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有個“鐵打的村莊”,清代修築的這個“三怪”工程立下奇功

文 | 王慶康

提起章丘相公莊,就不能不說說一百六十年前修築的那道環繞村莊的圩子牆。灰黑色的牆體雄渾高大,巍峨屹立,蜿蜒壯觀,堅固無比。默默陪伴著巴漏河水日夜流淌,深深藏懷歲月永恆的印記。那是古莊先祖聰明智慧的結晶,那是千百莊人辛勞流汗的創舉,那是遠方遊子魂牽夢繞的鄉愁,那是幾代後人引為自豪的話題……

濟南有個“鐵打的村莊”,清代修築的這個“三怪”工程立下奇功

打小就常聽人說“鐵打的相公莊”,也曾問過這巴漏河畔農家村莊豈能以鐵所打?長大後才明白,原來這是用來形容先人以圩牆御匪扼固無摧,亦或形容先人團結聚力如鐵的讚語。最早說出讚語的人,確實是毫不誇張地說了句教人信服的章丘大實話。

這話還得從修築圩子牆說起。

清朝咸豐年間,江淮一帶捻軍四起,各地應舉。一股一夥,分路北進。且行蹤飄忽,時東時西,戰法不定,神出鬼沒。清廷派兵剿之,不但未能擊滅,反而連遭大損。甚至科爾沁王僧格林沁率領的大軍都中伏被殲。此況之下,地方官員為自保其身,於各自官衙所在之處大興土木修築防禦設施,新修或加固城牆成為首選工程。

濟南有個“鐵打的村莊”,清代修築的這個“三怪”工程立下奇功

他們向百姓傳播一些捻軍所到之處占城池,殺貪官,奪糧倉的風聞,藉以蠱惑民眾,“望捻而懼”。成為官府糊弄平民,收絡人心,支援“剿捻”的輿論舉措。於是乎,北方各地很多村莊在“護莊保家,御匪防盜,安撫民生”口號引導下,紛紛修築圩子牆,鑿挖護莊壕,構建一些這樣那樣的防禦工事。

相公莊也不例外。清咸豐十年(1860)春,以知名士紳王其相、王其柘兄弟為首,聯合各街巷、各姓氏有名望頭面人物共同商定,舉合莊之力修築本莊的圩子牆。這是古莊千年歷史上一項前所未有的浩大工程。在當時歷史條件下,人、財、物各方面困難可想而知,要想做成實在不易。現代莊人沒理由不佩服先人宏大的氣魄、執著的精神、出眾的才智和高超的組織協調能力。莊人有錢出錢,有物出物,有力出力,團結一心,克服困難,僅用二年時間,就幹成了這樁大事。

先人付出的辛勞,滴下的汗水永遠載入了古莊史冊。本莊《王氏族譜》三修卷二,在十五世其柘公名下有載:“其柘,字宜山,監生。候選府經歷,敕授朝議大夫,誥授中憲大夫。公與胞兄其相商諸姓築圩牆,以防盜賊……”清光緒版《劉氏族譜》在劉仲植名下也有載曰:“仲植,字景立,公有膽識而遇義勇決,咸豐間復與村眾倡修圩牆,使一村不遭蹂躪……”蜿蜒雄偉的圩子牆默默無語,挺起堅厚的胸膛若無字豐碑般矗立於世間,承載著無盡的歷史風雲變幻。

濟南有個“鐵打的村莊”,清代修築的這個“三怪”工程立下奇功

圩子牆,莊人俗稱“圍子”。南沿巴漏河北岸;北傍下河涯南岸;東貼生意街外側;西順巴漏河右岸。若從空中俯視,東西稍長,南北略短,呈不規則橢圓形。曾聽老人講,當初要修圩子牆,不僅工程浩大,需要投入鉅額資金,也需大量物料和勞力,更須佔用土地。

為避免因佔地引起紛爭,主事者仿效外地做法,在大致劃定的工程範圍內,套一頭捂上眼罩的老牛拖個鐵钁頭,後面跟一個啞巴壯漢。啞巴不會吆喝,任憑老牛前行,钁頭劃過的土線即可砸木樁,定基線。因此,日後築成的圩廓不方不圓,走向時直時彎。折彎處或直角,或銳角,或鈍角,形狀很不規整。

