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孤山"文藝--吳漢亮:滄桑古驛道

吳漢亮◆滄桑古驛道

商周時期,有一條古驛道橫貫宿松中部,其走向類似於今天的105國道。驛道北接齊魯燕趙,南連湘粵雲黔。宿松其地襟喉吳楚,為兩京八省通衙。

驛道從黃梅縣停前驛前約八里處的宿松銅鈴界嶺(珠寶寨)入境,在宿松楓香驛前四里外的界址河進入太湖縣,驛站與驛站間距大約六十里,六十里驛路上又設有驛丞署一處、驛鋪五處,烽火臺四處,路亭二處,寨堡三十五處。

滄桑悠悠,歲月數度興廢,承載古老歷史,見證人間變遷。

其中楓香驛最為有名,楓香驛位於今涼亭鎮楓驛村,在縣治北五十餘里處,因以古代楓香樹為地名設驛因名。古驛設驛丞署、驛公館、驛站(驛傳)、驛倉、墩臺等。舊縣誌載:“楓香驛丞署,舊有正廳、後廳、警樓、儀門各二間,丞宅兩間,桂香、楓香兩亭,寅賓、寅棧各二坊,俱明初所建。明崇禎年間毀於兵,清初重建,乾隆二十二年驛丞缺裁,其宅存作司驛館舍,有上房兩間,驛書棚、差房二間,馬棚東西各一,馬神祠三楹,並土垣芭、茅茨一處。”至清嘉慶十九年,知縣陳國相購民房為之,建正廳三楹,廳後東西有序,二堂、三堂各三間,前為大門,臨街有東西轅門。楓香驛古為戰略交通要衝,也是重要的兵備之地,因此屢遭兵殆。民國後,驛站功能不復存在,殘存的部分建築及設施也盡毀於1970年前後。

驛鋪即為鋪遞,亦曰郵遞,接遞公交和服務於過往差使及沿驛馬伕的公差和生活需要。在驛鋪功能形成的過程中,旅店、飯館、茶館等服務行業也隨之建立,從而以驛鋪為中心的新的小集鎮也隨之形成。

古驛道按十里設一鋪,宿松境內自西向東,分別設有寨前、墨煙、鳳凰、仙田、楓驛等五鋪。驛及驛鋪有綜合交通、設防、郵遞和接待等多方面的驛傳功能。

驛道寨堡往往跟戰爭緊密相聯。從黃梅縣入境宿松縣銅鈴界嶺珠寶寨的古驛道,橫貫宿松六十里,驛道兩側有三十餘處寨堡,其中以珠寶寨最為聞名。珠寶寨坐落在銅鈴界嶺北金山之上,驛道從寨前而過。被喻為是出楚入吳第一寨,也被喻為宿松及皖西南和鄂東等地商貿往來、文化交流的“絲綢之路”。

驛道最有煙火味的就是路亭,乘涼的亭子就叫涼亭,供路人歇息、避雨的一種簡陋設施。宿松歷史上曾建有兩座供路人歇息納涼的亭子:一座在梅墩畈車馬河橋頭,一座在舊縣河橋河之西橋頭。如今兩河橋頭涼亭早已不復存在,留下的只是一個歷史的記憶。因車馬河橋頭涼亭在清嘉慶初重建雕刻彩繪裝點精巧,被贊為“花涼亭”。今雖亭不在,但花涼亭終以地名的形式作為印記被記錄下來。而舊縣河木板橋橋頭涼亭,也以涼亭為名改舊縣河為涼亭河。車馬河、舊縣河兩處河橋並涼亭的建修史,也是一種慈善文化的體現和傳承。

驛道宿松段商貿古鎮主要有三個,分別是二郎河、花涼亭(梅墩)、涼亭河。二郎有驛道出楚入吳第一商貿古鎮之譽,沿驛道,跨省與鄂東及江西九江的邊貿往來最多。在二郎向有”賣不掉的東西能賣掉,買不到的東西能買到”的說法。充分說明了其商貿之盛。

近現代,隨著行政區域和區域交通的變化,花涼亭的地位已被破涼鎮所替代。

涼亭是作地名為涼亭河的簡稱。明初在故縣遺址旁置“舊縣裡”,亦稱故縣裡,橋之西頭有涼亭一座,為驛道涼亭河路停之始,也是以涼亭為地名之始。涼亭河向為驛道上的商貿古鎮,宿松北部最大的物資集散地和交通樞紐。

光陰荏苒,世道變遷。如今,這條寫滿歷史滄桑的古驛道,正像一位歷史老人在訴說這座古老城池慢慢遠去的文明。

(發稿編輯 司舜)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