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紅龕 | 作者:李希亮

遊紅龕 | 作者:李希亮

天壇峰後,靈山洞前,一谷蜿蜒,狀若蛇行,壁立千仞,勢如斧斫,清流淙淙,佳木森森,嵐煙盈蕩,霧靄升騰,人稱“王母峽”。其前端,凹壁成龕,石呈赭色,因名“紅龕”。

4月17日,與小兵夫婦前往。停車路旁,沿溪行百步,絕壁撲面,隱聞滴水聲,仰見百米高處,“青龍瀑”如絲如線。左,一上窄下寬之巨石當谷,上書“眾妙之門”,莫能解其意。石底出一樹,粗近水桶,並石直立,出石後開枝成傘,其後面崖壁上,鐫“紅龕”二字,每字當有5平米。翻石入谷,聞水聲潺潺,尋聲前往,見巨石堆疊,攔谷成崖,一溪跌落,聲清音脆,直沁心脾。古人說世有四大好聽“裂絲帛,敲細碗,新媳婦說話,小孩叫娘第一聲”,此時,突覺應加一好聽:“細水激石”。兩壁相傾,仰面看天成一線,有些石塊不合力學原理地突出,嶙峋猙獰,大有跌落之虞。少時聽人用“戴不住帽”形容山高,總是不解,今處此間,方始明白,真心佩服言者用語之形象生動。谷底兩側多淺洞,形狀各異,涼氣襲人,寒神悽骨,沒敢近探,匆匆退出。

沿人工修築的臺階而上,過瀑布處十數米,階下現一潭,十餘平米,狀如棉葉,清澈見底。左旁一石,突出地面,上刻“赤龍潭”,右上一瀑,名“赤龍瀑”,瀑寬50公分許,下沏潭中,水花四濺,泠泠作響,清魂淨魄。出潭前行,見一石臥地,其上一邊刻北斗七星圖,一邊刻“北斗坪”三字 ,始覺此谷之形,絕類北斗。立此處,回看來路如柄,“眾妙之門”當在“搖光”處,瀑布當在“開陽”處,“赤龍潭”當在“玉衡”處,此石當在“天權”處;前望谷方似鬥,綠樹竟合,爭高直指,谷底落石,大過房屋者比比,如獅如虎,森然欲搏人。“天璣”處的大石上,書“龍”字,“天璇”處的大石上書“鳳”字,而“天樞”處為一巨龕,目測其高度,亦當在百米開外,其上一水直落,名曰“黃龍瀑”。在“天璇”與“天樞”間,臺階呈“之”形升高出龕,彎彎繞繞消失於視線。

繼續拾階,沿途多有落石砸壞欄杆。至“天樞”處,見絕壁周圍,隔天斷日,林木負勢,舒枝展葉,溪水下行,時有明滅;聞瀑聲喧闐,一谷迴響,百鳥婉轉,自帶韻律。黃龍瀑上部懸崖中,一人隱身其間,只露笑臉,五官曆歷,面容慈祥、端莊,彷彿雲岡或龍門石窟中所雕石像。他靜依絕壁,默守著足下這方雲蒸霞蔚、狀作北斗的峽谷,白天看護林下悠然覓食的羊群,夜裡守候沿壁上下的花豹、林麝、山豬,不分晝夜地護佑著匆忙往來的行人、虔誠拜山的香客……這是一個奇蹟,是一方石壁經冬歷夏,承受恰到好處的日曬雨淋、霜浸霧漫、風剝水蝕後出現的奇蹟。我不知他何時出現在這裡,也不知之前有沒有人見過,更不知他要堅持到什麼時候,此時,我所能做的,就是在饕餮大自然的這筆鉅額饋贈時,以手機錄之存照。

回至“玉衡”處,見壁上“一線天”三字,想起所見石刻,氣勢之磅礴,結構之規整、書寫之流暢,筆力之遒勁,除“完美”外,再無一詞可以形容。過一線天,見一樹五股,橫架於道,粗者如足球,細者如拳頭,根部四分之三被拔起,朝天祼露於岩石上,觀其所立崖坡,土層不足30公分;其梢抵住對面巖壁後,折而向上,正用嫩芽詮釋生命的頑強。我被其驚人的生存能力震撼,由衷地禮讚其不等、不靠、不躲、不怨、不艾、不棄,盡己所能,抓住一切機會做好自己的不屈精神,同時也為其生不逢地,沒能扎牢根基,缺乏抗風險能力而深感哀惋。

出谷,回望“眾妙之門”,忽有所悟,其意當指此石如“門”,內藏險、奇、幽、清、淨、靈……等“眾妙”吧。

遊紅龕 | 作者:李希亮

作者簡介:李希亮,雙陽河畔一老農,耕餘臨溪作釣翁,土產新鮮水生活,拙手誤材笑諸公。

責編:王芳 遠岫 若谷 | 編輯:陳麗 | 圖片:網路

本文內容系原創,轉載請註明來源:“大河文學”(ID:daheliterature)

首席法律顧問:河南凌峰律師事務所崔素芳律師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