築圩子牆離不開石灰。咋辦?莊人在巴漏河建起號稱七七四十九座石灰窯,發動男女老少就地取材,到河灘撿鵝卵石燒灰。石灰加生土,摻河沙,拌成“三合土”作牆體材料。從博山、萊蕪及本縣南部山區購葛條編“模板”,兩側立柱夾緊,一板板,一層層壓緊夯實。內、外灌製厚厚沙灰漿,形成堅硬難穿的護牆外皮。

濟南有個“鐵打的村莊”,清代修築的這個“三怪”工程立下奇功

圩子牆頂寬3米,基厚5米,牆高8米。南、北兩段因分別兼作巴漏、下河河岸,牆高增至10米,圩子壕一段甚至達到12米。頂部築“女兒牆”,留瞭望孔和槍眼。除沿河而建牆段外,其餘各段牆外都挖寬6米,深5米塹壕。

圩子牆開大南門、小南門、大東門、小東門、西南門、小西門、東北門、玄帝閣門、新街門、劉莊門10座圩門,莊人習慣稱之為“十門九關廂”。為何只有九關廂?難道是大、小南門外只有河南街?還是東北門、玄帝閣門外共有鄭家莊街?至今無人能解。圩門上建門樓,既顯示威嚴,又作瞭望哨位和防禦陣地。一旦開戰,各圩門與其兩側牆體拐角形成交叉火力網,易守難攻。

濟南有個“鐵打的村莊”,清代修築的這個“三怪”工程立下奇功

圩子牆除了它的高大堅固雄偉壯觀,還有與眾不同的“三怪”。說來匪夷所思,細琢合乎常理。

一曰“圩子牆不大圓,一半房子一半田”。啞巴趕老牛拖拉出來的基線範圍遠比莊子本身大,甚至將早就有的北梢門——財神閣子門都裹進莊裡了。圩子牆內街巷房舍和莊稼地、菜園地面積幾乎對半相等。

濟南有個“鐵打的村莊”,清代修築的這個“三怪”工程立下奇功

大南門西側、小南門兩側、大東門兩側、小東門兩側、東北門兩側、玄帝閣門兩側,西南門兩側都有大片莊稼地和菜地,其中較大的後園、後頭坡都有幾十畝。還有面積不小的王家老墓田、劉家老墓田、九女墳墓田等大、小墓田五、六個。假設匪盜包圍了莊子,城門一關,裡面照樣有糧有菜。甚至年節祭祖都不用出莊了。你看先人想得周到不周到?

二曰“大東門不朝東,大南門不朝南”。大南門是南北最主要出入口,可門洞不朝南,而朝西南赭山方向。大東門不朝東,而朝東南桑園、博平、普集方向。這又是為何呢?原來建造圩門之前,先人就預先考慮到巴漏河泛洪可能造成的災害以及交通順暢問題。前者順水流方向而建,後者順章(丘)——淄(川)官道方向而建,豈不聰明?

濟南有個“鐵打的村莊”,清代修築的這個“三怪”工程立下奇功

三曰“南天門不見門,鋸條齒子柳樹林”。好多人納悶:怎麼不見南天門在哪?其實,所謂“南天門”,指的是王家老墓田西側一段東西長約30米的牆體。這段牆體特別高出一截,遠看儼然巍巍雄踞的南天門。既當迎水牆,對付南來滔滔洪水,又是文昌閣前影壁牆。

“南天門”沿河而建,附近牆體出現5個近似直角拐。當年工程修到此處,因緊靠王家家廟和王家老墓田,無論設計者還是施工者必然十分謹慎。綜合考慮地勢、水向、洪汛、波湧、河道沖刷各方面因素,建成了猶如鋸條齒口狀,以最大限度減緩水流衝擊。牆外側栽植大片柳樹,也為擋護圩子牆下部基礎,以防激流掏空而造成大險。“龍灣錦鱗夕照醉,南天翠柳早鳴蟬”兩句詩,向人們真實展現了這一巴漏勝景之地。

