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祠流水如碧玉”,跨越千年的歷史之美 文化之美

“晉祠流水如碧玉”,唐朝著名詩人李白當年遊覽晉祠之後,在詩中這樣寫。數千年後,人們記住了唯美的詩句,也記住了晉祠。

晉祠位於山西太原市西南25公里懸甕山麓的晉水之濱,祠內環境幽雅舒適,風景優美秀麗,素以悠久的歷史、雄偉的建築群、高超的塑像藝術聞名於世。

“晉祠流水如碧玉”,跨越千年的歷史之美 文化之美

正值初秋時節,站在紅牆灰瓦的晉祠大門前,秋風輕輕拂過,頓時讓人感覺涼爽清新。進入大門,秀麗的景色緩緩鋪陳開來,猶如桃花源一般豁然開朗。

西面山上鬱鬱蔥蔥,猶如伸開的雙臂,將晉祠擁在懷中;兩棵千年古樹參天,周柏偃臥在石階旁,唐槐參天蔽日,鎮守晉祠;地下有一條小渠,清澈見底的泉水蜿蜒穿流於殿宇、樓閣之間……難怪當代著名作家梁衡在遊覽了晉祠之後感嘆道:“晉祠的美,在山,在樹,在水。”

不僅如此,晉祠的美,還在於跨越千年的歷史之美、文化之美。

“晉祠流水如碧玉”,跨越千年的歷史之美 文化之美

沿中軸線往裡走,百餘座古香古色的殿宇、樓閣映入眼簾,彷彿打開了歷史的閥門,訴說著晉祠的前世今生。

晉祠的前身,是供奉周成王的弟弟、晉國始封諸侯唐叔虞的祠廟。為了紀念叔虞興修農田水利,讓晉國風調雨順的功績,他的後人便選擇在這片依山傍水、風景秀麗的地方修建了祠堂。因為叔虞的兒子燮父繼位後,將國號由“唐”改為“晉”,於是“唐叔虞祠”也被俗稱為晉祠。

晉祠在中國各個朝代,都被不斷整修,規模逐漸擴大。現在,從一千年前的北宋開始,歷經金、元、明、清,一直到民國,每個時期都有相當了不起的代表性建築留存,這種因時間累積而成的豐富性和參差感,就像一個“六世同堂”的大家庭,與晉祠的自然風光和諧地結合在一起,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價值。

“晉祠流水如碧玉”,跨越千年的歷史之美 文化之美

經過水鏡臺,跨過會仙橋,四尊巍峨高大的鐵人,赫然屹立在了眼前。鐵人高七尺,神態威武地佇立在香爐旁邊的四個角,彷彿在守衛著整個晉祠。因鐵為五金之屬,所以這裡稱為“金人臺”。這四個鐵人中,以西南隅的鐵人為最,是北宋紹聖四年(1097年)所鑄,直到現在他周身都溜光錚亮,是宋朝的“不鏽鋼”。

“晉祠流水如碧玉”,跨越千年的歷史之美 文化之美

穿過“對越”坊,來到“晉祠三寶”——獻殿、魚沼飛樑、聖母殿。

獻殿建築全部沿用了中國最傳統的建築手法,完全是木頭和木頭榫卯而成,沒有使用一根鐵釘。還有魚沼飛樑,是在魚沼泉上架起的一座十字形橋樑,從是中國最早的水陸立交橋,也是中國現存古橋中的唯一一座十字形橋樑。聖母殿是整個晉祠的主殿,殿內供奉的是西周時周武王的皇后,周成王和唐叔虞的母親、姜子牙的女兒——邑姜。殿內的每一個細節都展現了我國古代建築的精美技藝。

“晉祠流水如碧玉”,跨越千年的歷史之美 文化之美

“晉祠流水如碧玉”,跨越千年的歷史之美 文化之美

晉祠除了“三寶”還有“三絕”,“三絕”之一便是聖母殿中的宋代侍女塑像。塑像不僅表情不同,身材不同,手執的器物不同,衣著服飾也不同。從她們的表情中,似乎能感同身受地感知她們禁錮在深宮,沒有自由身還要小心度日的生活狀態。

走出聖母殿,駐足向兩側觀望,南北各有一個八角亭。原來,亭下各有一泉,北為善利泉,南為難老泉。難老泉則為晉祠“三絕”的另一絕。

“晉祠流水如碧玉”,跨越千年的歷史之美 文化之美

難老泉是晉水的主要源頭,有“晉陽第一泉”之稱,泉水從懸甕山下的岩層中湧出,潛流十多米,長流不息。水溫冬溫而夏涼,碧玉般清澈。所以北齊時有人取《詩經·魯頌》中的佳句“永錫難老”,命名為“難老泉”。

來晉祠,不得不看的,還有《晉祠銘》碑。隋朝末年,唐太宗李世民和其父李淵從晉陽(今太原)起兵,最終統一了全國,並開啟了大唐盛世。在起兵前,他們曾經向唐叔虞祈禱,祈求晉祠的神靈保佑他們平定中原,成就帝王之業。唐貞觀二十年(646年),已是大唐皇帝的李世民再次來到晉祠,觸景生情,追憶過往,感慨萬分,親筆寫下《晉祠之銘並序》,成就了一篇千古流芳的書法作品。

《晉祠之銘並序》簡稱《晉祠銘》,全文1203字,被刻成碑,陳列在晉祠中北部、唐叔祠東南隅的唐碑亭內。

坐在亭廊下,

彷彿穿越到一千年前,

歷代盛世如放電影般在眼前穿梭,

歷歷在目。

在燦若星辰的歷史長河中,

晉祠,

彷彿一顆耀眼的恆星,

永不失落。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