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遠禽來貢清宮繪畫中的火雞影象來源:北京大學哲學系科學系

遠禽來貢清宮繪畫中的火雞影象來源

王 釗

北京大學哲學系科技哲學專業博士,研究方向為康乾時代的清宮博物繪畫、中國古代博物學影象,發表論文《中國畫與博物學的交匯:談蔣廷錫〈塞外花卉圖〉卷》等

火雞(Meleagris gailopave)是原產北美洲和中美洲的一種雞形目雉科大型鳥類,烤火雞是美國感恩節必備的一道大菜,現如今火雞就如同白頭鷹一樣已然成為美國的標誌性動物。這種產自新大陸的鳥類原本是美洲印第安人馴化的一種禽類,早在十五世紀末至十六世紀初期,西班牙探險者就在墨西哥發現了當地土著阿芝特克印第安人馴化的火雞,這些探險者們返回歐洲時帶上了這種馴化的火雞。到了一五三〇年,法國、義大利和英格蘭地區相繼飼養了這種馴化的火雞,火雞飼養逐漸在歐洲傳播開來。(Dorothy Hinshaw Patent。 Wild Turkey Tame Turkey。 New York: Clarion books1989, P。17)之後隨著新航路的開闢這種在歐洲重新被馴化的火雞就漂洋過海傳播到了世界各地。

火雞早期也伴隨著西方人的全球貿易傳播到了中國,至於最早何時傳入中國,現在我們已經不能明確地知曉了,但是透過清代留存至今的一些影象和文獻我們還是能夠一窺火雞早期流入中國的情形。幸運的是,乾隆二十六年(一七六一年)奉敕完成的《餘省張為邦合摹蔣廷錫鳥譜》(以下簡稱清宮《鳥譜》)為我們提供了重要的線索。這部清宮《鳥譜》以影象和滿漢譜文的形式全面記錄了當時中國官方所掌握的鳥類知識,在其中第六冊的第十二幅和十三幅分別描繪了「洋雞」和「雌洋雞」,依據影象我們很容易就辨識出它們分別是雄火雞和雌火雞,此時火雞被稱之為「洋雞」,這也表明乾隆年間火雞已為清廷所知曉。事實上這一時期清宮已經開始飼養火雞,在「雌洋雞」的譜文中明確記載:「北方向年所無,自俄羅斯人攜至內苑,孳生日繁,近民間亦或有之矣。《粵志》雲:『西洋雞短足昂首,毛片如鱗』……」(故宮博物院編《清宮鳥譜》,故宮出版社,二〇一四年,一一二頁)這就很明確地說明火雞進入中國可能有兩條路線:一條路線是由俄羅斯人透過陸路,以進貢的方式引入到了清宮;另一條路線則可能是歐洲人透過海上貿易的方式由廣州港口進入中國,故而在廣州地區的《粵志》中對火雞有所記載,民間也有人在飼養火雞。除此以外在清末民初周斆肅所著的《古今怪異整合》中記載:「康熙辛亥,西洋人有以火雞入貢者。舟進蘇州閶關,出雞於船頭,令市人聚觀之。赤色,與雞同,飼以火炭,如啄米粒也。」(周斆肅《古今怪異整合》下編,中華書局,一九一九年,一二頁)上述描述「飼以火炭」顯然是附會了之前中國文獻中火雞能食火炭的傳說,但從其描述「赤色,與雞同」應該是火雞無疑,這就說明在康熙十年(一六七一年),西洋人向清宮進獻過火雞。

