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圈三大“站臺王”與IP往事

編輯|李春暉

作者|顧 韓

早在“IP”概念流行起來之前,文學改編作品便是影視圈歷史悠久、地位穩固的存在。海內外莫不如此,作家與影視圈的關聯從未真正斷過。

一類作家如金庸,只授予版權而不會插手影視創作;另一類作家如嚴歌苓,自己的小說自己改編,發展出一個編劇副業;還有一類如瓊瑤,自己作品自己開發,演員自己挑,連主題曲歌詞都自己寫,不假手外人。道路不分高下,不管哪一類,走到頂尖都能成為一塊金字招牌。

轉折點在2013年。《致青春》《小時代》等影片在商業上的成功,開啟了國內IP熱的潘多拉之盒,大批小說成了“專案”。手握人氣IP的作家也由此成為資本追逐拉攏的物件,喜提五花八門的跨界title。

時間走到2021年,泡沫起了又滅,監管來了又來,那些論壇、釋出會上的“站臺王”也換過了幾茬。硬糖君謹擷取自己印象最深的幾個片段——2016年暑期,南派三叔劇影雙發,高調發布南派泛娛;2019年春節,《流浪地球》一鳴驚人,令劉慈欣IP揚眉吐氣;2021年5月,馬伯庸連趕愛奇藝、融創文化兩場,用故事為城市造夢。

影視圈三大“站臺王”與IP往事

三位作家,三個風格,也是三種時代的選擇。

從百度指數看,“盜墓筆記”與“南派三叔”擁有共同的兩個熱度高峰——2015年暑期與2016年暑期。三叔屬於夏天。

影視圈三大“站臺王”與IP往事

2015年,《盜墓筆記》首部改編網劇上線,作為首部標榜“超級網劇”的作品大受關注,口碑低而收視高,為愛奇藝會員打響了第一炮,中國影片網站的付費會員生意由此開啟。

可能是由於三叔並沒有參與其中(還第一時間發微博吐槽),雖然“上交給國家”被詬病至今,但這部劇相比消耗IP價值更像是起到了“虐粉”的效果。兩個月後的8月17日,大批書粉湧向長白山,接小哥回家。據攜程統計,遊客量比上一年飆升了50%。同年9月,南派投資獲得了小米、順為資本和樂視的A輪、A 輪投資,金額達到1億元。

此後,三叔表現出了參與盜筆改編的強烈意願,在2016年夏天帶來了署名編劇的《老九門》劇集與《盜墓筆記》電影,並順勢召開南派泛娛戰略釋出會,大談IP方法論。這一年,三叔在多個年度人物榜單上高居前列。

影視圈三大“站臺王”與IP往事

時代為何選擇了南派三叔與《盜墓筆記》?

首先來說,當時新生的大小影視公司如雨後春筍,都想搭上IP熱潮的快車,對網路IP卻“不明覺厲”。時代需要既能代表網文作家傳道解惑,又能跟影視圈談笑風生的人,而南派三叔就是這樣一個人。

三叔並非文學專業出身,相傳做過軟體程式設計、國際貿易等諸多行業,曾被評價為“身上天生就流淌著浙商的血液”。

和常年神隱、版權變成一團糊塗賬的天下霸唱相比,三叔的這一特質就更加明顯了。早在2008年,南派三叔便深知版權所意味的話語權,一直試圖將作品主控權收歸手中。南派泛娛時代,他又能提出“IP架構師”、“一魚四吃”等誘人概念,故事講得十足動聽。

影視圈三大“站臺王”與IP往事

而從作品看,《盜墓筆記》在當時確實不可多得——連載多年,世界觀豐富,人物生動,在當年還缺乏營銷助推的情況下形成了穩固的粉絲群體。可以說,《盜墓筆記》教科書一樣地展示了IP之所以為IP,與普通小說究竟哪裡不同。

此外,當時網臺兩端內容尺度不同,許多人對於網劇的認知還是要與電視劇形成差異化,才算有“網感”,奇幻、懸疑、探險等題材元素被寄予厚望。《盜墓筆記》作為探險題材神作之一,IP價值自然一路走高。

當然,這些都是五年前的事了。

2017年,市場流行、政策導向都一個急轉,許多IP由搶手變為棘手。加上短短几年間,《鬼吹燈》與《盜墓筆記》相關網劇既多且亂,極大地消耗了觀眾熱情,探險類題材的紅利一去不復返。

具體到南派三叔,情況更為複雜。《盜墓筆記》能夠成為超級IP,得益於常年活躍的粉圈與高質量同人。十餘年下來,粉絲心中已各有正統。南派三叔卻希望這棵大樹上長出新的花來,不斷開發番外、加入新人,導致書粉離心。