濟南有個“鐵打的村莊”,清代修築的這個“三怪”工程立下奇功

圩子牆修好了,捻軍沒有來,盜賊也沒見蹤影。莊人將守牆護莊用的牛腿子炮抬進了門樓,巡夜的更夫也不再在圩子牆上轉悠,按時辰敲打棗木梆了。人們漸漸習慣了日出去勞作,入夜關圩門,安安穩穩過莊戶日子的平淡生活。其後世道雖有變遷,戰事不曾中斷,但竟未波及古莊。直到60多年後突然爆發的那場“張鳴九佔章丘”匪事,才打破了古莊多年的安詳和寧靜。

1928年農曆七月初六,匪首張鳴九帶領30多個小嘍囉,混在趕東關大集人流中進入章丘老城,只在縣衙前胡亂放了幾槍,便將民國縣政府各部官員嚇個半死。警察局、保安團更不知所措,縣衙上上下下亂了陣腳。時任縣長黃恪濟不顧百姓死活,棄城而逃。新任縣長鄧質儀慌亂中率大小官員倉促流遷相公莊,住進西當鋪及鄰近的榮裕錢莊和民生飯莊。一時間,千年古莊成了臨時章丘縣治。

濟南有個“鐵打的村莊”,清代修築的這個“三怪”工程立下奇功

張鳴九佔據老城後,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城周老百姓慘遭殃禍,叫苦不堪。其手下匪眾更恣意妄為,大發橫財。自以為老城不堪一擊,相公莊也難逃厄運。狂妄叫囂“開啟相公莊,直下東南鄉”。竟然野心勃勃想乘機再一口吃掉周村、淄川,其氣焰十分囂張。

在相公莊,因有圩子牆護衛,驚恐過後暫感安全的“父母官”縣太爺緩過神來,便派人四下邀請縣內、外各界知名人士前來商討滅匪之計。周邊泰(安)、萊(蕪)、濟(陽)、鄒(平)、齊(東)、淄(川)等縣保安團陸續從四面八方逼進章丘,形成對張鳴九部圍殲之勢。縣內臨時組織起來的幾個保安團也紛紛靠攏相公莊。老人說,當時號稱有“七縣十三團”人馬舉旗討伐張鳴九。

莊內更是人來人往,車馬頻繁進出,一派臨戰氣氛。民眾和紅槍會員積極備戰,將多年未曾用過的10門牛腿炮,四門銅炮,10門子午炮架設在各個門樓上。備下幾十口大缸,分別裝滿火藥、鐵砂、碎鍋片待用。並迅速趕造大刀片、紅纓槍,預備下成百上千鐵鍁、钁頭、二齒鉤、三齒叉等武器。決心同仇敵愾,拒匪於圩子牆外,誓死不讓一兵一卒進莊。在濟南的本莊商家字號,成立同鄉會,集聚錢財和食品物資,趁黑夜搶運進莊。莊內十餘家饃饃鋪、火燒鋪、鍋餅鋪、醬菜鋪也趕製飯食、儲備乾糧,以實際行動支援護莊。

濟南有個“鐵打的村莊”,清代修築的這個“三怪”工程立下奇功

聞聽相公莊正在積極備戰,張鳴九並不放在心上。以為縣衙無兵,守莊缺卒,一群棄羊散鳥經不住三炮兩槍就會潰逃不迭。連章丘城都守不住,還能守住個破莊?遂發號施令,聚集散兵遊勇、地痞無賴,拼湊近千人匪隊,分路進犯相公莊。先是派出小股土匪,在圩子牆四周鳴槍、投彈騷擾,繼而集中兵力從東、西、北三個方向攻打。莊人紛紛登上圩子牆,以土槍、土炸彈予以反擊,匪敵毫無得獲,喪氣而回。

是年農曆八月十六一大早,吃飽喝足的土匪大隊人馬,從老城出發,再次進犯相公莊。玄帝閣門樓上的大鐘一陣陣敲響,全莊上下迅速進入決戰狀態。在“七縣十三團”聲援下,莊內集合男、女青壯1200餘人,在圩子牆上擺開陣勢,分段防守禦敵。紅槍會、自衛團作為主力,重點防守西、北正面之敵。

