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間》餘溫未了,73歲梁曉聲倒數第二部長篇“致80後的青春”

《人世間》餘溫未了,73歲梁曉聲倒數第二部長篇“致80後的青春”

2000年,中文系新生李曉東和徐冉在去往大學的火車上初遇,小小的衝突後,彼此的印象都堪稱不佳。他和她都沒想到,兩個人日後會成為情侶。畢業後,李曉東、徐冉和其他同學一樣,面臨著留在家鄉小城市發展還是選擇進入大都市打拼的抉擇。他們面對諸多挑戰,在職業理想和人生規劃之間努力尋找著可能之路。

年初,由長篇小說《人世間》改編的電視劇熱播之後,茅盾文學獎得主樑曉聲再推現實主義長篇新作《中文桃李》,將目光對準“80後”大學生這一群體,講述他們的理想和奮鬥,也傾訴他們的苦悶與困惑。

作為老師,梁曉聲教過不少“80後”的學生,他的孩子也是“80後”。為“80後”寫點什麼,一直是他的一份念想。這部新作以中文系學子為主角並非偶然,2002年開始擔任北京語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的梁曉聲觀察到,“上世紀80年代,中文系是一個風光的專業。而當書中的主人公開始學中文的時候,情況已經不一樣了,文學開始邊緣化,很多學生是因為在理科方面不具備優勢才無奈選擇了中文,恨不得考研時趕快擺脫這個專業。”

《中文桃李》中,男主人公李曉東熱情創辦文學校刊,女主人公徐冉一心想要考上對外漢語教學專業的研究生,兩人的不同選擇正代表了不同心態的中文系學子。

“有一個時期,中文系畢業生的收入相對較低。”但梁曉聲認為,學中文並非真的“無用”,從書籍中獲得的能量,超過其他財富。

73歲的他以一名“80後”小城青年第一人稱的視角,寫其大學生活、戀愛、友情、闖蕩北京、一次次成敗得失。作者與主人公在年齡上的代際鴻溝是不可避免的,但小說重在表現社會、文化思考,以及對當代青年在理想與現實衝突時所作取捨的理解:毅然放下虛幻的理想回歸現實,於平凡的工作、生活中發掘生命的價值,實則更有意義。

梁曉聲坦言,採用第一人稱的敘述方式,是因為用第一人稱有親近感,是“換位思考”,站在青年的角度來書寫。小說中甚至還設定了“作家梁曉聲”這樣一個人物,調侃此人的講座《文學與人生》是“老生常談,脫離現實”,連送票都送不出去。

“選中人生之侶,即是選定命運。”《中文桃李》寫“80後”一代的愛情和婚姻,面對不同家庭背景和現實壓力,如何執子之手堅定地走下去,是對年輕人的考驗。作為一個過來人,梁曉聲在小說中放入了自己對社會、文化乃至人生的種種思考,“70多歲的人生走過之後,我始終有一種想法,就是人這一生到底在追求什麼呢?想來想去,除了真善美,其他確實是過眼煙雲。”

和有厚重時代感的《人世間》相比,《中文桃李》寫得輕快,字裡行間藏著不少幽默。對於這種風格上的調整,梁曉聲坦言,寫完《人世間》,想寫一部不那麼沉重的,可以放鬆一下。“《中文桃李》是我倒數第二部長篇小說,還有一本在寫,那本寫完了,不管水平怎麼樣,‘梁記麵食店’就要關張。”在梁曉聲眼裡,寫作和麵點老師傅開一家麵館沒有多大區別,“人有時候要放下,不要太執拗,但缸裡還有一團面,這團它不能浪費,就有了《中文桃李》。”

《中文桃李》中有位汪教授,他的講課內容,他對中文和教育的思考,對幾位“80後”主人公影響深遠。汪教授身上,不乏梁曉聲自己的影子。汪教授不僅帶著學生們討論文學作品,還和學生們一起看電影《計程車司機》《海上鋼琴師》。在梁曉聲看來,“這些討論才是學中文的意義,這些也確實是我在大學裡上的課。”

他透露,《中文桃李》已經有了影視改編計劃,他也在心中悄悄物色好了汪教授的扮演者。“我喜歡範偉,雖然沒見過他,但我比較欣賞他的表演,他的整個面部表情,尤其在他眯起眼睛微微一笑的時候,看上去宅心仁厚。這個狀態我認為是汪先生應該有的。”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