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衝馬站碗窯陶器,高溫燒製下的藝術與生活

踏著春光,沿著蜿蜒的公路進入馬站三聯村。

路邊紅粉櫻花與綠林為沿途景色增添了亮麗的色彩,恰似平淡生活中轉角處的驚喜,讓人驀然從心底生出對未知的渴盼來。

騰衝馬站碗窯陶器,高溫燒製下的藝術與生活

騰衝馬站碗窯陶器,高溫燒製下的藝術與生活

穿過迎人門,村莊近在眼前。

騰衝馬站碗窯陶器,高溫燒製下的藝術與生活

走進村子裡的製陶人家,很快就被那些大大小小形態各異的陶器所吸引。在明暗交替的木屋中,孫師傅正熟練地做著客人新定製的酒壺,細膩的土經過他的手塑造,逐漸有了器皿的樣子,一排排整齊羅列在案板,太陽光穿過木門,自然的傾灑在剛塑好型的酒壺上,折射出細膩柔和的光澤,不禁讓人心生溫柔,想真切體驗在自己手裡泥土“成器”的樣子。

騰衝馬站碗窯陶器,高溫燒製下的藝術與生活

騰衝馬站碗窯陶器,高溫燒製下的藝術與生活

在屋子裡一角,孫師傅家放置著一些讓客人體驗拉胚塑型過程的機器,選一個坐下來,要來水和泥巴,開啟機器,在轉動的圓盤上進行創作。這些精心挑選的泥觸感溫潤有粘性,手伴隨著機器的轉動勾勒出自己所想的器皿模型,慢慢塑造,細心融合,看著一坨泥巴經過自己的手塑造出工藝品的過程,內心充斥著難言的激動,即便做出來的陶器有些粗糙,造型歪扭,絲毫影響不了第一次製陶的成就感。

騰衝馬站碗窯陶器,高溫燒製下的藝術與生活

騰衝馬站碗窯陶器,高溫燒製下的藝術與生活

好的工藝品,需要耐心與專業,在漫長的時間長河中,孫師傅日復一日的重複著相同的動作,從分選土,到攪拌、塑型、施釉和烘焙,一件成品的誕生需要經歷72道工藝。“這些都是老一輩傳承下來的手藝,現在能堅持下來的人不多啦”他邊做著手中的活計邊說道。

騰衝馬站碗窯陶器,高溫燒製下的藝術與生活

騰衝馬站碗窯陶器,高溫燒製下的藝術與生活

“以前我們整個村子都做土陶,隨時都是熱熱鬧鬧的,採買的人也很多,那時候生活用品需求量大嘛”說起曾經的歲月,孫師傅口中滿是自豪,他樸實的臉上露出純粹又親和的笑,像碗窯這個地方很多的手藝人一樣,默默堅守著初心,傳承著這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把最質樸堅韌的美透過器皿傳遞到各地,讓我們有源可塑。

騰衝馬站碗窯陶器,高溫燒製下的藝術與生活

騰衝馬站碗窯陶器,高溫燒製下的藝術與生活

騰衝馬站三聯村碗窯,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持續到改革開放初期,曾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輝煌時期,陶器製品隨著時代變遷,從生活到藝術,見證著人們生活及審美的改變。

騰衝馬站碗窯陶器,高溫燒製下的藝術與生活

在物質繁多的今天,有新生亦有沉澱,碗窯土陶與時俱進,在傳統工藝的基礎上,新增體驗專案,讓參與其中的人懂得作品的珍貴,也為傳承非遺文化貢獻力量。

騰衝馬站碗窯陶器,高溫燒製下的藝術與生活

許多人慕名而來,為體驗、為陶藝,也為這個地方古樸寧靜的生活氛圍,村落人家綿延相依,石牆老樹深情守望,時光於此脈脈含情。

騰衝馬站碗窯陶器,高溫燒製下的藝術與生活

離陶藝人家不遠的鳳儀寺,鐫刻出日色沉澱下來的美。寺中鱗次櫛比的建築、殿宇樓閣、庭院花木,似是一幅古樸嫻靜的畫,讓人立於當前,忘了外面的俗世喧囂。

騰衝馬站碗窯陶器,高溫燒製下的藝術與生活

騰衝馬站碗窯陶器,高溫燒製下的藝術與生活

一門之隔,兩個世界,鳳儀寺立於村中,卻遠離了村子的繁忙喧囂,只靜默又虔誠地流轉日色,透過爐內的嫋嫋青煙,寂靜輕盈的生活,無負累、無妄念。

騰衝馬站碗窯陶器,高溫燒製下的藝術與生活

騰衝馬站碗窯陶器,高溫燒製下的藝術與生活

寺院裡有一個專門放置陶藝品的小展廳,施釉的無釉的各有特色,在這一方清淨之地,工藝的華美與樸素被更好的詮釋,人們透過自己的喜好來選擇,不同心境下的工藝品,都是生活的寫照。

騰衝馬站碗窯陶器,高溫燒製下的藝術與生活

繁忙的生活需要按下暫停鍵,去感受、去觸控、去發現那些人間值得的美好,碗窯土陶的藝術與生活,就是行色匆忙的人世中,值得淺喜慢品的一筆。

騰衝馬站碗窯陶器,高溫燒製下的藝術與生活

文圖:屈玉蓉

主編:張婷婷

總編:姜家邦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