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州西江埠頭今何在,曾經古渡可再尋

古城高州,有鑑江自北向西蜿蜒而過,城市歷史源遠流長。鑑江西北岸,有寶光街道西江村,與高州主城區隔江相望,城鄉一體化氣息濃郁。西江村前江邊,有古渡口曰“西江埠頭”,連通一河兩岸,便於人們進城出城。西江埠頭始於何時,無人可考,而其止於近代,卻是盡人皆知。它曾風光無限,熱鬧一時。如今斯景遠去,留給人們的只有縷縷思憶。

高州西江埠頭今何在,曾經古渡可再尋

西江有埠頭 不知何時始

週末,記者來到高州西江村尋訪古渡。在村口處,一位推著小推車的老婆婆告訴記者,附近鑑江邊的確有個渡口,叫作“西江埠頭”,“不過現在已經看不到了。”

高州西江埠頭今何在,曾經古渡可再尋

老婆婆滿頭白髮,自稱姓甘,已經80餘歲。“那時候,埠頭有船,有人撐渡,我也經常坐。約30年前建起北江橋後,再沒人撐渡了。”她說。記者留意到,北江橋就在西江村口。而從甘婆婆口中得知,西江埠頭離北江橋很近,不過一兩百米的距離,的確不需要過渡了。問及西江埠頭是什麼年代形成的,甘婆婆則說不知道,“村中沒有人說得清楚。”為此,記者特意找到了西江村中90歲高齡的甘偉權老人。可他也說,他小時候,埠頭就有了,而他聽上一輩人說,他們小的時候,埠頭也已經存在,“上一輩人也說不清。”西江有埠頭,不知何時始。對此,西江村79歲的甘偉華認為,高州建城已逾千年,鑑江橫過城北、城西,這兩個方向的人要進城、出城,談何容易,“以前沒有什麼橋,只能做埠頭撐船過渡,應該是很久遠的事了。”

高州西江埠頭今何在,曾經古渡可再尋

古渡連兩岸小船撐眾生

在甘偉華的記憶中,從村中到鑑江邊不過百來米距離,一條泥土通道直通埠頭,“近埠頭處是一段大概30米長的石板路,近水面處是幾米長的木板平臺,這就是渡口。”他說,渡口有一條木船,長五六米,寬約兩米,船尾帶一個矮蓬,是撐渡人的住所。“每次,船上坐滿人了,撐船人就會吆喝一聲‘開船囉——’,用船蒿往岸上一撐,船就向著對面東南岸緩緩而去。”甘偉華回憶道。據他稱,百米開外的對岸,也有一個渡口,由岸上向河中伸出一條數十米的通道,兩邊用木樁固定,中間鋪石板。“渡船雖然不大,但一次也可坐20來個人,人坐兩邊,中間放貨物。”甘偉華介紹說。城外的人進城遊玩、購物、工作,挑菜或挑農作物進城賣;城裡人到城外打柴草、拜山掃墓什麼的,不少人都到此過渡,“我就多次坐船到城裡挑尿水回來淋菜。”甘偉華記得,西江埠頭還曾撐渡過“車船”。小時候,偶爾會看到有汽車開到埠頭處過渡,就有俗稱“車船”的平板船靠近,汽車開到船上後,10多個船工各撐竹篙,齊心協力將“車船”撐向對岸,“一般情況下,河水深1米多至兩米多,適宜竹篙操作。”

高州西江埠頭今何在,曾經古渡可再尋

城鄉交匯處 曾經熱鬧時

據甘偉華透露,西江埠頭地處城鄉交匯處,城裡人鄉下人都將這裡視為進城出城的“中轉站”停歇;外地南來北往的遠客,則把這裡當作旅途中的“驛站”歇息;本地人更是將這裡作為日常生活中的一處“港灣”停泊,因而這裡曾經風光無限,熱鬧一時。正常情況下,每天從凌晨4時到晚上10時,埠頭都可以過渡,“撐船人就吃住在船上,只要叫一聲,就可以起來開工。”甘偉華對記者說,撐船人都是西江村人,可惜現在都已離世了。也曾有過一段時間,撐船人是北江村人甚至外地人的。他還記得,船費一直是2分錢一次,雨天河水漲時則加倍,4分錢。當然河水漲到一定程度時,為安全起見,埠頭是會停渡的。而到了後期,船票才提高到5分、1角。“那時候,鑑江水比較清,西江村人基本上都以河水作飲用水。”甘偉華說,每天早上,村民會來到埠頭挑水回家,或拿來衣物清洗;白天,坐船過渡者來來往往聚聚散散,南腔北調熱熱鬧鬧;夏天的傍晚,人們則來到埠頭沖涼、游泳、戲水,樂也融融。正在村邊淋菜的七旬老人梁阿婆也說,經西江埠頭過渡的,有高州大井、化州寶圩、信宜鎮隆甚至廣西北流等地的人。埠頭旁邊後來還建起了一個鹽倉,專門用來存放、轉運海鹽。海鹽經鑑江運到埠頭,再卸下搬進鹽倉。每當卸鹽、搬運的時候,村民就會匯聚幫工,熱鬧非凡。

高州西江埠頭今何在,曾經古渡可再尋

斯景已遠去 鑑江水悠悠

西江埠頭今何在,曾經古渡可再尋?在熱心村民的引領下,記者來到西江村前鑑江邊尋訪。但見堤岸上正在修建寬闊平坦的新堤路,堤圍早已經過固化;江對岸樓房聳立車水馬龍;江中清水微波,緩緩流動;偶爾有一支機動舢板從江面劃過,駛向遠方。只有西江村邊堤岸處,還傲立著兩棵百年大葉榕樹,枝葉繁茂根鬚滄桑,依稀可窺當年情景。兩棵老榕樹之間,沿著陡峭的堤壁向下,一道數米寬的水泥梯級通道直至水面。村民說,原埠頭大致就在這個位置,但因前些年進行堤圍改造加固,埠頭已被拆除、填理,不復存在了。記者看向對岸,發現堤岸上有階梯及泥土通道通向河中。村民說,那就是當年對岸渡口所在處。曾在西江村旁高州師範就讀的陳先生稱,當年他很少坐船過渡,要進城就與同學一起,繞大路經省汽車站或繞小路經觀山腳而行,“船費雖然只是幾分錢,但對於一名學生來說,能省就儘量省。”當然,他也會不時來埠頭閒逛、沖涼,看過客來往,看船工撐渡,看婦女洗衣,看鹽工搬運,看小孩戲水……

陳先生回憶說,約在1990年前後,北江橋建成通行,西江埠頭也就失去其實際功能,日漸荒廢了。那一年秋冬時節,一天傍晚,他路過西江村時,特意重返舊地再看埠頭,卻見堤岸樹森草長鴉叫雀飛老牛暮歸,腦海中隨即浮現出“枯藤老樹昏鴉……古道西風瘦馬……”這樣的詩句,“只是這‘古道西風瘦馬’要變成‘古渡西風瘦牛’了。”陳先生感慨地說。

夕陽西下,古渡蕭蕭,江水悠悠,昔日熱鬧一時的西江埠頭,漸漸遠去了。

文/茂名晚報記者吳祖光 圖/茂名日報社全媒體記者陳國漢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