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文中的通假字,老師是怎麼給你解釋的?

關於古詩文中常見的“通假字”概念,你的語文老師是如何解釋的呢?“借用的”?“通用的”?還是乾脆跟你說“其實就是古人的錯別字”?反正在我的小時候,某個語文老師有過“古代別字”的解釋。

五年級的女兒學到了陸游的《示兒》: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我問她:“元”字何解?

她答:與“原”通用。

我又問:為何通用?

女兒支吾良久,說:書上就這麼寫的。

我笑了,心想:關於通假字的解釋是不是都過於簡單了,是不是應該更細緻,更有點說服力一些呢?

古詩文中的通假字,老師是怎麼給你解釋的?

甲骨文的“元”字

古詩文中的通假字,老師是怎麼給你解釋的?

金文“元”字的一種寫法

首先,我們先來追究一下“元”字的前世今生。

甲骨文、金文的“元”字是一個頂著大腦袋的小兒之形,本義就是“頭”

。由於此字突出了頭的形態,且人在幼時頭很大,所以就把“元”的意思引申為“初生的”、“原本的”。

看到了“原本的”,人們似乎找到了答案——這不就是“元”同“原”的佐證嗎?不然。因為“原”字最初本無“原本”之意,故無從談起二者通同。

古詩文中的通假字,老師是怎麼給你解釋的?

古文字中的“原”字拓片

古詩文中的通假字,老師是怎麼給你解釋的?

金文“原”字的一種寫法

那麼“原”字最初是什麼面貌呢?我們看到,“廠”形代表懸崖之類的高處,“廠”下的形狀則似瀑布或傾瀉而下的水,用“點”來會意水滴。也就是說,“原”的本義就是“水源”、“源頭”,而“本來”、“原本”等意思是經過後來的演變,加之“元”字逐漸承擔其他意義,二者重新界定了各自的分工。

綜上,陸游生活的年代,“原本”的意思就應該寫作“元”。更何況“死去元知萬事空”,作者要表達的意思就是“雖然人一生下來就知道終有一死,且萬事皆空”,解釋成“原本”可以,如果解釋成“開始”似乎更為合理。由此可見,我們就更能理解“元”不是錯別字,也不是“元”、“原”通用了。

古代詩文中出現的通假字很多,現代人多以“通”或“同”來解讀,顯得過於草率。自我多年來遇到通假字後的多方查閱,以及一些粗淺分析,通假字並非通用,更非別字。之所以當時用了某個字,實則當時唯此字不可,要麼是那時只有這個字代表了很多意義,要麼是現代這個意義的字還沒有演變出來,要麼是當代人根本就沒真正弄明白作者的深意,而錯解了。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