【展覽】遠禽來貢清宮繪畫中的火雞影象來源:北京大學哲學系科學系

雄火雞 李健攝

【展覽】遠禽來貢清宮繪畫中的火雞影象來源:北京大學哲學系科學系

清 餘省、張為邦合繪 仿蔣廷錫鳥譜圖冊之「洋雞」頁

絹本設色

故宮博物院藏

【展覽】遠禽來貢清宮繪畫中的火雞影象來源:北京大學哲學系科學系

清 餘省、張為邦合繪 仿蔣廷錫鳥譜圖冊之「雌洋雞」頁

絹本設色

故宮博物院藏

以上資訊表明,清宮《鳥譜》中所描繪的火雞影象最早的來源極有可能就是清宮內苑飼養的火雞,依據清宮《鳥譜》的題記,譜中的火雞影象很有可能首先出現在已失傳的蔣廷錫《鳥譜》中,之後再由余省和張為邦臨摹至現存的清宮《鳥譜》中。而實際上真實的影象的傳播遠比這個要複雜,依據《內務府造辦處各作成做活計清檔》記載,可知清宮《鳥譜》的一部分影象是官方有意識地增補更換,比如《清宮造辦處檔案》記載:「乾隆十五年(一七五〇年)畫院處,四月二十一日,柏唐阿趙其亮來說,大學士忠勇公傳,交葦鳥一個。傳旨照樣畫下,入《鳥譜》,欽此。」(《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彙》第十七冊,人民大學出版社,二〇〇五年,三二九頁)又載:「乾隆十八年(一七五三年)畫院處,五月初八日,効力柏唐阿海成來說,軍機處交鳥皮四件,傳著照樣畫樣,記此。」(《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彙》第十九冊,四九九頁)清宮《鳥譜》中的火雞影象也很有可能出現過類似更換乃至增補。

清宮《鳥譜》中火雞影象的選擇

蔣廷錫所繪《鳥譜》現在已經不可考,我們不能對其和現存清宮《鳥譜》進行對照,但是現存還有一部清代記錄鳥類學知識的博物學著作— 《欽定鳥譜》。雖然名為「欽定」,但這部書中並沒有提及作者和創作時代,李湜透過《欽定鳥譜》中「老皂雕」的譜文中所注「康熙六十一年敬志」,考證其為康熙帝欽定編寫的。(李湜《乾隆朝宮廷畫家餘省與〈鳥譜〉》,《中國宮廷繪畫史研究》,故宮出版社,二〇一五年,五四五頁)這部書在開篇並沒有皇帝或編修人員所寫的序文,它更像是一部未完全成型的書稿,乾隆朝編修《四庫全書》時也未將其收入。造成這樣狀況的原因,很有可能是由於《欽定鳥譜》為康熙末期欽定編修的,而康熙帝的突然離世使這部鳥類博物學書籍未能及時出版,只留下了最初的不完整稿本。這部書的內容與現存清宮《鳥譜》譜文多數地方是一致的,只是個別鳥名和文字部分有出入,在《欽定鳥譜》中只有「洋雞」一個條目,但它是清宮《鳥譜》中「洋雞」與「雌洋雞」譜文的合併版本。

《欽定鳥譜》共記載了三百六十個鳥類條目,體例與現存清宮《鳥譜》譜文一致,尤其是最後的第十二卷鳥的種類雜亂,不像之前十一卷按鳥的類別劃分,這種編排並不像是正常的條目歸類,更像是對之前各卷鳥類的事後補充,由此來看《欽定鳥譜》極有可能是抄錄了當時已經存在的影象版《鳥譜》的譜文部分,代表了蔣廷錫所繪《鳥譜》的編排樣式。蔣廷錫《鳥譜》中的「洋雞」條目可能就只有一幅影象,同時描繪了雌雄火雞,因為在清宮《鳥譜》中雌雄個體描繪在一起,譜文也是寫在一起的。後來清宮在繪製現存《鳥譜》的過程中可能對原有「洋雞」影象並不滿意,將其改繪為雌雄火雞分開的兩幅影象。

