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堅匠心獨運,連用12個"也"字,將《醉翁亭記》改成獨木橋體

滁州地處安徽省最東部,是六朝古都南京的江北門戶,隔江與南京主城遙望,自古有“金陵鎖鑰、江淮保障”的美稱。

滁州山勢綿延,河流縱橫,形成江淮分水嶺。

滁州境內山色秀美,湖光宜人,既富江南美景,又有淮左秀色,深厚的人文底蘊又為滁州的景色錦上添花,所以滁州的山水成為旅遊觀光者趨之若鶩的絕佳去處。

黃庭堅匠心獨運,連用12個"也"字,將《醉翁亭記》改成獨木橋體

宋仁宗慶曆五年(1054年),一代文學巨匠歐陽修來到滁州擔任知州。他在工作之餘寄情山水,飽覽滁州的風景名勝、人文古蹟。在滁州工作的兩年多的時光裡,他的足跡踏遍了滁州的山水。

被譽為“蓬萊之後無別山”美譽的琅琊山則是歐陽修經常遊賞的去處,琅琊山風光秀麗、溪流清澈,山中大片天然次生林儲存完好。緊連琅琊山之北是豐山,也是歐陽修常去的地方,豐山體態雄偉聳立,從西面環抱著滁州古城,是離滁州古城最近的山。

在滁州,歐陽修也留下了許多讚美滁州山水的詩詞作品,其中最負盛名的當屬《醉翁亭記》了。歐陽修就像是一位技藝高超的攝影師,將滁州的山水風光一一攝取,他用優美的文字描繪了一幅優美的滁州山水風景畫。

黃庭堅匠心獨運,連用12個"也"字,將《醉翁亭記》改成獨木橋體

在歐陽修筆下,蔚然深秀的琅琊山,風光綺麗,蒼翠欲滴,以群山為背景,釀泉環繞而過,一座四角翹起的亭子立在上面。山與泉相依,泉與亭相襯,一幅畫中,山水亭臺,一應俱全,構成詩一般的優美境界。

歐陽修的這篇遊記以其優美的語言、精巧的結構和豐富的人文內涵,不僅成為滁州的一張名片,更是成為一首千古傳誦的遊記。

這篇遊記出彩的佈局結構和寫法成為後世遊記的範本,也成為教科書中的背誦篇章之一,人們不斷從中汲取養分。

黃庭堅匠心獨運,連用12個"也"字,將《醉翁亭記》改成獨木橋體

其實就在歐陽修的這篇遊記問世之後,就得到了同時代文人的好評,《唐宋八大家文鈔》的作者茅坤評價歐陽修的《醉翁亭記》時說:“

文中之畫。昔人讀此文謂如遊幽泉邃石,入一層才見一層,路不窮興亦不窮,讀已令人神骨翛然長往矣。此是文章中洞天也

。”

北宋著名的文學家、詩人黃庭堅,讀了歐陽修的這篇遊記後,他直接將歐陽修的這篇遊記填進詞中,合以聲律,被之管絃,譜成一闋《瑞鶴仙》,而且全詞采用了獨木橋體。

“獨木橋體”是宋詞中的一種特殊體式,全詞使用同一個字作為全篇或一半以上韻腳的詞。獨木橋體之本身,純屬一種文字技巧。

黃庭堅匠心獨運,連用12個"也"字,將《醉翁亭記》改成獨木橋體

而黃庭堅用歐陽修的遊記填成的這首獨木橋體的詞作,可以說是非常巧妙的。

因為黃庭堅的這首《瑞鶴仙》成功地再現了《醉翁亭記》的神韻,《瑞鶴仙》原詞如下:

環滁皆山也。望蔚然深秀,琅琊山也。山行六七里,有翼然泉上,醉翁亭也。翁之樂也。得之心、寓之酒也。更野芳佳木,風高日出,景無窮也。

遊也。山餚野蔌,酒洌泉香,沸籌觥也。太守醉也。喧譁眾賓歡也。況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太守樂其樂也。問當時、太守為誰,醉翁是也。

黃庭堅匠心獨運,連用12個"也"字,將《醉翁亭記》改成獨木橋體

開篇一句“環滁皆山也”,全用《醉翁亭記》開篇的五個字,簡潔有力。這五個字寫出了滁州周圍的視覺空間,突出了滁州的地形與地貌,頗有一份在大自然懷抱之中的慰藉感,從而覆蓋全篇,為全詞基調。

從黃庭堅一字不改,直接採用歐陽修《醉翁亭記》開篇的四個字,也可以看出歐陽修用字的精準。其實關於這五個字,還有一則故事,說的是在歐陽修的初稿中,開頭是“滁州四面有山,東有烏龍山,西有大半山,南有花山,北有白來山,其西南諸峰,……”

他反覆修改了數十次,都感覺不盡如意。

黃庭堅匠心獨運,連用12個"也"字,將《醉翁亭記》改成獨木橋體

於是他讓人抄錄了很多份,張貼在城外,讓人們品鑑。有人提出建議:覺得歐陽修的開篇太過於冗長,並且說只要登上琅琊山,放眼望去,四周都是山啊,不用再將山名一一寫出來的。

歐陽修聽了覺得很有道理,於是他拿出文稿,把開頭改成“環滁皆山也”。從此,歐陽修張榜徵改《醉翁亭記》的趣事傳遍滁州。

黃庭堅接下來寫道:“望蔚然深秀,琅琊山也。”這是對原作的高度概括,大意是說:從滁州向四面遠遠望過去,那樹木茂盛,幽深而秀麗的山峰,正是琅琊山。而歐陽修的原文卻用了五句:“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相比之下,黃庭堅的詞句則更省淨,直指琅琊。蔚然深秀,更加突出了琅琊山的風光,讀來感覺那宜人的風光撲面而來,讓人心生嚮往之情。

