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裡有一樣東西幾乎沒人注意,但價值卻等同黃金!

當大家去故宮遊玩的時候,往往會情不自禁地感慨中國古代建築的精湛工藝。但很少會有人注意到,在故宮裡面第一大殿“太和殿”的地面和許多宮殿都有明顯的不同。太和殿的地面鋪設著長約二尺的地磚,地磚表面光澤鮮亮,就好比如今許多人家裡鋪設的大理石瓷磚地面一樣。可是,大理石瓷磚是現代工藝的產物,當年建造故宮的時候,根本沒有這樣的建築材料。那麼,太和殿鋪設的地磚是怎麼回事呢?

故宮裡有一樣東西幾乎沒人注意,但價值卻等同黃金!

其實,太和殿的地磚有一個很酷的專業名字:金磚。這是一種經特殊工藝,經過反覆燒製而成的地磚。整個太和殿共鋪了4718塊金磚,現在我們看到的太和殿金磚是清康熙年間鋪設的。除了太和殿外,故宮裡一些重要宮殿,如中和殿、保和殿也鋪設這種金磚。

這種地磚之所以稱為金磚,並非指它是用金子做的,而是因為金磚的造價非常昂貴,一塊金磚的製作成本相當於一兩黃金。按今天的黃金牌價來計算,一兩等於50克,每克350元,一塊金磚的造價相當於今天的17500元。這樣算下來,整個太和殿光鋪金磚的費用就要高達8000多萬元。此外,金磚因為質地極為堅硬,敲擊時會發出金石之聲,所以叫金磚也算是名副其實。

故宮裡有一樣東西幾乎沒人注意,但價值卻等同黃金!

金磚製作工藝非常複雜,只有欽定的御窯磚廠才能製作出合格的成品。籠統的說,金磚製作需要經過取土、製坯、燒製、出窯、打磨和浸泡等幾道工序。

第一步是取土。不是哪裡的土都能隨便用,製作金磚的土需要取自含鋁量較高的蘇州土。土挖出來後,要經過長達一年時間的晾曬,去除裡面的土性。之後還要用椎、漿、磨、篩等工序進一步加工。

第二步是製坯。相對其他工序而言,製坯還算比較簡單,只要精確把握好金磚的厚度和尺寸就可以。

故宮裡有一樣東西幾乎沒人注意,但價值卻等同黃金!

第三步是燒製。這是金磚製作最關鍵的一步,火候把握要非常精確,萬一沒控制好火候,做出的金磚就不合格了。金磚的土坯入窯之後,先以糠草燻一個月,再用片柴(一片一片的柴)燒一個月,然後用棵柴(大棵的柴)燒一個月,最後用松柏枝燒40天。經過長達130天的燒製,金磚才算初步成形。

第四步是出窯。金磚剛剛燒製完成時,需要從窯頂澆水給磚窯降溫。這個過程要持續五天左右。之後,金磚就可以正式出窯了。此時合格的金磚應該是“叩之有聲,斷之無孔”。

第五步是打磨。出窯的金磚在裡子上已經是堅如磐石了,但面子上還並不好看,此時就需要經過精心打磨。打磨金磚的工藝跟打磨玉石的工藝類似,就是把金磚放在一個水槽裡,由工匠一邊打磨,一邊沖水。直到金磚表面平滑如鏡才可以。

第六部是泡油。金磚經過打磨後,為了呈現光澤鮮亮的質感,還要將每塊金磚浸泡在桐油裡。完成浸泡之後,金磚才算正式製作完成。

故宮裡有一樣東西幾乎沒人注意,但價值卻等同黃金!

經過這麼多道工序製作出來的金磚,幾乎都已經如同藝術品。但即便如此,宮裡在挑選金磚的時候還是有極嚴格的要求,大體上被選入宮的比例為三比一。

金磚從泥土到成品,整個過程要長達兩年時間。每塊金磚上都會刻有燒製年代、燒製窯廠名字、製作工匠姓名、督造人姓名等資訊。如果日後在使用中發現金磚出了問題,那麼就能很方便查到是誰的責任了。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