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所講具體學習方法二篇,會了學習將少走彎路

參透表象,方知內涵:

善讀書者,要讀到手舞足蹈處,方不落筌蹄;善觀物者,要觀到心融神洽時,方不泥跡象。

會看書的人,要能讀出書沒有明寫出來的東西,高興得手舞足蹈,這樣才是領悟到了這本書的精髓;善於觀察分析事物的人,就能看出事物之間的關係,這就是從外形看到的事物的本質。

文道皆要拙:

文以拙進,道以拙成。一“拙”字有無限意味,如桃源犬吠,桑樹雞鳴,何等淳龐氣象!至於寒潭之月,枯木之鴉,工巧中便覺有衰颯情形矣。

寫文章質樸自然才能進步,天地之間的道理也是要回歸樸實才能領悟。表面樸實無華,寫出來的詩句卻是最自然最美的,而雕琢考究的詩句雖然也很美,但比起自然天成的詩句就差遠了。

這兩篇教了我們三個具體的非常重要的讀書方法:

《菜根譚》所講具體學習方法二篇,會了學習將少走彎路

(歷史知識聯絡圖)

一、讀書要讀出沒寫明的人物、事件、道理之間的關聯。

入門級讀書方法,就是把自己代入作者的寫作思路,根據閱讀的進展,想作者所思,體會作者為什麼要這樣表達或者隱晦。

比如我們讀史,史家講求的是語句精簡、簡練,不會去重複累贅。這樣給後代讀史的人就會造成有時候會忽略重點的情況,造成認知的偏差,這也就是“辯史”自古傳承至今的原因。

我們在讀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太祖乃自力勞軍,令軍中促為攻具,進復攻之,與布相守百餘日。蝗蟲起,百姓大餓,布糧食亦盡,各引去。”

因為前文是沒有提及任何災情,我們會認為是,194年八九月,曹操和呂布正在濮陽大戰,結果突然發生蝗災,兩軍沒了糧食,各自撤退了。

如果我們讀得粗糙,忽略了後面提到的一句

“是歲谷一斛五十餘萬錢,人相食,乃罷吏兵新募者。”

更是會只關注到曹操和呂布在兗州爭霸的戰爭過程,而忽略了這場貫穿始終的大災難的影響。

實際上,關中、中原地區194年是個大災年,

《資治通鑑·漢紀五十三》:“(六月)丁丑,京師地震;戊寅,又震。”“自四月不雨至於是月(七月),谷一斛直錢五十萬,長安中人相食。”

關中先是連續兩次的大地震,然後是大旱災,緊靠關中的兗州也深受影響,又加上蝗災,曹呂兩軍都斷了糧草,甚至出現了吃人的現象。這一年多兩軍主要的戰略及行蹤都是圍繞著糧草來的,這樣聯絡地解讀就對他們的行為豁然開朗,反之如果我們讀書時忽略了災情就會造成理解偏差。

所以我們讀書的時候發現有可疑點,一定不要偷懶,要先後對照,抓住重點,帶著問題多查閱相關資料印證對比。這才是真正地讀書學東西,而浮於表面,看不清作者真正想表達的東西,說明這書讀得不透徹,還需要再讀。

《菜根譚》所講具體學習方法二篇,會了學習將少走彎路

(書法作品返璞歸真)

二、寫文章不要刻意雕琢,發自內心的淳樸自然的句子是最美的。

看到別人寫的東西華麗優美,而我是萬萬寫不出來的,為此,雖然早就想寫點自己想的東西,卻羞於文筆有限遲遲不敢動筆。

寫東西有很多好處。首先是訓練我們的表達能力,讓表達更有條理;再就是頭腦考慮很多事情以為很周到了,但寫的過程中就會發現有漏洞不完善的地方;在寫的過程中往往會有新的觀點想法,從而讓自己的理解上升一個層次,或者能夠舉一反三;把想過的東西好好地寫下來,過段時間忘得差不多了,回頭看看又是記憶如新,這能讓自己的既得經驗更好地儲存,不再重複總結;這也是種溝通方式,讓相關的人看到能明白作者的心跡。

為什麼一定要很能寫的人才能寫文章呢?難道我不可以用文章的方式表達我的想法嗎?所以我開始了寫點東西。

當看到這篇“文道皆要拙”時,無疑是深受鼓舞的,原來只要把想說的話寫出來,讓人理解我的觀點,這就是對我現在來說最好的寫法,不用把心思花去怎麼讓自己的文章很有水平,也不用在文章中展示自己有多少才華。

《菜根譚》所講具體學習方法二篇,會了學習將少走彎路

(書法作品無我)

三、將自己調整到無我狀態,找到事物之間的聯絡,看穿事物的本質,真正領悟書中的道理。

這一點讀書方法是把這兩篇糅合在一起的方法。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讀書就是明理,就是把現實生活和書上的東西聯絡起來,然後舉一反三,總結出更多的道理。

當人在無我狀態時,學習知識或者看待一件事情就不會參雜自身的好惡,就更容易接近事物的真相。

第一種方法提到要能看出書中的東西之間的聯絡,我們生活實踐中要能透過複雜的表象,看清事物之間的聯絡,我們還要能看出書上寫的東西和現實生活實踐之間的聯絡。

能借助書中的知識解決生活的問題,也能根據自己對生活的認識更準確地理解作者講述的道理,更重要的是還能在這二者的基礎上舉一反三,得出自己觀點或者新的處事方法。

這兩篇講的幾種學習方法都是最基本的,但卻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按照這些方法學習,可以少走很多彎路,把書讀得比較輕鬆。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