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一廉】孟子:“廉政”聚民意 “民本”得民心

“廉政”聚民意 “民本”得民心

window。DATA。videoArr。push({“title”:“【每週一廉】孟子:“廉政”聚民意 “民本”得民心”,“vid”:“k3329zopgez”,“img”:“http://puui。qpic。cn/vpic/0/k3329zopgez。png/0”,“desc”:“”})

孟子(公元前372年—前289年),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今山東省鄒城市)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代表人物,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孔孟”。

【每週一廉】孟子:“廉政”聚民意 “民本”得民心

孟子幼年喪父,家庭貧困,在母親教育下成長,曾受業於孔子之孫子思的學生。學成以後,他以士的身份遊說諸侯,到過樑(魏)國、齊國、宋國、滕國、魯國等,推行自己的學說。晚年,他回到故居講學,和學生一起,把自己的言論編為《孟子》七篇。

《孟子》七篇中,“仁政”得到集中體現,這也是孟子廉政思想的核心。他發展了孔子“仁”的觀念,提倡“制民之產”“制民恆產”,讓百姓擁有一定的土地和住宅,其他如輕徭役、薄賦斂、減刑罰等思想也具有積極意義。

【每週一廉】孟子:“廉政”聚民意 “民本”得民心

“民本”是孟子廉政思想的重要內容。他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能否“得民”關鍵在於能否得民心。以此出發,他反對給勞動人民帶來沉重災難的兼併戰爭,並把人心向背看成戰爭勝負的決定因素。

孟子還提出了一套人格修養理論。一是“寡慾”,堅持“良心”,不為外物所引誘。二是遇事“反求諸己”,時刻省察自己的缺陷與不足,認真克服。三是善於養“浩然之氣”,保持至大至剛、無堅不摧的精神和道義的力量。這也是一種廉政理論,要求官吏透過自我修養淨化心靈,養成拒腐蝕永不沾的君子人格,抵制來自各方面的誘惑。

【每週一廉】孟子:“廉政”聚民意 “民本”得民心

孟子以民為本的思想,關懷國家民族命運的責任感以及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的凜然正氣,都是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