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女子:孫亞玲 散文印象

#FormatImgID_1#

秦嶺女子

---

孫亞玲 散文印象

辛 峰

我一直視散文寫作為畏途。自己每每起筆,也莫不是戰戰兢兢,說穿了真是有一種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體驗。因為散文是一種最容易進入的文體,又是一種最難寫好的文體。表面看來,好像什麼樣的人都可以寫散文,什麼樣的內容都可以入散文。但古往今來,真正稱得上散文大家的人,卻向來寥寥可數。

那些真正能拿出一本或者幾本散文作品的作家,向來都是令我心生敬意的人。因為這樣的作家都是甘願把自己的內心剖析開來,真誠袒露給世界和讀者的人。閱讀青年女作家孫亞玲的散文,就給我留下了這樣的印象。

秦嶺女子:孫亞玲 散文印象

孫亞玲,筆名:怡薇,陝西藍田人,魯迅文學院高研班學員,西北大學作家高研班學員。系中國散文學會會員,陝西省作家協會會員。現任陝西省散文學會創聯部主任。出版有散文集《太白煙霧》《一輪明月映秦嶺》;長篇小說《回家》;主編《藍田青年美文選》,純文學季刊《作家搖籃》雜誌。

《一輪明月映秦嶺》是藍田籍青年女作家孫亞玲的散文代表作,也是她把自己的成長、家庭與故鄉全面融入散文之中表達的最充分又最動情的一部散文著作。

秦嶺女子:孫亞玲 散文印象

孫亞玲生於藍田,長於藍田。藍田地處秦嶺北麓,其豐富的山水生態和文化生態給予了作者潛移默化的薰陶和啟蒙。尤其是作者的童年經歷了中國農村大鍋飯時代的艱苦歲月,這對她的寫作來說更是一座寶貴的文學富礦。她的青春從這段歲月中走過,體驗過物質匱乏對於生命成長的磨礪,這讓她對故鄉的風土人情、秦嶺的山水風物和家鄉的父老鄉親都懷有一種更通透、更質樸的情懷。

從她的散文之中,我們不難發現,作者本身就是一個靜若處子又動若脫兔般的女子,是從秦嶺的山水和藍田的文化中脫穎而出的性靈賦予。這讓她的語言極具口語化和原生態的特點,跳出了一般散文表達的陳腐和僵硬樣式,幾乎無保留地袒露了種種豐富的個體生命體驗。她從秦嶺的山水風物中走來,也便把秦嶺山水的原始和質樸一起帶給了讀者,或者說她本身就是秦嶺山水的一部分,她的性情、胸懷、樣貌裡都帶有著這座中國山水後花園所具有生命特徵:水靈與大氣。

秦嶺女子:孫亞玲 散文印象

孫亞玲的寫作又是有繼承的,她的父親孫興盛先生是藍田老一輩作家的代表人物,是與陳忠實、高建群等陝西文學領軍人物共同成長起來的陝西作家。因此,女承父業便具有了一種巾幗不讓鬚眉的當仁不讓。而在寫作之中虛心學習、步步為營的穩紮穩打,也讓她的寫作走出了屬於自己的路子,逐漸建立起屬於自己的寫作陣地:那就是秦嶺山水所賦予的性靈書寫和自小養成的童真視角。

她寫山水遊記類的散文有一種“野路子”的風格,即在粗獷之中葆有著細膩、敏感的生命感悟;她寫親情和童年記憶的散文,更是將兄妹之間的真摯感情、童年生活的艱辛與自己的倔犟性格展示的既豐富、寬厚又立體、形象。

《槐花殤》是對曾經父輩們所經歷的文革歲月的反思與痛悼;《那年那月那日》與《那山那水那人》則透過栩栩如生的筆觸展現了一段貧瘠歲月裡一代人的青春——屬於作者自己的青春。這樣的文字每一筆都帶著疼痛,每一劃都飽含著辛酸,卻又最能打動人心,把讀者代入到作者的生命體驗中去,甚至讓我們為之留下感動的淚花。

比如父親磨豆腐的艱苦歲月裡兄妹之間雖貧窮卻快樂溫馨的美好親情;比如奶奶在老屋旁守著指甲花圃的孤獨晚年;比如作者在童年裡和同伴分享一塊月餅時那童言無忌、既辛酸又滿含童趣的對話,它們都無不閃耀著愛的火花,流淌著生命的歡樂與悲辛,給讀者以莫大的心靈慰藉,給受傷的靈魂以溫暖的撫慰與舒心的安妥。

在我看來,這種能給予讀者以心靈慰藉和靈魂撫慰的書寫便是孫亞玲散文的風格特徵,是她將秦嶺山水的質樸和秦嶺女兒的胸懷融入自我生命表達所體現出的散文美學風格。

❒作者簡介:辛峰,80後草根作家,筆名傷心碧、千恨百媚。十點讀書、慈懷讀書會簽約作者;書評專欄作者;省作協會員。好清靜,喜讀書。著有長篇小說《西漂十年》,文學評論集《文字的風度》即將出版,現居西安。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