清宮《鳥譜》中所繪的鳥類大多取自於真實存在的鳥類形象,從其譜文中可知諸如「兜兜雀」、「海八哥」等數十種鳥來自於福建地區;還有部分鳥類影象甚至可以追溯到康熙帝在趙北口水圍時,要求扈從畫家於壽伯進行的鳥類寫生創作。與此相反,同時期清宮創作的另一套類似的清宮《獸譜》則大量選擇了《古今圖書整合》中的獸類影象,其中許多影象描繪的都是現實中並不存在的虛幻異獸。有趣的是《古今圖書整合》中也有一幅描繪雄火雞的影象,清宮《鳥譜》在繪製火雞影象時並未參考而只是引述了它的文字介紹部分。可以說清宮《鳥譜》的創作比清宮《獸譜》更注重動物的真實性,這或許是由於鳥類比獸類更容易觀察和捕集的緣故。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古今圖書整合》和清宮《鳥譜》中的這兩幅雄火雞影象,就會發現:清宮《鳥譜》中所畫的雄火雞顯然是一隻亞成體的火雞,它鼻部的肉瘤和喉部的肉垂還未完全長出,而《古今圖書整合》中的火雞是一隻成年的雄火雞形象,鼻部肉瘤碩大而下垂。在現實情況下成年的火雞形象更具特徵也更容易觀察到,那麼為何清宮《鳥譜》乃至它所臨摹的影象版本選擇了一隻特徵並不明顯的亞成體火雞形象呢?筆者認為這與中國畫的審美及技法表現有很大的關係。

首先,傳統的中國畫擅長表現和諧的、帶有吉祥寓意的繪畫題材以展現畫家豐富而穩定的內心世界,在後期繪畫發展過程中極少會表現那種具有刺激性的、令人情緒緊張以至擾亂心緒平靜的繪畫題材(高居翰《畫家生涯》,三聯書店,二〇一二年,一二七~一三二頁),而成

【展覽】遠禽來貢清宮繪畫中的火雞影象來源:北京大學哲學系科學系

清 餘省、張為邦合繪 仿蔣廷錫鳥譜圖冊之“地烏”頁

絹本設色

故宮博物院藏

【展覽】遠禽來貢清宮繪畫中的火雞影象來源:北京大學哲學系科學系

清 陳夢雷 《古今圖書整合》草木典之“白露國雞”

南懷仁《坤輿圖說》本

【展覽】遠禽來貢清宮繪畫中的火雞影象來源:北京大學哲學系科學系

雄火雞(亞成體)李健攝

對於這類不熟悉的外來事物,中國傳統繪畫語言中並沒有合適表現它們的「詞彙」,通常情況下中國畫家都依靠一套程式化的表現技法(M。蘇立文《東西方美術交流》,江蘇美術出版社,一九九八年,三二〇頁),甚至禽鳥的各種造型都有程式化的表現方式,即便是畫家需要寫生創作,他們也會將觀察到的事物套用在這些程式中。對於進行傳統繪畫創作的中國畫家來說,長相「醜陋」的雄性成年火雞並不適合入畫及表現,他們需要將這種陌生的鳥類形象融入到自己的藝術審美和擅長的繪畫表現之中,當然要選擇符合自己創作標準的火雞形象,此時亞成體的火雞因為更接近畫家們平時創作的雉雞類禽鳥形象而被採用,以致清宮《鳥譜》中這隻雄火雞的造型都來模仿中國畫中雄性雉雞類禽鳥的經典造型。雌火雞相對外形簡單,可以用處理其他雉雞類雌鳥的畫法靈活設計,反而年火雞頭部滿是紅色肉瘤的猙獰樣貌在人們初次見到時總會使人感到恐怖或不悅,這或許就是雄火雞進入中國畫時被選擇以亞成體的平和樣貌出現的一個重要原因。再有,成年火雞頭頸部滿是褶皺的肉瘤極富立體感,這也是擅長線描構圖的中國畫技法不很好表現的,清宮《鳥譜》中畫家用簡單的圓圈表示那隻亞成體的雄火雞脖頸處不太多的肉瘤就可以說明這一點。是雄火雞因為創作難度大一直都在沿用這個正規化。在餘省的另一幅畫作《牡丹雙綬圖》中也出現了這隻雄火雞的形象,不過這次是將這一造型的雄火雞置入富貴典雅的中式花園場景之中。畫家有意使火雞在這種環境的烘托下呈現出一派祥瑞圖景,從而使相同的影象在不同的處理方式下既可以表現皇帝對疆域內物產資訊的掌握,也可以展示出皇帝以傳統祥瑞符號來表達自己的政治訴求。(賴毓芝《影象、知識與帝國:清宮的食火雞圖繪》,《故宮學術季刊》第二十九卷第二期(冬季號),二〇一一年,一頁)

