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看四川丨拍紀錄片的能卡曼:我想讓每件紡織品都有故事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楊濤 攝影報道

4月12日,能卡曼又來到雅安採購織布需要的工具。35歲的能卡曼是雅安市寶興縣夾金山下磽磧藏族鄉村民。她和丈夫一起在這裡經營藏家樂,發展特色旅遊,搞特種養殖已有十多個年頭。

如今,能卡曼又拿起相機拍攝犛牛毛編織工藝,遍訪村中老人,學習傳統紡織技術。她成立自己的嘉絨傳統犛牛毛織品工作室,帶領周圍村民生產製作犛牛毛紡織製品,並透過網路銷售。每年僅此一項,能卡曼就可以增加5萬元收入。

脫貧攻堅看四川丨拍紀錄片的能卡曼:我想讓每件紡織品都有故事

會拍紀錄片的能卡曼,學會了用古法織布

學織布

傳承本民族傳統文化

“嘩嘩譁……”夜深人靜,織布聲從能卡曼家中傳出來——小時候,她就是伴隨著這樣的聲音進入夢鄉的。

“外婆和媽媽那輩人,家人生活中每天都要用到的腰帶和綁腿都是她們自己織的。”能卡曼笑稱,自己還在媽媽肚子裡時,就在學習嘉絨傳統紡織工藝了。

位於寶興夾金山下的磽磧藏族鄉,當地村民居住在海拔2000米左右的高山之中。山間谷地和高山牧場為生活在這裡的人們提供了豐富的生活物資,農業生產和放牧是他們主要的生活來源。充滿生活智慧的磽磧先民們,除了將賣犛牛肉作為主要經濟來源,還將犛牛毛製作成生活用品。

犛牛毛防水、輕便又保暖。在能卡曼上一輩人的生活中,用犛牛毛編織綁腿、腰帶是基本生活技能,這些犛牛毛製品也成為他們的生活必需品。

到了能卡曼這一輩人,年輕人都不太願意學習古法紡織了,能卡曼也曾經覺得自己的服裝不夠洋氣。“但來我們這裡旅遊的人,都覺得我們的頭飾漂亮,衣服好看。”看著那些爭先恐後穿著當地服裝拍照留念的遊客,一種自豪感油然而生,能卡曼才萌發要學習紡織技術、傳承本民族傳統文化的想法。

能卡曼從媽媽家找來佈滿灰塵的織布機,農閒時間就朝村裡那些當年的紡織能手家跑。從選毛、搓毛,到捻線、織布,能卡曼都一一記錄。遇到複雜的地方,她就用手機拍下來,回家再慢慢琢磨。

脫貧攻堅看四川丨拍紀錄片的能卡曼:我想讓每件紡織品都有故事

能卡曼帶動周邊村民一起紡織手工藝品,帶動周邊村民致富

拍影片

讓每一件紡織品都有故事

2014年,受益於一個公益專案,能卡曼得到一臺數碼相機。透過老師培訓和自己鑽研,她已經能熟練運用裝置記錄身邊生活。

從鄰居家收玉米、老人紡線,再到村裡姐妹出嫁,這些富有生活氣息的場景都被能卡曼一一記錄下來。

2014年6月,她和家人一同上山,用兩天時間靜靜記錄下和鄰居一起上山剪牛毛的過程,之後剪輯出了自己的第一部紀錄片作品。她為這部片子取名《色達麥隆》——磽磧當地一座神山的名字。

2015年,能卡曼帶著這部紀錄片,去雲南麗江、廣東深圳參加國際藝術節交流活動和影展,質樸的鏡頭語言和記錄風格,讓影片大受好評。這也讓能卡曼成為磽磧第一位拍攝紀錄片的人。

脫貧攻堅看四川丨拍紀錄片的能卡曼:我想讓每件紡織品都有故事

利用傳統工藝,能卡曼編織出極具現代生活氣息的提包

網路銷售

傳統紡織品現商機

除了藏家樂的女主人,能卡曼還有了一個身份——自然教育嚮導。“沒想到對山裡的野菜、藥材等土特產,城裡人會那麼感興趣。”帶著久居都市的遊客在山野之間穿梭,認識各種野生動植物,再撿拾野菜一起加工,成了藏家樂特別的旅遊體驗。

每年寒暑假,國內幾家知名的自然教育機構,都會請能卡曼夫婦帶著城裡的大人小孩深入山中,為他們講述各種動植物知識和野外生存技巧。

能卡曼發現,除了優美的自然風光,外地遊客對她們的傳統紡織技藝更感興趣。“靠山吃山,總有吃完的一天。如果年輕人都來學習傳統紡織技術,不僅可以增加收入,還能讓媽媽們的手藝傳下去。”能卡曼說。

能卡曼向村中老人學習傳統紡織技術過程中,為了可以反覆揣摩其中的技術細節,就用影像記錄下來。在製作過程中,她也嘗試短影片的方式來傳播。沒想到,常常一件產品沒有織完,外面的客人們看到就早早下了訂單。

綁腿、腰帶這些傳統形態的紡織品在城市生活裡很難被使用。從電腦包、圍巾、披肩到手提包,能卡曼嘗試著製作符合現代生活方式的產品。除了傳統的嘉絨藏族吉祥圖案,能卡曼還把嘉絨藏族傳統建築裡的一些元素,也新增到她的產品中。

“山裡和城裡我都待過,之前我也曾經嚮往過城市生活,這些年下來,我才發現,是各有各的好。”如今,能卡曼留意收集了許多反映當地生產生活的老物件,同時也努力學習和保護當地傳統犛牛毛紡織技藝。按照他們的想法,今後要在藏家樂闢出一塊區域,專門展示嘉絨藏族文化。據寶興縣文化部門訊息,磽磧嘉絨藏族傳統紡織技藝正在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