2020年,三叔親自操刀、效果卻宛如“魔改”的《重啟》碰上了野生但是很有本傳精神的《終極筆記》,矛盾徹底爆發,至今未能彌合。未來的《藏海花》《老九門2》還打不打得起情懷牌,成為未知數。

影視圈三大“站臺王”與IP往事

簡而言之,與盜筆前幾部相比,三叔在南派泛娛時代的新作欠缺了歲月與同人的包漿。開發是夠及時了,粉絲卻越來越不買賬,以至於當初漫威宇宙式的設想,如今像是空中樓閣。

當然了,時至今日,更新、更徹底的粉絲經濟案例層出不窮(如耽改),《盜墓筆記》已不再特別。南派泛娛、南派三叔也都在往前走,成立之初,南派泛娛便與科幻作家王晉康、女頻作家Fresh果果(《花千骨》作者)各有合作。包括日前剛剛官宣的訊息,南派三叔將參與高分國漫《靈籠》真人劇的開發,擔任編劇。但是否真能達到強強聯合的效果,還得作品出來才知曉。

與網路連載的《盜墓筆記》相比,走傳統媒體的《三體》早期僅是小圈子裡的寶藏。直到2015年8月,因奪得第73屆雨果獎最佳長篇獎,《三體》與作者劉慈欣一夜出圈,備受國人關注。連帶著國產科幻小說也走出低調的陰影,進入影視圈的視野。

影視圈三大“站臺王”與IP往事

2016年8月,劉慈欣在接受採訪時透露,“目前中國可以保持創作的科幻作家數量僅僅只有30人左右,而科幻IP的授權金價格相比於五年前保守算來增加了10倍,交易頻率也變的更高了。”

只可惜,就如天下霸唱的《鬼吹燈》一樣,業內最頂尖的作品往往是在IP熱之前就已被人慧眼識珠,反而不如那些正趕上熱潮的次強作品收益豐厚。《三體》作為國產科幻IP中的首席,影視之路就頗為坎坷:

版權早早被導演張番番夫婦低價買走,後落入遊族手中。2014年10月,遊族影業成立同時官宣《三體》專案,那也算劉慈欣為影視公司“站臺”之旅的開端,當時說法是將擔任《三體》電影版的監製。那段時間,除了參與影版《三體》的創作,劉慈欣還受邀擔任元力影業(由遊族影業前任副總裁建立)《混沌之城》的監製。

《三體》電影版一度定於2016年上映,最後又跳票,導致 “國產科幻片元年”的口號飄在空中多年,十分尷尬。

兩年之後,國產電影終於離硬核科幻近了一步,靠的是另一劉慈欣IP《流浪地球》。據悉,中影買下版權是2012年,專案啟動於2014年,2015年立項,2017年開機,直至2019年春節才上映。硬核科幻週期之長,可見一斑。

影視圈三大“站臺王”與IP往事

新穎的題材、誠意十足的特效、符合春節氛圍的親情線以及充滿本土特色的救世方式,使得《流浪地球》成為當年春節檔的最大黑馬。巧的是,甯浩同期帶來的《瘋狂的外星人》也改編自劉慈欣的作品《鄉村教師》。

一夕之間,科幻題材成為熱議話題,兩年過去,劉慈欣依然是國產科幻作家的頭部。2019年3月,《Vista看天下》的一篇人物稿中寫道:“從1月底開始,劉慈欣馬不停蹄參加了半個多月的人類社交活動:出席電影釋出會、接受媒體採訪、參加對談,偶爾再見一些老友……最後,他終於耗光了能量,不得不退回自己位於地球上中國山西陽泉的基地,切斷與外界的大部分聯絡。”

從2016到2019,行業在寒冬中趨向於冷靜,對於科幻題材的追捧也更加理性。如果說當年許多人是把科幻視為幻想類題材的一種,看中它新銳洋氣、好講故事,此時更多人的著眼點在於國產電影的工業化、型別突破,乃至與用故事與國際對話、進行文化輸出等等。

不過,雖然《流浪地球》起了個好頭,國產科幻卻沒能形成規模。等來等去,大家等來的是《上海堡壘》。之後《哪吒》、《少年的你》、《你好李煥英》等新爆款又將人們的目光拉回到神話IP、現實題材以及情感向影片上,科幻熱度再次下滑。也有媒體報道稱,在《流浪地球》大火之後,劉慈欣曾有意控制旗下作品授權,避免自身及作品被神化。

影視圈三大“站臺王”與IP往事

電影之外的《三體》IP開發近些年一直在動,但廣播劇體量太輕,動畫與真人劇成片尚未揭曉,能挑起關注卻不能維持熱度。千言萬語還是那句,《三體》作為與中國歷史文化深度結合的科幻作品,在國內外都很難找到先例,急不得,反而短篇比較好操作。