清宮《鳥譜》中的「火雞」圖

【展覽】遠禽來貢清宮繪畫中的火雞影象來源:北京大學哲學系科學系

清 餘省、張為邦合繪 仿蔣廷錫鳥譜圖冊之「山花雞」頁

絹本設色

故宮博物院藏圖中「山花雞」(即現在所稱黃腹角雉)回首後顧的造型是中國古代花鳥畫中雉雞類禽鳥經典的造型模式

【展覽】遠禽來貢清宮繪畫中的火雞影象來源:北京大學哲學系科學系

餘省 牡丹雙綬圖軸

絹本設色

故宮博物院藏

【展覽】遠禽來貢清宮繪畫中的火雞影象來源:北京大學哲學系科學系

清 餘省、張為邦合繪 仿蔣廷錫鳥譜圖冊之“火雞”頁

絹本設色 故宮博物院藏

影象所繪即為現在所稱的褐馬雞

【展覽】遠禽來貢清宮繪畫中的火雞影象來源:北京大學哲學系科學系

清 餘省、張為邦合繪 仿蔣廷錫鳥譜圖冊之“額摩鳥”頁

絹本設色 故宮博物院藏

“額摩”為音譯,影象所繪即為現在所稱的鶴鴕

清宮《鳥譜》中將現在的火雞稱之為「洋雞」,而在此圖冊內卻有另外的鳥類被稱為「火雞」。在該圖冊第六冊的第二十八幅有一幅「火雞」圖,圖中描繪的則是一隻褐馬雞(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褐馬雞在中國古代有其專用的稱謂— 鶡雞,據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禽部》第四十八卷載:「藏器曰:鶡雞出上黨。魏武帝賦雲:鶡雞猛氣,其鬥期於必死。今人以鶡為冠,象此也。時珍曰:鶡狀類雉而大,黃黑色,首有毛角如冠。性愛其黨,有被侵者,直往赴鬥,雖死猶不置……」(【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劉衡如、劉山冰校注,華夏出版社,二〇一一年,一七二八~一七二九頁)從描述中的產地、形態和好鬥的特徵可以斷定他所說的鶡雞就是褐馬雞,這種禽鳥在古代比較常見,加之其好鬥不止的特性很早就為歷代文人騷客吟詠,但是到了清代或許是因為環境的變遷,褐馬雞的生活範圍縮小而不常為人所見,以致人們漸漸不知道它的古名。

在清宮裡人們習慣稱它為「火雞」,據《張誠日記》記載,一六九一年五月二十二日張誠陪同康熙皇帝去塞外巡幸時,在喀喇沁地方曾經捕到過兩隻褐馬雞,他稱這種鳥是自己在別處從沒見過的,因為該鳥眼睛周圍有一圈像燃燒的火苗那樣的短毛,所以被稱為火雞。(白晉等《老老外眼中的康熙大帝》,人民日報出版社,二〇〇八年,一四七頁)此外乾隆也有一首吟詠「火雞」的詩文:「火雞特異雉,足觀不足食。修尾拖紳白,通身染黛黑。昂藏亦頭角,璘彬亦羽翼。於野昧三嗅,言家乏五德。吐火幻拒真,破敵術非直。無須羅網施,已見雌雄得。宣付上林官,飼養俾孳息。」 {【清】愛新覺羅·弘曆《御製詩三集》卷八,《清高宗(乾隆)御製詩文全集》第四冊,人民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三年,三五七頁}從詩文的描述來看乾隆捕獲的「火雞」應即是褐馬雞,他顯然不知道眼前所見就是古書上赫赫有名的鶡雞,要不然依照他的作詩風格一定會把眼前的褐馬雞大加讚賞一番,而非此詩中略帶嘲諷的語氣。而且乾隆也沒有像張誠那樣認為火雞是因為眼部火紅而得名,他仍以為這就是傳說中的吞吐火炭的火雞。其實這種被訛傳的動物指的應是幾內亞等地所產鶴鴕,明代史料中記載洪武初年三佛齊國(統治範圍在今天馬來半島和巽他群島的大部分地區)就向中國進貢過鶴鴕,只是之後鶴鴕的進貢停止,清代已經不知曉明代所說的「火雞」是什麼禽鳥。(周士琦《傳入中國的兩種火雞》,《尋根》二〇〇三年第三期,九四~九五頁)等到乾隆時代西洋人進貢鶴鴕時,清廷就按鶴鴕的西洋名「emu」的音譯給它取了中文名「額摩鳥」。(李兆良《〈坤輿萬國全圖〉揭秘中國發現澳洲— 鸚哥地、厄蟇、火雞的啟示》,《海交史研究》二〇一二年第一期,六〇~八二頁)

