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心事誰來聽?

作為父母,我們不只要關心孩子的物質需求是否得到了滿足,還要關心孩子的精神世界。童年只有一次,願父母們不給自己留遺憾。

“媽媽,我不想上學!“

小寶今年六歲了,很快就要上一年級了,和有些孩子的熱切盼望不同,他對上一年級這件事十分牴觸,只要一想起來,就會對我說這句話。

孩子的心事誰來聽?

“媽媽,你為什麼還不生小寶寶?”二胎已經在計劃之中了,這他也是知道的。

“你是著急當哥哥嗎?”

“不是。”

“那是為什麼?”

“我著急不上學。”

“什麼意思?”

“小寶寶太小了,你和爸爸都要工作,小寶寶還是我來照顧吧,那樣,我就不用上學了。”

天呢,他為了不用上學,給自己找了一個極好的藉口!孩子抱有這樣的心態,我既震驚又忐忑,決定和他談談。

孩子的心事誰來聽?

“寶貝,你能和媽媽說說為什麼不想上學嗎?”

“我怕受罰和捱打。”

“你怎麼知道會受罰和捱打?”

“我看見幼兒園的老師對小班的同學說,再不聽話,就不要你了。”

頓時,我內心五味雜陳,家長們經常在多家幼兒園之間挑來選去,除了師資和硬性條件以外,家長最看重的就是負責、有愛心的老師。我們能挑選學校,卻不曾聽說能挑選老師。老師不經意間的一句話,不知給孩子帶來了多少影響,他們卻不自知。

孩子的心事誰來聽?

幼兒教育是學校教育的起點,老師們應當意識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意義,而不是揮動手中的權杖,只求讓孩子乖乖聽話。

“寶貝,並不是所有的老師都是這樣的,你要相信,你會遇到一個好老師的。再說,如果小朋友做得不對,老師批評也是幫助你們成長。最後,老師工作任務多,有時候會有情緒,並不是針對你。”

“媽媽,如果我遇到批評我的老師,就把他當成土豆,行嗎?”這是他從書上學來的,如果表演的時候太緊張,就把下面的觀眾當成土豆。

“哦,好的!”這時,他的心情已經沒有之前那麼緊張了。

“可是,媽媽我還是不想上學。”

“嗯,又是為什麼呢?”

孩子的心事誰來聽?

“我聽大哥哥說有寫不完的作業,不讓吃飯,還不讓睡覺。”他在跆拳道館裡有一些高年級的大哥哥,的確他們聊天的時候說過這些話。

“寶貝,幼兒園和小學是有些不同的。上小學的時候,午休和午飯都是可以回家的。”

“哦,原來是這樣。媽媽,在學校裡都學什麼?“

”有語文課,學古詩,讀故事;有數學課,學數字和算數;還有音樂課,學唱歌;體育課,鍛鍊身體。“

”媽媽,我都會。我要上學!

孩子的心事誰來聽?

我的心終於放下了,之前,孩子從各方面得來的感受和資訊讓他覺得上學真是太糟糕了。他把他的疑慮分享給我,在聊天中,焦慮的心情漸漸消減了。

如果孩子願意敞開心扉,是一件幸運的事。如果孩子和父母有機會這樣暢談,是一件幸福的事。

別看孩子小,其實他已經有很多想法了。家長們整日忙碌,有時候會忽略和孩子的溝通,沒能及時瞭解孩子內心的想法。

還有些家長一忙起來,就把孩子交給手機,手機成了一個電子保姆。孩子的確”靜“下來了。這樣的時間多了,孩子渴望溝通,渴望被人理解和支援的心理就被遮蔽了。

”媽媽,你給我買了一個玩具,剛開始很開心,過了幾天,就沒那麼開心了。“

孩子的心事誰來聽?

每隔一段時間,我就會給孩子買一些他喜歡的,或者所謂的益智玩具。我們通常認為,玩具能給孩子帶來快樂。

當孩子說出上面這句話時,我立刻意識到已經不是玩具的問題了。是我們對於孩子在物質上的引匯出現了問題,也是我們對於孩子缺乏關注和陪伴的表現。長期這樣下去,孩子極有可能進入一個怪圈,不能集中注意力,做什麼事都提不起興趣來。

物質只能帶來一時的興奮,就像我們買了新衣服、買了房子和車子,仍然有填不滿的空虛感一樣。

孩子的心事誰來聽?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一書的作者金伯莉·布雷恩,是最早在世界上提出“情感引導式教育”的兒童教育專家。

書中指出,孩子們並不需要智力玩具或者電視節目,他們需要的是你!他們真正看重的是和你在一起的快樂時光,他們需要被重視,需要和父母單獨相處而不被打擾的時間,需要和父母建立一生的親密關係!

如今,很多家長都重視陪伴,重視教育,重視知識。但是,坐在孩子身邊看手機,這不是真正的陪伴,相較於優越的學校教育和物質條件,我們應當更加重視對孩子的情感引導。幫助他走過成長的迷茫期,就像扶著他走過一段獨木橋一樣。

孩子的心事誰來聽?

有些家庭出於各種原因,孩子都是給老人來帶的,專家稱之為”隔代教養。“這並不能成為採取冷漠的理由,父母可以透過和孩子定期的會面、影片、電話、寫信等各種方式和孩子進行情感的溝通,不論這個角色由誰來扮演,這個過程都是必不可少的。

我們希望孩子成長起來,不只是知識淵博的人,不只是富有的人,而是一個具有健康的、獨立人格的人。

孩子的心事誰來聽?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