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通州這座1400年的古老建築,承載著多少歷史和傳說!

燃燈塔位於通州區北部,大運河北端西畔,緊鄰過去的通州古城,與杭州六和塔、揚州文峰塔、臨清舍利塔,並稱運河沿岸四大名塔,北京大學著名的博雅塔便是以其為原型修建的。

燃燈塔的建造年代歷來有兩說,今人多以周唐說為主,即認為燃燈塔始建於北周末期,初為鎮水之塔,唐貞觀年間尉遲敬德監督重修,後幾經興廢,距今已有1400餘年的歷史,是古代乃至當今通州的象徵。

01

燃燈塔的1400年

“一支塔影認通州”,清代王維珍的詩這樣描繪運河北上風光。古時隨漕船上京的人在幾十裡外的運河上就會看到高高的燃燈塔頂,於是就知道,通州到了。

北京通州這座1400年的古老建築,承載著多少歷史和傳說!

我們今天所說的通州區,地處北京城東部,地勢以燃燈塔所在的通州古城海拔最高,在50米左右,而境內運河兩岸低窪處,海拔僅8、9米,河面較地面更低,落差40多米,加上燃燈塔本身高度,以及不斷加高的地基,

上下落差不止百米,因此具備了航標的作用

古人認為通州多河,河水氾濫,必在城中高處建塔,才能鎮河神而平定水患,也就是“寶塔鎮河妖”。關於燃燈塔的建造年代歷來有兩說,即北周說和遼代說,現在學界多認為其始建於北周,由宇文周所建。

根據現有的資料,關於通縣燃燈塔的最早記載是在明代劉侗、於奕正所著的《帝京景物略》上,其內容為:

“古有日佑聖教寺者,今通州學宮也。宮牆外片地,故塔存焉,塔級十三,高二百八十尺,圍百四尺,中空供燃燈古佛。塔有碣,楷書,續續字間存,周某號幾年,……此北朝後周宇文氏也。塔別存石一方,唐貞觀某年,尉遲敬德修,又一方,元大德某年,篤烈圖述再修。”

《光緒順天府志》載:

“有浮圖十三層,高二百八十丈,下作蓮花臺座、高有二十尺,周圍百四尺,虛中以祀佛,宇文周時所建。唐貞觀中,尉遲敬德監修,元大德間,都哩都爾蘇再修。”

光緒年間《通州志》的記載大體相同,只在最近一次塔受損的年代上略有出入,《光緒順天府志》中記載是在順治年間,塔身逐漸毀圮,《通州志》則記載是在康熙十八年由於地震而毀。二者的修復時間都在康熙年間。

我們現在看到的通州塔,是經過歷代多次重修過的,明代以前的通州塔並不是現在這個樣子。據《帝京景物略》記載:

“…塔今剝盡,所餘膚寸,則金碧琉璃也。今人自謂:日文巧已,然此古塔,工花紋,妍色澤,後世實莫及。”

從記載看,明以前或到明早期,此塔的塔身外壁用的是一層琉璃磚瓦,上下堆砌,並用琉璃雕刻出各種美麗的花紋、可以說金碧輝煌,耀眼奪目,而到明代時卻已經幾乎剝盡,僅存“膚寸”了,推測琉璃金碧的存續時間,至少也在元代之前,足以想見此塔在運河文化帶上的地位。

02

雕刻精美的密簷磚塔

燃燈塔形制為十三層密簷磚塔,造型與北京天寧寺遼塔相近,由塔座、塔身和塔剎三部分組成。

塔座為兩層八角形的須彌座

,第一層須彌座的每個束腰上各設三個壺形龕,內有浮雕雙人舞、雙龍戲珠與雙獅圖案,造型活潑逼真;須彌座中間轉角處,雕有兩隻獸頭,面目猙獰令人生畏。第二層須彌座的束腰轉角處有一團高浮雕花卉,花兩邊各有一尊金剛力士像;束腰南面有三個壺形龕,內雕有坐式或舞蹈形神像,金剛威武,仙女婀娜,剛柔相濟,傳達出中國古典哲學中“合和”的思想內涵。

須彌座上方是磚雕的仿木斗拱,向上託舉著塔臺,塔臺四面均有磚雕圍欄,圍欄頂上則是巨大的仰蓮花瓣託持著整座塔身,花間蓮蕊雕刻栩栩如生。

塔身一層為八角形,南面木門內有一佛龕,供奉著燃燈佛石造像,其他三門均為仿木門,無法開合。第一層塔身上是磚雕仿木式斗拱,仰託十三層塔簷,各層塔簷拱眼處都有一尊小型佛像,每根角梁下都鑲有一尊神像,站坐不一,俯瞰塔外大千世界。

十三層塔簷每根椽子下都掛有一銅鈴,大小樣式各不相同,銅鈴的發音也不一樣,有的洪亮,有的清脆,有的深沉。

銅鈴外壁多鑄有捐獻人姓名、籍貫、所求、所願、禱詞等,字型多為楷書,也有少量隸書和行書及雙鉤體文字。塔簷共掛銅鈴2248個,不用走近燃燈塔,就能聽到悅耳的鈴聲,風雨天,雷電交加或是狂風大作時,銅鈴與雷聲、風聲相交,帶給人強烈的震撼。

