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許多帶有山西地名的村落,看看與山西哪些地方有關

我們常說“五百年前是一家”,“五百”也就是個概數,而這裡,與山西人則是實實在在的“六百年前是一家”。

北京眾多的帶有山西地名的村落,是600年前山西居民遷徙北京之後對家鄉的思念。

這些村落的名字大多以當時的“州”“縣”命名,比如“石州營村”“河津營村”等等。

北京有許多帶有山西地名的村落,看看與山西哪些地方有關

在洪洞大槐樹景區演出的反映人口遷徙的實景劇

一個官府變卦的民間故事

童年時期聽老人們講故事,說很早以前山西人太多,官府要把山西人移到地廣人稀的地方,讓他們開荒種地。山西土地肥沃,誰也不走。官府沒辦法,就說,不想走的都趕在幾月幾日前到洪洞的大槐樹下集合,不去集合的就得離開山西,去別的地方。老百姓聽了,都拖家帶口的在官府指定的那天前到了洪洞集合。誰知道,官府變卦,成了到了洪洞的就必須走。而且採取強制措施,都被捆起手,在官府的押送下前往。

接著就有了第二個故事,就是“解手”。所謂“解手”,就是解開手上廁所。估計“解手”文雅一些,慢慢就演變成了上廁所的雅稱。

故事終歸是故事,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老百姓的內心想法,比如說官府變卦一事。在當時,讓山西人離開故土,還是有很大難度的。

山西人口超過河北河南兩省總和

直到今天,人們談論起山西人,還會說山西人戀家。

其實這是有地理文化淵源的。歷史上的山西,特別是晉南地區,地肥水美,物產富饒,災年和戰事相對較少。在農耕文明時代,山西是公認的好地方。人們大多不願意離開,而且,由於兵荒馬亂,外地人湧入山西也不在少數。有統計資料表明,在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山西總人口已達到400餘萬人,而相鄰的河北(當時為北直隸省)和河南,人口均在189萬左右。

人口是一個地區生產發展、經濟繁榮的重要因素。當時明朝開國時間不久,明成祖朱棣將都城從南京遷往北京後,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就是京城區域地廣人稀,雖然在此之前已有過數次移民,但終無法解決根本問題。

於是,在有了明洪武四年(1371年)三月和五月、建文四年(1402年)八月的人口徙京之後,永樂元年(1403年)七月、永樂二年(1404年)七月、永樂三年(1405年)九月又有數次規模較大的人口徙京,而與山西關係密切的就有四次,分別是建文四年、永樂元年、永樂二年、永樂三年。

北京有許多帶有山西地名的村落,看看與山西哪些地方有關

位於北京大興區的鳳河,當初從山西到北京的百姓大多被安置在鳳河兩岸

這些地名錶達了對故土的懷念

眾所周知,元朝是一個由遊牧民族建立起來的朝代,重遊牧狩獵而輕農耕種植是其民族特性使然。所以,當其定都北京之後,首先想到的就是弄一大塊土地,用作皇家狩獵場。這塊土地就選在了今天的大興區,面積達210平方公里。這裡水草豐美,非常適合開墾種植。從山西遷徙到北京的人口,有很大一部分就被安置在這裡。

大家聽聽這裡的地名,作為山西人是不是有一種親切感。

長子營鎮上長子營村、下長子營村、上黎城營村、沁水營村、河津營村、潞城營村、南蒲州(今永濟)營村、北蒲州(今永濟)營村; 採育鎮下黎城營村、東潞州營村、屯留營村、大同營村、山西營村;青雲店鎮孝義營村、霍州營村、解州(今運城)營村、石州(今離石)營村。

在北京順義區,也有一些與山西有關的地名。如趙全營鎮的忻州營村、稷山營村、東絳州(今新絳)營村、西絳州(今新絳)營村、紅銅營村(原名洪洞營村),在高麗營鎮有河津營村、夏縣營村等。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