土匪在騎兵隊帶領下,首先由七郎院沿巴漏河向西南門衝來,我紅槍會員向逼近牆下的馬隊投出一個個石灰包,嗆得土匪人和馬睜不開眼,不敢貿然向前。稍後,土匪轉而強攻小西門、劉莊門、新街門、玄帝閣門和東北門一線,他們架起剛從日本人手中買來的小鋼炮,對著各個圩門一陣亂轟。

濟南有個“鐵打的村莊”,清代修築的這個“三怪”工程立下奇功

“轟隆隆,轟隆隆……”十幾門炮同時開了火,一發炮彈落在了遏雲樓戲臺棚頂上,炸塌了西北角飛簷。另有多發炮彈落在圩子牆上,炸傷莊人數名。人雖有傷者,但“三合土”築成的牆體卻顯示出其驚人的抗爆效能。落點不準的,絲毫不起作用。落點好的,充其量炸個簸籮大的土坑。

炮轟不管用,匪徒們紅著眼要發動強攻。一個號兵騎跨在樹杈上吹響衝鋒號,還沒來得及出溜下來,就被紅槍會員張文奎一槍擊中倒頭摔下樹斃命。另一紅槍會員王教增,遠遠瞄見匪首正指手畫腳指揮手下調整炮位,砰!舉槍就命中那傢伙後胸,一個前撲便應聲倒地。

圩子牆上的會員和民眾乘機瞄準各自目標全力開火,各圩門上的牛腿炮、銅炮、子午炮以及漢陽造、老套筒、大筒子槍、土獵槍頓時響炸了鍋。整個北半截圩子牆上空煙霧瀰漫殺聲震天。紅槍會員劉炳璋持槍堅守小西門,不幸陣亡。鄭和忠、王海林隱蔽在新街門陣地,忽東忽西,瞅準機會便舉槍射擊,巧妙地與下河涯對面30多個土匪周旋,整整一上午,土匪沒敢淌過下河涯。

濟南有個“鐵打的村莊”,清代修築的這個“三怪”工程立下奇功

當日下午,失去陣前指揮官的土匪,重新糾集隊伍,準備再次強攻。此時,桑園、小康莊、周家莊、十九郎莊派出支援的紅槍隊員已經繞道匪隊後側,鳴槍、放火、吶喊策應。土匪見前後受敵,不敢戀戰,倉促收兵,準備撤回章丘老城。

在圩子牆上的紅槍隊員見狀,迅速組織力量出大東門,順塹壕往西追擊,在劉家家廟與匪展開近戰。這下紅纓槍、大刀片派上了用場。只殺得群匪無首、號令不通的那幫烏合之眾丟槍棄炮,大亂陣營,一個個左跌右撞,抱頭鼠竄。紅槍隊員乘勝追擊,一直追到東皋莊河灘。路上撿拾土匪丟棄的槍支彈藥,肩扛腰掛,凱旋而歸。

土匪殘部回到老城,面陳張鳴九時曾說“沒想到相公莊人這麼厲害,沒想到相公莊圩子牆這麼難攻。”後來有人譏諷張匪,傳出了“紙糊的章丘城,鐵打的相公莊!”這句讚語,一直流傳到今天。

濟南有個“鐵打的村莊”,清代修築的這個“三怪”工程立下奇功

相公莊“護莊保家”大敗張鳴九一戰,打出了莊人的英雄無畏氣概,打出了莊人的團結戰鬥精神。鼓舞了各街各巷後人,激勵了一代一代子孫。莊人始終未能忘記為保衛家園英勇獻身的7位壯士,他們是:劉莊街王教芳、半壁街王教春、下河涯劉水子、新街王海林、太平街王廣居、劉家衚衕劉炳璋、新街王守林。壯士英名,曾被鐫刻在城北女郎山上的章丘縣剿匪陣亡烈士紀念碑,莊人也在玄帝閣旁建“烈士祠”舉行公祭。

只是歲月無情,光陰流逝,曾是驚天動地的一場大戰,變成了駝背老爺爺鬍子裡的故事……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