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區分皇帝的諡號、廟號和年號?記住一訣竅,不再傻傻分不清楚

文/藍夢島主

原創文章,已開啟全網維權,抄襲必究!

封建王朝時期的帝王乃是九五之尊,天之驕子,方方面面都與常人不同,他們不但可享受至高無上的權力和特權,連後世稱呼都更加多元化。古代皇帝除了有名字,還有年號、廟號和諡號。

以朱元璋為例,他的年號是洪武,廟號太祖,諡號是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皇帝的諡號一般都比較長,朱元璋的諡號,記住“高皇帝”三個字就可以了)。我們稱呼朱元璋,一般喜歡說洪武帝或者明太祖。

再以愛新覺羅·玄燁為例,他的年號是康熙,廟號是聖祖,諡號是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我們稱呼愛新覺羅·玄燁,一般喜歡說康熙帝或者清聖祖。

如何區分皇帝的諡號、廟號和年號?記住一訣竅,不再傻傻分不清楚

因為明清兩朝都是一個皇帝只有一個年號(明英宗朱祁鎮除外),所以在稱呼明清兩朝的皇帝時,我們用的最多的是他們的年號,比如萬曆皇帝、崇禎皇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

但是,明清以外的其他王朝,往往是一個皇帝多個年號。比如,唐高宗李治在位34年,有年號14個,而武則天執政21年,有年號17個,僅這兩口子的年號就超過了明清兩朝的總和。所以,對於明清以前的皇帝我們就不能用他們的年號作為稱呼了,而只能用諡號或者廟號。

比如我們熟知的漢武帝劉徹,“武”(孝武皇帝)就是他的死後諡號,而唐太宗李世民,“太宗”則是他的廟號。

如何區分皇帝的諡號、廟號和年號?記住一訣竅,不再傻傻分不清楚

僅從字面,我們就可以很容易區分諡號、廟號和年號,一般來說,叫什麼什麼“帝”的,都是諡號,而叫什麼什麼“祖”或“宗”的,都是廟號,至於既沒有“帝”也沒有“祖”又沒有“宗”的,那基本就是年號了。記住這簡單的一句訣竅,就可以最快速度分清諡號、廟號和年號了。

再說說廟號中的“祖”和“宗”。“有功者稱祖,有德者稱宗”、“開疆拓土曰祖,守業有成曰宗”,所以一般來說,只有開國皇帝的廟號才會稱“祖”,而之後的所有皇帝都稱“宗”。當然,這只是一般情況,歷史上也有特例,比如明朝有兩個“祖”——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而清朝有三個“祖”——清太祖努爾哈赤、清世祖福臨(順治帝)、以及清聖祖玄燁(康熙帝)。

清朝之所以有三個“祖”,情況比較好解釋,努爾哈赤統一女真部落建立後金,算是開疆拓土,所以稱祖沒有什麼問題,順治帝是入主中原後的第一個皇帝,也是開疆拓土,所以稱祖也沒有問題,而康熙帝在位期間收臺灣、驅沙俄,也進一步開疆拓土,確立了中國版圖,所以稱祖也是情理之中。

如何區分皇帝的諡號、廟號和年號?記住一訣竅,不再傻傻分不清楚

而明朝的情況就要稍微複雜一點了。朱元璋是大明王朝的開國之君,那是必然要稱“祖”的。至於朱棣,他死後本來的諡號其實和李世民一樣,是“太宗”,直到嘉靖皇帝時才被改成的“祖”,即我們現在常說的“明成祖”朱棣。

至於嘉靖皇帝為什麼非要在朱棣死後一百年將其廟號由“太宗”硬給改成“成祖”,筆者將在下一篇文章中詳細闡述,那是另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

懂得區分和識別古代皇帝的廟號、諡號和年號,既有助於我們學習歷史,也有助於我們瞭解這位皇帝的歷史地位。尤其是諡號,那是分為“褒諡”和“惡諡”的,我們從一個皇帝的諡號中就能最直觀地看出他的好壞與明昏。

如何區分皇帝的諡號、廟號和年號?記住一訣竅,不再傻傻分不清楚

比如,漢景帝的諡號“孝景皇帝”就是典型的“褒諡”,而隋煬帝的“隋皇帝”則是典型的“惡諡”。

參考文獻:《明史》、《清史稿》等

文中圖片源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