除了《三體》,目前還有一批劉慈欣IP正在影視化過程中,如《超新星紀元》、《球狀閃電》、《全頻帶阻塞干擾》正在開發當中。值得一提的是,劉慈欣小說中對於女性角色的描寫一直為人詬病,在口碑高如《覺醒年代》都要接受女性主義批評的當下,不得不說,劉慈欣IP的改編與之後的輿情把控都有著額外的難度,需格外謹慎。

馬伯庸,被網友親切地稱為“馬親王”,80後作家、段子手。其創作生涯開始於遠古的論壇時代,真正成為一名全職作家要等到2015年,小說改編作品面世則是在2018年。

可以說,IP熱最瘋狂的幾年馬伯庸並沒有趕上。不過,毋庸置疑的是,馬伯庸其人、其IP的價值走的是一條上揚曲線,在大家越來越精打細算的當下,撬動著越來越高的投入。

5月份的愛奇藝世界大會上,馬伯庸演講了自己的IP觀。隔天,其新作《顯微鏡下的大明》改編劇出現在愛奇藝的最新片單中,《風起洛陽》也釋出了“一魚多吃”的開發計劃及劇集的最新片花,引發網友熱議。

幾天後,融創旗下融創文化的首場釋出會上,馬伯庸再次作為嘉賓亮相,公佈了將以桃花源記為靈感創作,進行動畫、真人劇以及實景娛樂等多種形式開發的合作專案《千年桃花源》。“馬伯庸影視宇宙”又添一角。至此,馬伯庸已有十餘部作品處於影視開發過程當中,或者預定IP化。

影視圈三大“站臺王”與IP往事

對比一下前文提到的兩位,馬伯庸既不像南派三叔,粉絲群體能量驚人、愛憎分明;也不像劉慈欣,擁有一個舉國皆知、人氣斷層的大IP,其價值似乎更多來源於作品的獨特性、穩定性,以及與影視圈需求的匹配程度。

馬伯庸曾把自己的作品稱為“歷史可能性”小說,即在歷史間隙開腦洞。故事是虛構的,甚至吸收了大量型別元素(如懸疑、諜戰、動作……),細節卻是詳實而經過考據的,能夠營造出特定朝代的文化氛圍。在傳統文學偏於嚴肅、網路文學蘇爽過頭的當下,馬伯庸的作品確實是市場上獨特的存在。

其本人也不算貪心。相比盲目跟風或是“打破舒適圈”,馬伯庸曾在採訪中表達過,還是更願意循著興趣走下去,深耕自己擅長的這一類。從早期的《風起隴西》、到大家熟知的《長安十二時辰》、再到新作《兩京十五日》,年代各異,但賣點並沒有那麼不同。對於目前高度追求穩妥、可控、可持續的影視圈——長影片平臺來說,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另一方面,古裝劇在流量橫行、政策管束之下,長期受困於品質、審查等方面的瓶頸,傳統文化、知識科普則成為貴圈常用的“大旗”。有些是徒有虛名,馬伯庸IP相對來說,有可能做到名副其實。如之前的《長安十二時辰》,你可以吐槽它晦澀拖沓,但在盛唐景象的營造上,恐怕很少人能挑刺。

影視圈三大“站臺王”與IP往事

再實際一些,IP泡沫散去後留下了不少經驗教訓。比如熱劇播完不要扔,要深耕細作,追求“長尾效應”,除了線上售賣衍生品,線下的實景娛樂也是變現手段之一。文字階段就經過大量考據與細節描繪的馬伯庸IP,與這一訴求也是契合的。

2019年,線上帶貨火晶柿子、線下拉動西安旅遊的《長安十二時辰》,已然驗證過一輪。接盤《古董局中局》劇集的華誼兄弟,喊出對《風起洛陽》“一魚多吃”的愛奇藝,預訂馬伯庸《千年桃花源》的融創文化,基本都有著類似的規劃。

總而言之,縱觀這八九年時間、三五位人物,不難看出貴圈對於IP的追逐與開發,有一種越來越理性與務實的趨勢,值得欣慰。但這種踏實的態度,不知是否能在內容層面也有所體現。

最直接的問題,即便古裝是國劇裡發展最成熟、最接近工業化的型別之一,馬伯庸IP的改編難度也擺在那——對於如何將資訊量密集、偏男性向的小說楔入女性觀眾比重更高的劇集市場,如何在影像中還原閱讀時的樂趣,至今沒有哪一方交出完美的答卷。

馬伯庸作品改編劇,尚未出現讓人心悅誠服的爆款。唐人主導的《三國機密》做出了錯誤示範;《長安十二時辰》評分雖高,照古裝爆款的標準還差了一截;系列化的《古董局中局》則出現了版權分拆的老問題,三部劇集、一部電影出來四套主演,對IP顯然是消耗而非加分的。

所以別光砸錢下注,內容層面也得捲起來啊各位!劇不好看,後面那麼多美好設想都是白搭。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