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向≠社恐≠難相處≠異類,內向者進行高質量社交的5種方法

文 || 阿黛小姐

一、內向≠社恐≠難相處≠異類

內向者是一個被忽視和被誤解的群體。尤其在重視社交的時代,內向者無疑被打上了“缺陷”的標籤。

在家庭裡,父母會說:

我的孩子哪都不錯,就是太內向,性格不好

在愛情裡,伴侶會說:

你就是個悶葫蘆,太無趣了,我喜歡外向的人

在職場裡,老闆會說:

不好意思,我們覺得你的性格不太合適這份工作

於是,在內心裡,內向者會問自己:

我是不是真的有病

內向是一箇中性詞,從本質上來說,就是一個人的性格和特質。但隨著社會對外向者特質的崇拜,內向逐漸被病態化,甚至成為自卑、害羞、社恐、難相處、孤僻、異類的代名詞。

於是,就出現了這樣荒誕的現狀:

社會對內向者出現排斥,而內向者自身也對自己出現排斥,追求外向,走出內向,偽裝外向,成為趨勢。

日本的心理諮詢師神農祐樹在《內向優勢:性格內向者的潛在競爭力》裡提出了不同的觀點:

相比於走出內向,我們更應該承認內向,因為內向不是一種缺陷,而是一種與眾不同的能力。只要我們找到正確的開啟方式,內向型性格就不再是你的短板,而會成為你獨具的魅力和優勢。

在這本書中,作者根據內向者的特徵和優勢,為內向者提供了18個社交小方法,讓內向者打造自己的社交圈。

作為一個內向者,根據書中提供的方法,再結合我的社交日常,我覺得內向者想要打造自己的社交圈,可以試試以下幾種方法。

內向≠社恐≠難相處≠異類,內向者進行高質量社交的5種方法

內向優勢

二、放棄社交偏見和無效社交

內向的人想要在社交中獲得舒適感,首先要做的就是放棄社交偏見和無效社交。

受到外界評論的影響,內向者也常常會有社交偏見,比如:

朋友多是一種好事兒;

愛交朋友說明人緣好;

能夠在人群裡侃侃而談說明這個人很厲害;

……

這種社交偏見,很容易讓內向者不得不強迫自己去社交,去和剛認識的人、不熟悉的人,甚至不喜歡的人交朋友,但又因為違背自己的個性而變得畏手畏腳、笨嘴笨舌、不知所措,從而更加討厭自己。

人與人的溝通,是一種刺激,對於易受刺激的內向者來說,溝通則意味著精力消耗,更容易感到疲憊和心累。所以,內向者在選擇自己的社交方法時,一定要權衡這種社交帶給我們的是利還是弊。如果我們在社交中投入的腦力和體力,遠遠大於社交帶給我們的收益,那麼,我們可以選擇及時止損。

千萬不要去為了做“社交達人”,而勉強自己參加無效社交。

三、建立一對一的人際關係

建立新的人際關係,一般有兩種方式:加入新的圈子或團體;認識新朋友,建立一對一的人際關係。

人們常常認為內向者不喜歡社交或者恐懼社交,更多的是體現在內向者無法適應人多的環境,在過分喧囂的圈子裡,他們會覺得被過度干擾,而顯得舉足無措。但這並不代表內向者沒有社交需求,他們更適合建立一對一的人際關係,和一個人進行深聊。

所以,如果想要建立人際關係,我們不妨從一個人入手,重視社交的深度而不是廣度。即便是參加新的圈子或者大型聚會,內向者也可以建立一對一的人際關係。當外向者在觥籌交錯中游刃有餘時,內向者往往陷入煎熬當中。這時候,內向者不要試圖加入進去,不妨讓自己“靜”下來,你會發現總會遇到跟你一樣的內向者,這時候一個微笑,一個招呼,都容易讓你建立新的人際關係。

內向≠社恐≠難相處≠異類,內向者進行高質量社交的5種方法

四、發揮自己的傾聽優勢

提到社交,人們往往更重視說話的技巧,而忽視了傾聽的重要性。社交溝通的意義在於分享和交流資訊,如果只有說話,而沒有傾聽,那麼溝通則會一個人的即興演講。這時候,就顯示出了傾聽的重要性。

對於內向者來說,他們往往不擅長交談和表達,但很擅長傾聽。因此在社交過程中,

內向者不妨把傾聽當作自己社交的武器。

內向者的腦回路較長,擅長深思熟慮和傾聽,在社交中容易聽出更多的資訊,多角度、更深入地解讀對方的話。這樣更容易讓說話者覺得你是一個可以信賴的人,從而加深情感。

除此之外,內向者雖然不善言辭,但溝通中除了需要言語表達之外,還可以透過肢體、表情等來傳遞資訊。所以對於內向者來說,如果不善於說出口,那就試著讓自己的面部表情、語氣、身體姿勢、眼神等來替自己表達。

五、尋找共同話題,少套用社交辭令

內向者肯定都會有這樣的經歷:明明很想開口,很想打破沉默,很想開啟話匣子,但卻發現無法將話題聊下去,從而成為話題終結者。這時候,我們不妨找對方的共同點,比如共同的朋友、共同的愛好等。

當然,找出共同點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我們實在找不到共同點,為了避免尷尬,我們可以試著從某個道具入手,比如包包、帽子、杯具,或者寵物等。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緩解自己的緊張和尷尬,從而開展一場自然的對話。

在社交中,內向者一定要注意:不要套用社交辭令。

社交辭令這種無關痛癢的場面話,更適合外向者。對於內向者來說,這種無聊的場面話,會打擊他們聊天的積極性。

比如,見面時別人不痛不癢地問你一句:最近過得挺好吧。

內向者可能會說:哈哈,還好吧。聊天結束,場面簡直不要太尷尬。

所以,對於內向者來說,少說社交辭令。如果不會說場面話,就不如直奔主題。

內向≠社恐≠難相處≠異類,內向者進行高質量社交的5種方法

六、多問“為什麼”,少問“是什麼”

在神農祐樹的《內向優勢》中,這一觀點讓我覺得非常實用。

作為內向者,如果想要讓聊天更持久和深入,那麼我們就要少問“是什麼”,多問“為什麼”。

比如,如果我們問對方:你最喜歡看的電影是什麼?結果可能就只是一個電影名字而已。但如果我們問:你為什麼喜歡看這部電影?對方則可能會跟我們探討電影的劇情、主題,從而引發新的話題,或者傾聽對方內心的聲音。

對於內向者來說,我們不必追求社交的總量,甚至要壓縮交流的總量,但只要我們開始交談,我們就要進行真實而深入的交談,這才是高質量社交。

七、寫在最後:《內向優勢:性格內向者的潛在競爭力》

相比於走出內向,我更贊同這本書的作者神農祐樹在書中提到的觀點:承認自己是一個內向者,然後找到自己的內向優勢,無論是在工作中,還是在社交中,內向者都可以將這些優勢變成自己的競爭力。

從內容上來說,本書主要介紹了以下幾點內容:不必改變自己的內向型性格、內向者的大腦特徵、內向工作法、內向社交法、放大內向者的優勢。雖然是日本心理諮詢師所著,但翻譯者是上海市的晨光學者楊本明,文筆非常通俗,完全沒有閱讀障礙,適合作為內向者瞭解自我、治癒自我的書。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