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遵義·靜聽時光|樂安江畔讀書聲

品味遵義·靜聽時光|樂安江畔讀書聲

品味遵義·靜聽時光|樂安江畔讀書聲

點選下方綠標收聽音訊???

文?|黎明?????播音?|黃敏

從明萬曆中晚期末開始,西南諸省動盪復動盪,戰亂兵燹不絕,社會的劇烈動盪,也帶來了移民的大遷徙。在漫漫的移民潮中,走來了黎氏家人,他們從四川廣安出發,先是在貴州龍里落腳,後又回遷,一路輾轉,終於在美麗的樂安江畔安頓下來。黎氏家族,恪守中國農民耕讀傳家的傳統,一面在土地上耕耘,謀求起碼的溫飽;一面守著寒窗苦讀,期望躍登龍門、光宗耀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正是這樣的信念,支援他們在耕與讀中,延續農耕社會里一個門第的文脈、生命和榮耀,和千千萬萬窮寒書生一樣,在田園或廟堂上掙扎和遊走,堅持對文化的堅守。

品味遵義·靜聽時光|樂安江畔讀書聲

到了明末清初,雖然戰亂頻仍,但較為偏遠的遵義相對安定,一批批明朝遺臣和僧人來此避禍,其中有錢邦芑、陳啟相等數十位高僧學者在黔北各地論禪講學、著書作文,與當地文人和南明官員交往酬答。作為佛教臨濟禪宗的第32代傳人——丈雪大師應黎朝邦父子之邀,在樂安江畔的禹門寺住持十二年,其間,廣收弟子,播撒儒釋文化,對一方文化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也推動了後來沙灘文化的形成。

品味遵義·靜聽時光|樂安江畔讀書聲

經過一年又一年的晨鐘暮鼓,一代又一代的寒窗苦讀,終於,在嘉慶十九年,沙灘文化創始人黎恂金榜題名,高中進士。這一年,距黎氏遷遵已有二百來年。這一年,也成為沙灘文化生成期中承上啟下重要的一年。

不久,黎恂被派往浙江桐鄉任知縣。桐鄉在東海之濱,遵義在西南大山深處,兩地歷史文化背景有諸多不同。黎恂這次赴任,猶如“山”與“海”的文化相擁。

品味遵義·靜聽時光|樂安江畔讀書聲

當時的桐鄉是東南一帶各種書籍的集散之地。面對書的海洋,面對更多的飽學之士,黎恂在勤勉理政之餘,打開了更為廣闊的文化視野。和一般士子以讀書為敲門磚,當官後就吃老本、享樂不同,黎恂在入仕後說:“人以進士為讀書之終,我以進士為讀書之始。”這句話頗有讀書學習永遠在路上的意思。他在桐鄉為官數年,閒暇時遍訪書肆、書坊,把有限的俸金用於藏書,甚至拜訪當地著名藏書家,抄錄別人秘不外借的古籍珍本。在他丁憂返遵時,已蒐羅各種珍貴書籍三萬餘冊、七八萬卷,裝滿數十書箱,一路船運車載、馬馱人扛,涉千山萬水,歷盡艱辛,運回沙灘,陳列於書房,取名“鋤經堂”。

品味遵義·靜聽時光|樂安江畔讀書聲

當時,以黎恂藏書之豐,已算得上貴州首屈一指的藏書家了。在“鋤經堂”中,各種藏書“插架羅列,縹細萬卷”,任族中子弟及門人選閱。黎恂迴歸田園後,繼續研讀書籍,並設私塾教育家鄉子弟、學生上百人。其中最為親近私淑者包括其子黎兆勳、外甥鄭珍、年家子莫友芝。他還同附近綏陽儒士楊實田一起培養了黎兆蕃、黎庶燾、黎庶昌等一批名士。若干年後,這一批人成了勃興沙灘文化的中堅,其中的鄭、莫、黎為最傑出的代表,成為遵義歷史文化山脈中幾座並列的高峰。那時,除了沙灘,在遵義四鄉,農家子弟讀書成為一時風氣。有外地來遵的官員描繪說:“經行雖闢,無一二里無塾童聲。”再後來,在沙灘文化興起的樂安江畔流傳一首民謠:禹門寺,讀書堂,孰為師?黎與楊(黎指黎安理與黎恂,楊指楊實田),六十年,前後光,兩夫子,澤孔長。

品味遵義·靜聽時光|樂安江畔讀書聲

從丈雪大師當年在禹門寺的講學到黎恂走出大山、購書返鄉授業,一次次文化的邂逅,成就了一個地區一些人群共同的閱讀,這種閱讀的擴大和蔓延,成為不同時空中最美的文化風景。

品味遵義·靜聽時光|樂安江畔讀書聲

稽核:袁航

文字支援:遵義雜誌社

部分圖片:胡志剛

編輯:李京湄、何祖嘉、張輝

為您

精選

●品味遵義·靜聽時光|炭燒辣椒,燒出來的美味

●品味遵義·靜聽時光|紅色聖地紅辣椒

●品味遵義·靜聽時光|遵義有佳戲採茶悅歌舞

品味遵義·靜聽時光|樂安江畔讀書聲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