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漢風美文:文化翻譯與翻譯文化

文:張華丨 主播:簡寧

張華·漢風美文:文化翻譯與翻譯文化

這期評論是與文章《“譯”以致用》同時寫就的,仍與中國日報社舉辦的“致經典”雙語誦讀會有關。

張華·漢風美文:文化翻譯與翻譯文化

在第四屆“致經典”雙語誦讀會全國總決選現場,主持人張博對一種翻譯現象提出了強烈批評。他說,很多人用食物名來取代對傳統節日稱呼和翻譯。比如,端午節吃粽子,就把端午節簡單稱作“粽子節”並進而翻譯成“Zongzi Festival”;中秋節吃月餅,就把中秋節稱作“月餅節”隨後翻譯成“Yuebing Festival”或“Moon cake Festival”…… 如此下去,春節就很有被翻譯成“Jiaozi Festival”或“Dampling Festival”(餃子節)的危險。我是非常贊成張博老師對這一翻譯現象的批評的。之所以說這是一種“危險”趨勢,就是因為它將加重外國人對中國人“吃貨”的不良印象,大大有損中國人形象,進一步說,它把中國傳統節日中的文化內涵“翻譯”得喪失殆盡,只剩下了“吃”。

張華·漢風美文:文化翻譯與翻譯文化

“漢風專刊”連續刊登了多篇外國學者根據自身體會談翻譯的文章,如《賈平凹與麥卡威》《我譯〈馬德里的春天〉》《翻譯莫言》等,我也在評論中多次提及翻譯,如《翻譯的革命》《略談想象》《中國白酒》等等。這些文章都不約而同地會涉及文化翻譯和翻譯文化的理論與實踐問題。在我看來,無論關於文化翻譯和翻譯文化有多少定義和理論,翻譯均不能丟失其固有的文化內涵,丟失了文化內涵就談不上什麼文化翻譯,也就失去了翻譯文化。在此意義上,《“譯”以致用》中提到翻譯的目標是為了應用、為了派上用場,也要遵循同樣的原則,即在強調翻譯應用的同時也不能丟失其固有的文化內涵。

張華·漢風美文:文化翻譯與翻譯文化

這期評論最後還要說一下以往曾提及的王寧教授,他也作為策劃人和評委來到本屆“致經典”雙語誦讀會全國總決選的現場並發表“大家論學”。他說,“不少人問,在推廣中文的時代為何還要提倡英文誦讀?我的回答是,今天我們多說英文正是為了明天我們少說英文。” 第二天,恰好看到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吾國吾家”欄目播出記者對中國比較文學學會創始會長樂黛雲先生的採訪。在記者問到“現在我們把比較文學這條路走下去還需要做些什麼”時,樂先生回答道:“要把自己的東西、好的精神傳播出去,首先要把英語學好,把外國文學學好!”

本文作者簡介

張華,文學博士,北京語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曾出版《伯明翰文化學派領軍人物述評》《生態美學及其在當代中國的建構》《閱讀哈佛》《全球倫理讀本》《跨學科研究與跨文化詮釋》《對外漢語:理論與實踐》《人文學術:東方與西方》《東學西傳:國學與漢學》《文化與全球化》《國際中文教育散論》等著作。

張華·漢風美文:文化翻譯與翻譯文化

主播簡介

簡寧

聲音控,電臺主播。世界如此喧囂,願用聲音給你這一刻心靈的安寧。

張華·漢風美文:文化翻譯與翻譯文化

音訊製作:上官文露聲音工作室—昊澤

張華·漢風美文:文化翻譯與翻譯文化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