【展覽】遠禽來貢清宮繪畫中的火雞影象來源:北京大學哲學系科學系

清 餘省、張為邦合繪 仿蔣廷錫鳥譜圖冊之「鶡雞」頁

絹本設色

故宮博物院藏影象所繪即為現在所稱的勺雞

【展覽】遠禽來貢清宮繪畫中的火雞影象來源:北京大學哲學系科學系

由此看來「火雞」這個名稱在中

國曆史上叫法比較混亂,在明代它先是指鶴鴕,之後清代又用它來稱呼褐馬雞,直到清末才逐漸用來稱呼現在的火雞。褐馬雞的古稱「鶡雞」在清宮《鳥譜》

中被用來稱呼勺雞(Pucrasia macrolopha),

對應譜文描述的形態也是勺雞,但後半部分徵引歷代有關鶡雞的文獻,其中許多形態描述分明是指褐馬雞,但纂修清宮《鳥譜》譜文的人並沒有注意這些細節,雖然其篇末跋文中說這套清宮《鳥譜》「凡名之偽者,音之舛者,悉於幾餘披閱舉示,復詳勘釐正並識其始末……」(《清宮鳥譜》,五四五頁)但實際上有許多鳥類的名字都被誤識了,這一方面說明清代官方編修清宮《鳥譜》的人員鳥類學知識有所不足,另一方面也間接說明當時環境的改變許多物種已經不容易見到,逐漸為人所不知。

【展覽】遠禽來貢清宮繪畫中的火雞影象來源:北京大學哲學系科學系

清 餘省、張為邦合繪 仿蔣廷錫鳥譜圖冊之「灰色洋鸚哥」頁

絹本設色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影象所繪即為現在所稱的非洲灰鸚鵡

結語

清代中期隨著國力的上升,中國成為了東亞地區實力雄厚的宗主國,周邊各國紛紛歸附朝貢;西方貿易者也垂涎於中國的物產富足,強烈希望能和中國開展對外貿易。正是在此種背景之下世界各地的珍禽異獸透過朝貢和貿易的方式進入中國,而此時期內由官方繪製的清宮《鳥譜》很及時的將這些域外鳥類的影象收入其中,這為我們研究十八世紀世界範圍內動物的傳播交流提供了很大的幫助。除了來自美洲的火雞,同時出現在清宮《鳥譜》中的還有美洲的番鴨、澳洲和非洲等地的各類鸚鵡,這些鳥類傳入中國本身就是全球交流中一個重要的事件,有待於我們進一步發掘。

【展覽】遠禽來貢清宮繪畫中的火雞影象來源:北京大學哲學系科學系

清 餘省、張為邦合繪 仿蔣廷錫鳥譜圖冊之「翠尾紅鸚哥」頁

絹本設色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影象所繪即為現在所稱的澳洲國王鸚鵡

透過對清宮火雞影象的來源進行考證,我們可以發現這類域外鳥類進入官方影象譜錄並非是簡單的收集整理,其中夾雜著許多官方與民間繪畫創作的互動,傳統臨摹與現實改繪的融合,基於此也更能發現當時的中國雖然並不主動迎合新興的世界潮流,但它也在不自覺中進行應答和適應。清廷透過清宮《鳥譜》中收集的域外禽鳥影象,展示了它對世界博物學知識的認識和吸收,再由此構建自己的統治體系。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