燃燈塔及其東南側的三座廟宇,一起構成了“三廟一塔”的古建築群

,其中“一塔”指的就是燃燈塔,而燃燈塔所在的佑勝教寺,則與文廟(儒家學府,又稱學宮)、紫清宮共同構成“三廟”。這三處建築近距離呈“品”字形佈局,文廟在前,佑勝教寺和紫清宮在後,儒、釋、道三教互為

緊鄰而又相互獨立,三教和諧共存了400餘年,是國內唯一的三教合一建築群,也是大運河北京段重要的歷史文化遺蹟。

03

燃燈塔與北運河精怪傳說

中國運河初創自春秋時期,有確切文字記載是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開鑿邗溝,溝通長江和淮河,至今已有2500多年。秦統一六國,開始全國的通航水運大連通,這是中國大運河第一次修建高潮。秦漢運河的目的地是長安,運河把經濟繁榮的江南地區(南端是杭州)與首都連線起來。

隋代再次統一全國,開鑿了南北大運河,這是中國大運河第二次修建高潮。隋煬帝為了漕運便利和東伐高麗的需要,利用天然河道及舊有渠道開鑿了以洛陽為中心溝通南北五大水系的大運河,

以幽州為基地,利用永濟渠向遼東運兵和糧草,奠定了幽州重要的政治軍事地位

。唐太宗東征高麗,即有人指出水路運輸的益處,“或以為大軍東征,須備經歲之糧,非畜乘所能載,宜具舟艦為水運”,幽州也成為鎮御一方的政治與軍事指揮中心。

遼金以後,北方遊牧民族開始入主中原,北京從隋唐時期的軍鎮城市向都城轉變。金代海陵王遷都燕京,建中都,利用潞水和華北平原水系實行漕運,從中原地區運糧至中都。

早在遷都之前,完顏亮便升燕京東部潞水之畔的潞縣為通州,取“漕運通濟”之義,其含義再明顯不過了——通州是專門負責漕運的城市,服務於中都城。

元明清三朝,北京成為統一王朝的都城,運河的支撐作用更加重要。無論軍需漕糧還是民間小麥,均由大運河運來,

大運河成了古代北京城的生命線

北京通州這座1400年的古老建築,承載著多少歷史和傳說!

長期以來,北運河滋養了其沿岸居民。許多村鎮因運河而建立並發展,人們的人生儀式、歲時節日、民間工藝等民俗文化也與運河漕運息息相關。但是,北運河及其支流的河道經常淤塞,極易發生洪澇災害。當面臨突發的洪水時,生命和財產所遭遇的損失和危險會對人的心理造成難以平復的創傷。人們探尋災害產生的原因,一方面是力求避免災害重複發生,另一方面也是尋求心理的修復、緩解緊張的情緒。

對於災害起因的探究,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思維模式。在中國神話中,大洪水起源於共工怒觸不周山,由人類的英雄禹帶領人們去消除水患。

北運河民間傳說中的災害起因延續了中國人的神話思維,在這裡,災難的發生常源於精怪作祟,而無關人類的行為過失。

在北運河傳說中,頻頻出現的水災經常是精怪作祟的結果,而燃燈塔則順理成章的扮演著鎮水寶塔的角色。這座寶塔在有關精怪的傳說中多次出現。如在“姐妹造塔”傳說中,大魚製造災害,兩位仙女下凡,在一夜之間建成一座塔,制住了“歐魚”和“黑海”兩大禍患。在另一則傳說“燃燈塔下放河燈”中,在黑頭蚊子引發瘟疫時,人們從和尚手裡得到燃燈佛爺的神燈,神燈照到哪兒,傳染疾病的黑頭蚊子就會死掉,人們建了座高塔把神燈掛在塔頂上,神燈把整個通州城照亮,黑頭蚊子再也不能來傳染疾病了。

這些傳說中的高塔就是燃燈塔,自建塔之初就承載著人們藉助神靈的力量擺脫精怪、消滅災難的美好願望。

伴隨現代化的發展,人與居住地之間的關係多呈現疏離傾向。葆育地方感、珍惜人的戀地情節,是提升人的幸福指數的一個重要環節。北運河精怪傳說與河流、寺塔等自然和人文景觀緊密相連,穩穩矗立的燃燈塔,既是鎮邪驅災的象徵,也為當地居民提供認同意識和歸屬感,與運河等景觀共同構成了帶有地標意義的地方文化。

04

未來的燃燈塔

《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面)(2016年-2035年)》提出,“

完整保護三廟一塔歷史景觀,重點強化燃燈塔景觀的標誌性

,加強周邊地區空間管控,嚴格保護天際線,對現狀影響觀塔視廊的建築予以拆除或降層,營造良好的觀塔視廊,再現‘一支塔影認通州’的歷史畫卷”。

作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三廟一塔景區及周邊的復興是落實北京城市總規、副中心控規,打造大運河文化帶金名片的重要舉措。加強“三廟一塔”周邊環境整治,保護利用好以三廟一塔為核心的歷史文化遺產資源,對於展現城市副中心的城市風貌,提升城市副中心的文化軟實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城市的發展和變遷中,燃燈塔以其標誌性的身影,在運河北起點旁矗立了1400餘年,與通州古城、三教廟、運河碼頭等古蹟共同昭示著通州的歷史;而在未來的發展中,燃燈塔將依然扮演起重要的“燈塔”作用,繼續守望著這片土地千百年來的市民生活記憶,承載著愈加厚重而燦爛的文化歷史內涵。

(來源:北京印跡 inBeijing,

作者張建 王衛華 等)

【來源:北京旅遊網官方號】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