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同時進文廟和武廟的兩人:諸葛亮位列其中,另外一人非常低調

由於時代不同,人們對自我價值體現的認知度有很大差異,古代讀書人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目標,將士把“征戰戰場,開疆拓土”當成心願,不僅活著時想功成名就,死後也想青史留名,就像辛棄疾所說的“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

古代有兩座廟十分出名,即供奉姜太公的武廟和祭祀孔聖人的文廟,二者不分伯仲,分別為武將和文臣夢寐以求的地方,若是某人有幸進入武廟或文廟,足以證明他非同凡響,在某方面有著常人所不及的才能和貢獻,比祖墳冒青煙還要霸氣。

古代同時進文廟和武廟的兩人:諸葛亮位列其中,另外一人非常低調

中華大地,從來不缺乏各種人才,文武雙全者也不少,有沒有人既可以進入文廟,又能夠位列武廟呢?這個還真有,只是非常罕見,兩千多年的歷史上,只有兩人同時進入文廟和武廟,其中一個是諸葛亮,另一個非常低調,幾乎不為人所知。

咱們先來看一下諸葛亮,關於他的事蹟和傳說很多,草船借箭、六出祁山、罵死王朗等故事,無一不是家喻戶曉,儘管有些略顯誇張,但諸葛亮的確很有能力,歷朝歷代都有大批粉絲。

古代同時進文廟和武廟的兩人:諸葛亮位列其中,另外一人非常低調

有人說,真實的諸葛亮並沒有那麼厲害,其實這是一種誤解,自古對他的評價都很高,就連唐朝名將李靖對諸葛亮都極為推崇,若非有真才實學,豈能達到如此境界。身為文臣,諸葛亮相當合格,謀略方面登峰造極,忠心耿耿無可挑剔。

身處亂世,郭嘉、賈詡等人都有跳槽的經歷,諸葛亮卻沒有,一生只追隨劉備一人,不離不棄,詮釋了“忠臣不事二主”的道理。康熙如此稱讚道: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人臣者,惟諸葛亮能如此耳!就連自詡為十全老人的乾隆,對諸葛亮亦是讚不絕口。

古代同時進文廟和武廟的兩人:諸葛亮位列其中,另外一人非常低調

雖然多次北伐均未成功,卻不能就此否定諸葛亮的軍事才華,畢竟當時蜀漢國力較弱,與曹魏差距太大,換成誰都完不成滅魏大任,諸葛亮能保全蜀漢那麼多年實屬不易。唐朝時就將諸葛亮列為武廟十哲之一,與戰神白起、兵仙韓信旗鼓相當,明朝時又進入文廟,實至名歸。

前面提到的那個極為低調之人是誰呢?他就是東晉名臣杜預,詩聖杜甫的祖先。別說對歷史不太懂的人,就是熟讀史書者,也未必知道有杜預這號牛人,唐太宗在位時,杜預就進入武廟,比諸葛亮早了700多年,北宋時又位列武廟,在此之前,沒有人同時拿到文武兩廟的“入場券”。杜預憑什麼獲此殊榮呢?

古代同時進文廟和武廟的兩人:諸葛亮位列其中,另外一人非常低調

杜預稱得上官宦子弟,祖父是曹魏元老,父親深得曹丕信任,官至尚書僕射(相當於宰相)。如此顯赫的家庭背景,並未讓杜預驕傲自滿,他年輕時酷愛讀書,文學功底深厚,理工科方面也很強,簡直就是學霸,因此被人稱作“杜武庫”,幾乎無所不知。

杜預踏入仕途時,朝廷大權已被司馬家族掌控,第一份工作是司馬昭身邊的幕僚,而且迎娶了公主,成為皇親國戚,從此逐漸受到重用。滅蜀之後,司馬炎想趁熱打鐵,一舉拿下東吳,完成一統三國的夢想,但多數大臣都不支援,只有姑父杜預和羊祜支援司馬炎。

古代同時進文廟和武廟的兩人:諸葛亮位列其中,另外一人非常低調

猶豫不決的司馬炎,考慮了很長時間,終於下定決心出兵伐吳,杜預擔任此次行動的主帥。根據史書記載,杜預並不會武功,估計連普通士兵都打不過,但他精通兵法謀略,但這就足夠了,又不需要他上陣殺敵。在杜預的出色指揮下,終於把吳國滅掉,軍事生涯達到頂峰,也是他進入武廟最重要的原因。

除此之外,杜預還留下很多經典著作,如《春秋釋例》、《陳農要疏》、《律本》等,尤其他對《左轉》的註解,直到現在仍舊有很重要的參考價值。唐代名相房玄齡評價:杜預不有生知,用之則習,振長策而攻取,兼儒風而轉戰。

參考資料:《晉書·列傳第四》《十七史百將傳 卷六》《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圖片來源於網路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