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同一個鎮內,三座古橋,鎮以橋名

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洞橋鎮,鎮內有三座古橋,洞橋、惠明橋和百梁橋。

洞橋鎮,還有洞橋村,都因洞橋而名。

寧波同一個鎮內,三座古橋,鎮以橋名

洞橋,是一座兩孔廊橋,始建於北宋趙匡胤建隆元年,即公元960年,那一年,趙匡胤“陳橋兵變”,北宋開國。

橋下南塘河,曾名小溪、光溪,所以洞橋又叫光溪洞橋。

公元821年,明州州治從鄞江遷至三江口,小溪更名為光溪。

公元832年,鄮縣縣令王元暐主持動工修建它山堰,公元833年它山堰建成後,將光溪拓寬挖深,疏浚為南塘河。

它山堰的阻鹹、蓄淡、排澇、引灌、供水、航運等功能,充分發揮,人民世代受益無窮。

光溪洞橋歷代屢經重修,明成化元年,即公元1465年更名為洞橋。

現存之橋,復建於“民國三十五年八月”,即1946年,正值時局動盪時期。

寧波同一個鎮內,三座古橋,鎮以橋名

橋頭置亭,橋上廊屋九間,既供通行,也供休息。

東側橋欄中間有木製橋額一塊,上刻橋名“洞橋”,橋上楹聯:

“舟楫頻搖波底月,樓臺倒影水中天。”

“鞏固輿梁廣透過客,蒼茫煙水頻泛來船”。

寧波同一個鎮內,三座古橋,鎮以橋名

惠明港與南塘河匯合處,有始建於唐的惠明橋。

公元832年,王元暐主持修建它山堰時,明州刺史於季友在惠明港開渠築堰,隨後在惠明港與南塘河匯合處,建成了惠明橋。

宋代楊蒙贊惠明橋:“湯湯其流,泛泛其舟,以溉以濯,以酌以遊”。

惠明橋幾經傾廢,現存之橋重建於清同治七年,即公元1868年。

橋南對聯:“惠澤周流交注雙湖日月,明山綿亙遠通三郡輪蹄”,第一字連起來就是橋名“惠明”。

寧波同一個鎮內,三座古橋,鎮以橋名

寧波同一個鎮內,三座古橋,鎮以橋名

流經洞橋鎮的水系,除了南塘河,還有一條蕙江。

蕙江和南塘河同源,在鄞江鎮經它山堰工程分流後,從江渚上一分為二,北為南塘河,流經寧波城區,經南塘老街後入江;南為鄞江,下游也叫蕙江,流經喇叭口,匯入奉化江。

蕙江之上,有一座著名的廊橋,名叫百梁橋。

寧波同一個鎮內,三座古橋,鎮以橋名

百梁橋建成於宋神宗趙頊元豐元年,即公元1078年,當時由朱文偉及其子朱用謐出資建造。

百梁橋長達百米,6墩7孔,正中間的橋孔用16根木樑,其他六個橋孔每孔鋪架木樑14根,共計一百根木樑,故名“百梁橋”。

寧波同一個鎮內,三座古橋,鎮以橋名

南宋建炎三年,即公元1129年,金軍直驅南下,宋高宗逃經明州,百梁橋被戰亂所毀。

公元1145年,朱氏後裔朱世則兄弟和村民按原樣重建,創造了祖孫三代建廊橋的佳話。

明代詩人沈明臣有詩讚之:“青天回首歸何處,落日千峰興不孤。”

百梁橋歷代屢經整修,現存之橋,修護於光緒22年,即公元1896年。

寧波同一個鎮內,三座古橋,鎮以橋名

百梁橋是浙江省內倖存的最長石礅木樑古廊橋,氣勢宏偉,結構完整,被稱為“浙東第一廊橋”,是研究古代橋樑的難得例項。

百梁橋橫跨惠江,南北兩岸皆為惠江村,再往南邊相鄰百梁村,百梁橋,並不在百梁橋村內。

寧波同一個鎮內,三座古橋,鎮以橋名

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南塘河和蕙江,舟楫忙碌,古橋也是交通要道,曾將多少行人送抵彼岸。

近四十多年內,時代發展日新月異,內河航運逐漸退出歷史舞臺,橋樑的通行功能也逐漸被鋼筋水泥梁橋所取代。

當地村民說,以前的夏天,很多人從橋墩上跳水取樂,那時的水真清,天也好藍。

現如今,渾濁的江河水中,夏天再無人游泳。

寧波同一個鎮內,三座古橋,鎮以橋名

1998年,寧波市文化局和寧波日報聯合評選出了“甬上十佳名橋”:靈橋、高橋、廣濟橋、惠明橋、通濟橋、百梁橋、福星橋、戊己橋、碧環橋、萬年橋。

惠明橋和百梁橋,雙雙上榜。

2021年7月,煙花襲擊寧波期間,洪澇災害最嚴重的地方,就是寧波市海曙區洞橋鎮。

洞橋鎮內三古橋,洞橋、惠明橋、百梁橋,安然無恙。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