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被人忽視的《道德經》注本,讀後讓你醍醐灌頂

白玉蟾祖師/注

道德經

吾自幼便聞:“道德經天,作慈悲而普濟。文章緯地,善施法而周勤……”故而在幼小的心靈打上“言之不文,行之不遠”的烙印。

那時對《道德經》讀來朦朦朧朧,後來有幸讀到白玉蟾祖師點注的《道德經》後,至今雖說仍是一知半解,不過自以為有了很大的長進。

《道德寶章》二章舉例

白玉蟾作為道教南宗第五祖,他七歲能文,十歲應童子科,熟諳九經,能詩賦,善書畫。以父亡母嫁,至雷州,繼白氏,因之改名白玉蟾,字鶴奴。後棄家遊海上,篤志玄學,號海瓊子,遍訪名師,苦志修煉,參遊各地,令人敬仰。

一個被人忽視的《道德經》注本,讀後讓你醍醐灌頂

道德寶章(資料圖)

白真人所注老子《道德經》名曰《道德寶章》,其中厭恥章第十三,是這樣注的:

寵辱若驚(無榮無辱此心泰然),貴大患若身(思患預防),何謂寵辱(貴賤貧富),辱為下(人之所惡一本辱作寵),得之若驚(笱非吾之所有),失之若驚(雖一毫而莫取),是謂寵辱若驚(於我何有)。何謂貴大患若身(安危累吾心得喪累吾性),吾所以有大患者(心之不寧身之不安),為吾有身(有我則有身無我則無身),及吾無身(湛然一天我亦非我),吾有何患(忘我忘世天真自然)?故貴以身為天下者(心猶君也身猶天下),則可寄於天下(百年如過客萬物如逆旅),愛以身為天下者(能治其身亦猶治國),乃可以託於天下(可以久而勿失)。

對厭恥章這一章,白祖師的註釋很有意思。老子可不是什麼寵辱不驚,而是他根本沒有寵呀辱呀這樣的概念,他甚至討厭“恥”這個詞,

那不過是人造出來專門破壞你心情的東西,何必理會它?

嘴是兩張皮,當一個人誇獎你的時候,很可能在嫉恨你,你還當真了?

噢,別人評價說你“寵”,說你光榮,你就真的光榮了?別人評價你“辱”,說你恥辱,你就以為自己真的恥辱了?真生氣了?你忘了“不是樹動,是你的心動”的故事了?那你的心還是動了,不靜了,被外界這麼一評價、一議論就高興或者生氣了,那不是上聽覺或視覺的當嗎?

關鍵你要對得起自己的心,要問心無愧。

一個被人忽視的《道德經》注本,讀後讓你醍醐灌頂

道德寶章(資料圖)

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有《老子》五十六章的註解“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老子在這章裡其實是要告訴我們智者的修養方法及其效果。他老人家認為,智者不應是說教者,而應透過自我修養,言行一致,豁達大度,關閉喜怒哀樂的欲門,自斂鋒芒,解脫世間的糾紛,使自己融和入世間的光輝,以取得人們的尊崇。

記得白真人在點注五十六章的原文時是這樣的: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目見自己之目),閉其門(收心見自己之心),挫其銳(觀我非我),解其紛(觀物非物),和其光(觀心非心),同其塵(觀空非空),是謂玄同(聖凡一體)。故不可得而親(親釋迦文佛參禪未已),亦不可得而疏(老聃學道未濃),不可得而利(伏羲究易未了),亦不可得而害(孔子夢奠方終),不可得而貴(道者心之體),亦不可得而賤(心者道之用),故為天下貴。

他逐字逐句點注,讀來如破解天書。

白真人的點注讓我知道萬物變化無窮無常的人,不能描述其本質,故而不言。能描述出來道理的人,還是沒有了解大道之變化無窮的本質。

只有摒棄一切感知,停止向外追求,以求得內心的寧靜清澈;挫磨掉銳氣與鋒芒和稜角,融入光明的永珍,混同於大地塵土,至大也是至微;這就叫做玄妙的同化,微妙大統一的法門。

他還特舉四位大聖大賢範例以示後人:學問無止境、任重明道遠,究詰應不止,憂國心常存。只有這些大道銘心刻體之後,就沒法親近他,也沒法疏遠他;沒法給他好處,也沒法損害他;沒法抬高他,也沒法貶低他。所以他便真正成為天下最可貴的人。

