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武鄉縣巖莊村:新春新願景 虎年發牛財

山西經濟日報記者 馮毅松 通訊員 趙海鵬

山西武鄉縣巖莊村:新春新願景 虎年發牛財

2月5日,農曆正月初五,尚未消融的積雪附著在水墨丹青般的溝谷峁樑上,起起伏伏地徜徉在清澈深遂的碧空之下。在靜謐的山村裡,在清幽的大山中,時不時傳來的“哞哞……”聲,成了這裡的主旋律。武鄉縣分水嶺鄉巖莊村,因牛而興。

“去年,楊懿家賣了20多頭牛犢,收入十七八萬元。”“聽說志東家的十幾頭母牛快產仔了,咱去看看。”“今年俺就不出去打工了,安安心心在家裡養牛。”春節期間,在武鄉縣分水嶺鄉巖莊村,當村民們三五成群聚在一起時,話題繞來繞去都會回到“養牛”上。

今年29歲的楊懿有著11年的養牛經歷。11年前,一場意外車禍奪去了楊懿父親的生命,也徹底改了楊懿的生活軌跡。“當時我剛剛學校畢業,在太原修車行學習汽車修理。無奈之下,回鄉開始了自己的養牛生涯。”楊懿說道。

“他父親是我們村裡規模養殖第一人。”巖莊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楊永軍介紹說,村裡大規模養牛不僅有能人帶動,更有政策的扶持。脫貧攻堅戰打響後,如何讓大家一起脫貧致富,成為擺在村兩委面前的一道難題。經過商議,大家一致認為,應該發揮本村的優勢,發展黃牛養殖。村裡成立了黃牛養殖有限公司,貧困戶以小額信貸資金購牛加入,公司免費提供養殖場所,免費傳授選牛、育牛、防疫等技術。傳統的養牛也變成了巖莊村脫貧致富的主導產業。

“以前我也知道養牛能掙錢,可苦於沒有啟動資金,養不起。現如今,政府不僅給我提供資金支援,還教我如何科學養殖。”巖莊村村民崔建華說,2014年他貸款5萬元加入公司開始養牛,現在已發展到47頭,年收入達十幾萬元。

“在外打工賺錢只夠自己花。”楊懿說,返鄉11年來,從十多頭牛,發展到幾十頭,現在已有110多頭。“不僅僅是賺得錢多了,更關鍵的是有了屬於自己的產業。”

離楊懿所在的養殖小區不遠的馬家嶺溝養殖小區內,村民周志東樂滋滋地說:“我已經有16頭母牛懷孕了,開春就產仔,到時候又多16個‘家庭成員’。”

“我們全村123戶、317口人,除了外出務工的,只要留在村裡,家家戶戶都養牛,目前存欄1300多頭。”話裡話外無不流露出楊永軍發自內心的自豪,“這不,馬上就開春了,開春存欄很快就能突破1500頭。”

為實現規模化養殖,巖莊村先後建起了5個養殖小區,在實現人畜分離的同時,巖莊村的養殖業邁上了規模化養殖快車道。

“牽住產業‘牛鼻子’,抓住政策好機遇,巖莊村的牛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分水嶺鄉黨委書記李山紅說,巖莊村的發展模式不僅讓村民擺脫了貧困,過上幸福生活,而且為全鄉產業發展提供了可借鑑、可複製、可推廣的“巖莊模式”。

採訪中,村民們的話題離不開“牛”,臉上始終洋溢著“牛氣沖天”的喜悅,透過養牛實現共同富裕成了他們最大的新春新願景。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