用小卡車——當年巡路是用小推車拉著工具;有固定電話了;有衛星電視看了;冬天室內有暖氣了……

然而,這裡的工作條件還是很艱苦。仍然沒通水,用水需要到10公里外的山村去拉;雖然增加了兩名工人,配了一輛農用小卡車,但養護公路里程從5公里增加到13。32公里;這裡海拔1800米,冬天氣溫低至零下二三十度,下雪多且大,他們每天必須保證8小時的室外工作時間。“昨天這裡還下了兩三個小時的雨夾雪。”劉眉如說。

這條路一直是我國北煤南運的重要通道,每天有五六千輛載重30噸的運煤車從這裡透過。現在,距道班不遠的雁門關被開發成景區,來此遊玩的旅客很多。所以,他們依然在這裡堅守著。

我們當年住過的廢棄窯洞,其實在1983年前還是雁門關道班工人的宿舍。10多年前,這兩排窯洞被重新修整,佈置成為忻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山西省公路局忻州分局艱苦奮鬥教育基地、代縣廉政教育基地。窯洞裡的展板介紹了雁門關道班的歷史沿革、先進事蹟,展示了五任班長的照片,陳列有道班以前使用過的簡陋工具、對道班宣傳報道的各種報刊,以及道班和工人的獎牌、獎狀等。

在這裡,我們瞭解到,雁門關道班僅從2007年以來,先後被全國總工會、交通運輸部等授予“五一勞動獎狀”“文明示範視窗”“模範道班”“工人先鋒號”“模範職工小家”等榮譽,獲得的省、市、縣級榮譽更是不計其數。

我們還看到了當年與我們交談的第三任班長張二小的照片。劉眉如說:“張二小在這裡幹了整整40年,當了7年班長,去年才退休。”

透過展板,我們還了解到,劉眉如與在此做內務工作的妻子紀蘭弟曾被評為“最美忻州人”;2016年,劉眉如當選忻州市人大代表;2019年,忻州廣電對“時代楷模”劉眉如夫婦進行了專題報道。

57歲的田國平已在雁門關道班工作41年了。當天,他指著第二任班長田補成的照片說:“這是我的父親,他在這裡當了8年班長,幹了一輩子,去年去世了……”

正是因為有田補成、張二小、劉眉如、田國平這些養路人在雁門關的堅守,這條交通要道才得以數十年保持安全暢通。他們是值得我們敬重的人。因此,我們請劉眉如、田國平在我們的活動旗幟上簽名,留作紀念。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