道“和諧”是老子理論的支柱之一

其實《道德經》的註疏歷代不絕,白真人對《道德經》的註釋頗具特色,《道德寶章》的突出特點是以心性學說解釋老子之道,反映了儒道佛三教合流的思想傾向。

白真人“身通三教,學貫九流”,融洽佛家與理學思想,納《易》學以闡丹法,自稱“聖即仙之道,心即佛之道”,其核心道旨就是中道和諧。

中道和諧的文化是老子理論的支柱之一。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和,曰:常。”後來《中庸》則伸延說:“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意思是在正道的“和諧”情況下,天地便自然能安定,萬物便自然能成長。

一個被人忽視的《道德經》注本,讀後讓你醍醐灌頂

和諧是老子理論的支柱之一(資料圖)

道教根植於中華文化,而和諧精神就是中華文化最深層的內造精神,“和諧”的觀念,早在二千年前的老子之時,便以圓融的哲學形式,深植於中國人的心中。

戰爭、壓迫,總會被視為“干犯天和”的逆行而受到遣責。

歸本於天道的和諧世界,是中國人的安身立命之所,更是中國人對世界和平不滅的希望之所繫。

老子稱這個“和諧”的世界為“玄同”的世界;孔子則稱這個“和諧”的世界為“大同”的世界,“和諧”的思想為“大同”的思想。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玄同、大同”這一道一儒的和平理想世界,最後成為中國知識分子和升斗小民,在悲苦歲月中的當世願夢與人間天國,也成為中華文化中最深層的潛意識,完全滲入到中華文化中每一處末梢的思維之中。

比如一個人生病了,就是陰陽失和;天崩地裂,即是天地失和;作畫布局,要筆墨和諧,作人要以和為貴,作生意要知道“和氣”可以生財。

最後甚至影響到了最不講求和諧而講求鬥爭的武術思想上面去了,原本武術是要殺人取命的,如何尋求武術的和諧之道,便是道家和儒家的武術修行者最重要的課題,以至後來形成和諧的王者之劍、王者之拳的觀念。

玄同觀念無疑是幕後最大的推手,推展到道家與儒家天人合一的修行世界之中,成為人們生活養生的一部分,而被認同為最高修行的一種方式。

“玄同”是白真人始終堅持的理念

白真人不僅在修道成真的道法上注重“玄同理念”的研修,即使在勸道修行及詠物明道的詩詞意蘊上,也充分地表達了“玄同理想”的和諧之美。比如他寫的《滿江紅·詠白蓮》曰:

昨夜姮娥,遊洞府、醉歸天闕。緣底事、玉簪墜地,水神不說。持向水晶宮裡去,曉來捧出將饒舌。被薰風、吹作滿天香,誰分別。

芳而潤,清且潔。白似玉,寒於雪。想玉皇后苑,應無此物。只得賦詩空賞嘆,教人不敢輕攀折。笑李粗、梅瘦不如他,真奇絕。

一個被人忽視的《道德經》注本,讀後讓你醍醐灌頂

白蓮花(資料圖)

這首詩意境優美,白真人以道教神仙的故事為白蓮塑造了一個玄幻的傳奇身世,仙界姮娥下界遊玩,不慎將玉簪墜落,被水神拾去並捧出炫耀,即幻化成美麗的白蓮,“芳而潤,清且潔”,“白似玉,寒於雪”;而且白真人想就算玉皇大帝的花園裡也未必有如此美物,對仙家和諧和人物和諧的讚歎之情溢於紙上。

學以致用

吾學以致用,於自身須一日一省,見自己之目,收自己之心,辯證看待問題;於團體須踐行文明的進步與團體的和諧,行業的發展與企業的文化,離不開我們不斷建構並且完善彼此的相處之道,即“事業發展共同體”的建設。

比方說,至公之道,上下玄同,將這種融道徳理念於企業文化之中,便會得到全體成員的擁戴,眾志成群,那就沒有攻克不了的市場堡壘。

比方說,用才不負其長,量力不受其短。將這種玄同理念融於企業的人事之中,便會獲得全體成員的最佳才華展現。讓身邊的同仁明白:風箱裡面是虛空的,什麼也沒有,但這麼一拉一推,卻能鼓出強烈的風來,讓灶裡的柴熊熊燃燒,就像男女之間的愛情,一動就燃燒成大火。

這便是老子從家用“橐籬”中悟到了“虛而不屈,動而愈出”的大道理。老子悟到了無、虛。

真正厲害的、強大的不是風,不是力量,不是外表的硬,不是一切實的東西,而是虛、是無,所以無窮無盡。

正因為在老子孔子的“玄同理論”指導下,在南五祖的啟發下,對本人職業大有幫助。

比方說我本人曾將帶領團隊成為行業領軍團隊,並因自身修養與能力,贏得“儒商有道”的雅稱,以至現在退休後,專注寫書,其中一個筆名,便是“儒童釋道”。

版權宣告: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