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大關橋歷經元明清,然而此橋非彼橋

老鄭因為常年住在運河附近,所以,運河這一帶是很熟悉的。

但是,熟悉歸熟悉,很多景點,我們往往會熟視無睹。

杭州大關橋歷經元明清,然而此橋非彼橋

比如大關橋,是住在附近的人每天上下班必經的一座橋。其貌不揚,容易忽視吧。

然而,這座橋大有來歷,只可惜啊,此橋非彼橋。

歷史上的大關橋,是大名鼎鼎的北新橋,且不在此處,在離這往北300米的地方。

杭州大關橋歷經元明清,然而此橋非彼橋

如圖所示,站在現在的大關橋上往北看,原本在這裡應該有建有一座橋。

這座橋是單孔的,各位想想,在這麼寬的河道,單孔橋,這橋該有多高?多麼有建造難度?

橋名幾經滄桑

在歷史上,這橋確實是著名的危橋。那時候,這橋叫“永安橋”,然而一點也不安全。

它始建於北宋年間(1101年),是杭城北部北關鎮上最大的一座橋樑,然而歷經36年的風吹雨打,人車壓踩,橋身已經嚴重受損。

杭州大關橋歷經元明清,然而此橋非彼橋

往來通行的人們面對這座危橋都很害怕,能繞行就繞行,繞不了的,便只好練飛毛腿,無人敢在橋上多停留半秒,唯恐橋會突然垮塌,頃刻間奪去卿卿性命。

後來,北關鎮上有一位叫陳德誠的長者,面對危橋,寢食難安。他不顧年邁,一次又一次對橋進行勘察,思考修復方案。同時,他聯合鄉紳,四方募化。在他的努力下,於紹興八年(1138年)初春,新橋造成,並改名為:中興永安橋。

杭州大關橋歷經元明清,然而此橋非彼橋

再後來又改名為北新橋,為何改?史無詳實。

《淳祐臨安志》卷七中的記載:“北新橋,元名中興永安橋(元,意即原來)。”此後,“北新橋”之稱,歷經元明清,可以說這橋用的最長的名稱,就是北新橋。

當然,在這段漫長的時間裡,也取了一個更簡單的的名稱:大關橋。

從永安橋到中興永安橋,再到北新橋、大關橋,在某種意義上,橋名的變化,向我們展示了此地的變化,猶如十年十倍的成長曲線。

杭州大關橋歷經元明清,然而此橋非彼橋

大關橋的由來

至此,我們已知道了“大關橋=北新橋”。

說到北新橋呢,這就不得不說一下北新關了。

北新關,是明景泰元年1450年設立,就在原來北新橋的旁邊,故取名為北新關。

北新關是明清運河上七大鈔關之一,所謂運河鈔關,從行政功能上說,是明清時期,運河商旅往來杭州都需要繳稅的稅務機構;從地理位置上說,也可以說是明清以來京杭大運河上的人文和物質之閘。

杭州大關橋歷經元明清,然而此橋非彼橋

而北新關位於杭州江南運河段,物資豐美,四方商賈雲集於此,有“路當吳楚閩越之衝,水浮陸走者必由”的詩句,可見“北新關”的這個稅務機構的地理位置,是多麼重要。

目前,運河上的七大鈔關,只剩下山東臨清的運河鈔關遺址,那裡的房子什麼的是保留比較完整的。其他六處鈔關,幾乎都像北新關一樣,只知道遺址,找不到房子。

北新關遺址,就在離現在的大關橋三百米處。我們步行前往看一下。

杭州大關橋歷經元明清,然而此橋非彼橋

這裡僅剩一塊銅碑,一個仿古碼頭,一座古橋。

雖然只剩下了遺址,但是站在這臨水的碼頭上,看著來來往往的船隻,這裡是餘杭塘河、運河,小河三水交匯之處,一圈圈盪開的河水和一樹樹搖曳的柳枝,運河的水就在腳邊,泛起了生生不息的味道。

我想這味道,與一百年前的古人聞到的運河味道,應該還是一樣的。

如果把京杭大運河看作是一幅書法,那麼北新關,就好比是京杭大運河的尾端的一記落款,穩重而小巧,只是不再鮮紅與醒目。

杭州大關橋歷經元明清,然而此橋非彼橋

19世紀英國人庫克在《中國》一書中言及此地時,就有“新關,又稱大關——既新又大的通關關口”之語。

作為明清運河上七大鈔關之一的北新關,名揚天下,當然稱得起“大關”一詞。

至此,我們知道了北新關之名,來自北新橋;而“大關橋”之名,則源自這個北新關。

後記

上世紀55年,曾在三江匯流處,也就是在原橋的基礎上,重建了北新橋,為單孔圓洞式。

到了95年,由於周邊社群的發展,以及交通的需要,舊橋被拆除,然後再往南300米處,新建了今天的大關橋。名字正式定為“大關橋”。

杭州大關橋歷經元明清,然而此橋非彼橋

在今天的大關橋的東側,佇立著幾處建築和雕塑,還有名家寫的書法。一個大大的繁體字“關”,厚重凝練,就像如今的銀行一樣,很是威嚴。

新的大關橋,就用這樣的歷史記憶片段,述說著與舊的北新橋,千絲萬縷的關係。

杭州大關橋歷經元明清,然而此橋非彼橋

瞭解更多旅行資訊,歡迎關注“鄭在別處”。喜歡請關注點贊轉發留言評論,你的支援就是對我的鼓勵,遙祝粉絲一生平安。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