接下來的“山行六七里,有翼然泉上,醉翁亭也”,採用了倒裝句法,大意是說:沿著山路行走六七里,有一個四角翹起,像鳥張開翅膀一樣高踞於泉水之上的亭子,就是醉翁亭。

為了突出醉翁亭的所在,歐陽修用了40字,黃庭堅只用了14字,就寫出了醉翁亭所在的位置。相比於歐陽修的遊記,黃庭堅用字更精簡,下筆更大膽

接下來的四字“翁之樂也”,在描寫滁州山勢與醉翁亭的位置時,黃庭堅在此處突然補上一筆,讓詞義避免了平鋪直敘,而讓詞作多了一絲抒情的成分,也增添了音韻上的協和,可謂是很巧妙的寫法了。

黃庭堅匠心獨運,連用12個"也"字,將《醉翁亭記》改成獨木橋體

接下來的“得之心、寓之酒也”,這二句概括歐陽修遊記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是《醉翁亭記》中的名言警句,歷來為讀者所稱道。

而黃庭堅在將遊記改成詞作的過程中,也是花了一番心思的,他取捨有道,只選用了“得之心而寓之酒”一句,就很精準地拿捏住了行文的神韻。

既然是兩種不同的文體,而且要突出主題,修辭與文辭的取捨,散文與詞作孰優孰劣,這當然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情了。相比而言,這一句比“醉翁之意不在酒”,更為內向,更為深刻。

黃庭堅匠心獨運,連用12個"也"字,將《醉翁亭記》改成獨木橋體

接下來的“更野芳佳木,風高日出,景無窮也”三句,大意是說:琅琊山上的野花開了,美好的樹木繁茂滋長,天高氣爽,陽光格外柔和,四季的景色不同,樂趣也是無窮無盡的。

濃縮的就是精華。黃庭堅只用13字就概括了《醉翁亭記》中整整一個段落71個字的內容。從文體體量上來說,雖然數字少了,但黃庭堅精益求精,取捨有當的寫法讓詞義卻更突出了。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原作中,歐陽修用大量的文字來渲染琅琊山上的風光和四時的變化。

而黃庭堅只用“風高日出”四字來體現琅琊山獨特的風光景緻,並將重點放在對四季風光的渲染上,也只用了“景無窮也”四個字。

黃庭堅匠心獨運,連用12個"也"字,將《醉翁亭記》改成獨木橋體

這是因為寫四季尤可開拓意境的時間深度,從而與上文環滁皆山的空間廣度相匹配,詞作的境界也愈加顯得闊大深遠。

黃庭堅深深懂得營造詞作意境的精髓,又自由靈活地排程了文字。融情於景,只言景無窮,而樂無窮其實早已經寓於其中,這樣的寫法不可謂不高妙

詞作的下片,黃庭堅著力描寫原文中歐陽修與眾賓客的遊樂盛況。對比原文,歐陽修用了32個字來描寫這一細節,而黃庭堅只用了“遊也”二字,在這短韻的一聲吟詠之中,看似是詞人惜墨如金,其實則是非常精練的濃縮。

因為按照“瑞鶴仙”這一詞牌的要求,這裡只能填兩個字,既要符合詞牌格律,又要突出主題,這就要考驗黃庭堅遣詞造句的功力了,所以只有“遊也”二字是最佳的選擇。

接下來的“山餚野蔌,酒洌泉香,沸籌觥也”三句,大意是說:在琅琊山上的宴會,有新鮮的野味野菜,用釀泉的泉水來釀酒,泉水清,酒水甜,酒杯和酒籌互動錯雜,賓主其樂融融,一派歡樂的氣氛。

黃庭堅匠心獨運,連用12個"也"字,將《醉翁亭記》改成獨木橋體

黃庭堅省略了原作中的絲竹管絃之樂,只寫山餚泉酒,為的正是突出原作中宴會的樂趣,這種樂趣不是用絲竹管絃能體現出的,恰恰是人與自然相處時的歡愉氣氛。

“沸”字用得很貼合詞義,一下子就將宴會的氣氛烘托出來了,但原作中並沒有這個字,所以說這又是詞作出彩的地方。

詞作最後幾句是對《醉翁亭記》主題的概括,原作中寫的是歐陽修酒酣而醉,此醉是為山水之樂而醉,更為能與民同樂而醉,體現歐陽修在滁州寄情山水,與同事們關係融洽,因為他在滁州治理有方,因為“政通人和”,才能有在琅琊山宴飲的快樂,所以歐陽修在滁州期間自號“醉翁”。

黃庭堅匠心獨運,連用12個"也"字,將《醉翁亭記》改成獨木橋體

黃庭堅緊緊抓住這一主題,只用了36字,就概括了原作第四段91個字的內容。歐陽修的《醉翁亭記》全篇400餘字,而黃庭堅的這首《瑞鶴仙》只有102字,但把遊記的主題精髓、神韻都概括了進去。

《醉翁亭記》連用了21個虛詞“也”字,而《瑞鶴仙》用12個“也”字為全詞押韻,既適應詞的格律要求,形成了獨木橋體,又保留了《醉翁亭記》的風格,而且還有創新之處。

這首詞內容雖然源於歐陽修的遊記,但黃庭堅匠心獨運,他合以聲律,被之管絃,將歐陽修的原文二次創作之後,確實創造了別開生面的藝術效果。讀黃庭堅的這首詞,也可以一窺《醉翁亭記》的風貌與神韻,滁州美麗的山水也會再一次進入人們的視野。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