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事要多問自己幾個為什麼

這是靜之兄第1200篇原創,累計原創230萬字

遇事要多問自己幾個為什麼

01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這句話的意思很淺白,就是說:事物都有本末、始終,知道它們之間的先後關係,就接近天道了。

任何人學習,無非都是想掌握天道,也即事物執行的規律,然而這個天道總在不停變化中,認知的難度之大無法想象,就連老子,也只能慨嘆“忽呵恍呵”,意思是這道看起來恍恍惚惚、朦朦朧朧,真是很難捉摸。

而在這裡,曾參居然說,只要知道了事物的先後次序,就接近掌握天道了,這對天下的讀書人來講,該有多大的誘惑力。

遇事要多問自己幾個為什麼

02

然而,果真如此麼?

未必。知道了一個事物的本末、始終,在更多的時候不過多漲了一些知識,並不代表掌握天道,更不用說運用其中的道理去解決問題了。

比方說,《大學》後面提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很多人看到這句話,覺得很簡單,認為就是要先自修,再把家庭搞好,接著才能把單位搞好,進而參與社會管理事務。道理知道了,先後次序也明瞭了,可是該怎麼做?恐怕大部分人還是一頭霧水。

再比如,王陽明說: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這就相當於把學習和行動的先後次序清楚的告訴了我們。傻子也明白,應該先把知識學好,把道理搞懂後方能將其運用在做事上面。那麼,這個“傻瓜”的功夫我們會不會呢?顯然,鮮有人做到了。大多數人會發現,即便把一個簡單的問題搞明白,也是不容易的,即使用上一輩子的時間,也是不夠的。

遇事要多問自己幾個為什麼

03

這就出現一個滑稽的畫面:讀書人天天頭懸梁錐刺股的苦讀,卻發現學無止境,哪怕一個簡單的問題,也會越學越覺得水很深,越學越覺得自己的知識不夠。

就像學中醫,要把一個陰陽搞清楚都難。因此只好從來在學習,卻從不敢邁開步子,親自踏出第一步。為什麼,因為王陽明說要先學會才能用啊。如此一來,不就成了歷來被人們恥笑的百無一用是書生麼?

《大學》不會教大家一個錯誤的道理,“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後,則近道矣”這句話不會錯。那麼,問題又會出在哪裡呢?

就出在這個很容易被人們忽視的“所”字上。“所”,是“之所以”的意思。原來,知道事物的先後關係是不夠的,還必須知道它們為什麼會呈現這個先後關係,才能接近天道。換句話說,就是要在翻來覆去的“為什麼”裡找到事情的真相。

遇事要多問自己幾個為什麼

04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任何事物的本末、始終都是可以無限轉換的,並不存在一個僵化、固定的先後關係。從正方向看,先後是先後,可從反方向看,先後就是後先了。猶如《道德經》裡所講的“先後之相隨也恆也”。

舉個例子,我有個朋友,非常好學,每年光花在上課上面的錢就有幾十萬,按理說,她這麼用功,早應該學有所成才是。事實上,她卻是“從來在學習,從未見行動”,生活、事業非但沒有因為學習而變好,反而變得更糟糕。

沒學之前,她做事很少有顧慮,一件事做了也就做了,累積下來,事業頗有收穫。學習之後,尤其是學了一些所謂大咖的課後,腦子便亂了,一件事來了,根本不知道從何下手,害怕做多錯多。之前的自己被推翻了,新的自己又沒有立起來,整個人因此非常的痛苦、糾結。

她問我怎麼辦,我說因為你兜裡有幾個錢,不愁吃穿,所以想個法子來折騰自己。她很不同意我的話,反駁說,學習怎能算折騰呢,學好了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啊。

遇事要多問自己幾個為什麼

05

表面上看,她的話沒毛病,但細究起來,問題卻很大。比如,什麼時候才算學好了呢?恐怕她就回答不了。如果沒有一個標準,又能止步何處?無法止步,不就成了永遠也學不好了?

學習與行動,聽起來是一對先後關係,且王陽明也確實如此說過,但是,先後關係很多時候是無法說清的,就像蛋生雞、雞生蛋一樣。而且它們還會隨著環境的改變而變化,並非一成不變。先學後行,這是一種次第,但換個環境,卻又要先行後學。

就像我們的改革開放,不就是一個先行後學的成功案例?而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更是如此,在歷史上從來就沒有現成的發展經驗可供一個十四億人口的國家去借鑑,我們能向誰學?除了走一步、看一步,還有更好的方法麼?

回到朋友身上,她已經學了太多的理論,以至於搞得滿腦袋漿糊,這時候更需要去行動,在做事的過程中去掌握它們。

遇事要多問自己幾個為什麼

06

如果朋友懂得“知所先後,則近道矣”的道理,就會多問幾個為什麼。比如,為什麼要學習?為什麼要把學習放在頭一位?為什麼不做事?為什麼要把做事放在第二位?為什麼做事不能放在頭一位?為什麼學習不能成為第二位?

這些問題都搞清楚了,她就會發現,自己被學習和做事這些名相迷惑了,其實它們只是一個東西,只有表現的方式不同,並沒有本質上的不同。

學習就是做事,做事就是學習。學習是腦子做事,做事是身體學習。這就像走路,走一段,不知道怎麼走了,就停下來問人、思考,確定方向後再走。邁腿之前,肯定要問人,知在前,邁腿之後,肯定要向前跨才能走,否則就成了空談,此時又變成了行在前。而邁腿之前的問人,本身又是行,邁腿之後的跨步,本身又是學。

遇事要多問自己幾個為什麼

07

一個“所”字,就是理解“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的關鍵。掌握了這把鑰匙,才能徹底解開這句話隱藏的謎底。

這就是說,知其然是不夠的,知其所以然才能行得通。

因此,遇事多問幾個為什麼吧。

去年今日文章:《原創 | 誰是最好的老師?(《靜思傳習錄》4)》

靜之兄,專注傳習陽明心學

建議透過意念關注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