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讀東莞丨藏在東莞博物館裡的十大鎮“莞”之寶,你瞭解多少?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餘曉玲 王默

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王俊偉(署名除外)

深讀東莞丨藏在東莞博物館裡的十大鎮“莞”之寶,你瞭解多少?

羊城晚報《深讀東莞》2022年5月19日A13版

有人說,要了解一座城市,博物館是必去之地,因為它最能體現一座城市的靈魂與人文積澱。以製造業聞名的東莞還是一座“博物館之城”,目前已擁有53座博物館,已建立起國有博物館與非國有博物館互為補充,多行業和多種所有制博物館全面發展的博物館體系和市、鎮、村三級博物館網路。

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羊城晚報記者走進東莞各大博物館,探尋那些藏於博物館之中的“無價之寶”。

東莞市博物館“鎮館之寶”:白釉貼花折枝花紋獸鈕蓋梅瓶

深讀東莞丨藏在東莞博物館裡的十大鎮“莞”之寶,你瞭解多少?

白釉貼花折枝花紋獸鈕蓋梅瓶

作為東莞市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一對白釉貼花折枝花紋獸鈕蓋梅瓶(下稱梅瓶)是同類陶瓷藝術品中難得一見的珍品,儲存完整、工藝精美,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和藝術價值,是名副其實的國寶。雖然歷經滄桑,但優美的造型、瑩潤的釉色,盡顯其藝術風韻。如今擺放在博物館的展櫃裡,依然熠熠生輝。

“之所以能成為‘鎮館之寶’,主要在於工藝精巧,市面稀見,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這對梅瓶造型美觀、釉色恬靜,工藝為白釉貼花的裝飾工藝,繁複且極為少見,堪稱孤品;此外,這對梅瓶於2003年從位於東莞市寮步鎮上屯村的東莞名家墓葬(鍾松雪家族墓)出土,有明確的出土時間和使用者的相關資訊。”東莞市博物館保管部主任楊曉東表示,原景德鎮陶瓷考古研究所所長江建新曾到東莞市博物館觀摩此對梅瓶,確認其為景德鎮窯作品,但至今窯址尚未發現此類瓷片,“可能是因為燒製工藝複雜,當時的此類作品非常少。”

東莞市博物館藏故宮調撥文物:清銅胎掐絲琺琅萬壽無疆紋碗

深讀東莞丨藏在東莞博物館裡的十大鎮“莞”之寶,你瞭解多少?

清銅胎掐絲琺琅萬壽無疆紋碗 市博物館供圖

萬壽無疆紋碗,都是銅胎掐絲琺琅的工藝。因為掐絲琺琅使用的琺琅釉多以藍色為主,又是在明朝景泰年間盛行,所以又叫作景泰藍,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是最具北京特色的傳統工藝品。它用細扁銅絲做線條,在銅製的胎上捏出各種圖案花紋,再將五彩琺琅點填在花紋內,經燒製、磨平鍍金而成。這兩隻碗外壁是以淺藍色琺琅釉為地,上面用篆書寫著“萬壽無疆”,是為乾隆皇帝六十大壽燒製的,據清宮檔案記載,當時只燒製了500件,故宮調撥給東莞市博物館就有兩對,非常珍貴。

東莞市可園博物館藏文物:清張敬修《盆蘭圖》

深讀東莞丨藏在東莞博物館裡的十大鎮“莞”之寶,你瞭解多少?

清張敬修《盆蘭圖》 可園博物館供圖

《盆蘭圖》由可園博物館於2000年從香港收藏家手中徵購。此為可園主人張敬修為其姻兄居巢所畫,畫面為兩層三角竹盆架,盆蘭擺設其上層,盆蘭、竹架僅露三分有二,蘭葉蔥鬱自然,朵朵蘭花點綴其間。畫面構圖清新明快,疏朗有致。蘭葉用重墨為之,花之墨色稍淡,盆架及花盆以數筆濃墨帶過,盆中蘭花垂葉,蘭葉瘦勁,濃淡相交,交疊穿插,其姿態婀娜,充滿生意,丹青之功妙絕。《盆蘭圖》從繪圖到題識均可體現張敬修的詼諧雅趣以及對蘭之珍愛。張敬修以武將起家,以文人之風行世,頗具“蘭緣”。其侄張嘉謨之孫張秉煌輯的《可園遺稿》中收錄張敬修的題蘭詩就有30首,目前能考證到的張敬修繪畫作品29幅中有14幅以蘭為題材。

鴉片戰爭博物館“鎮館之寶”:清道光十五年佛山造六千司馬斤前膛鐵炮

深讀東莞丨藏在東莞博物館裡的十大鎮“莞”之寶,你瞭解多少?

清道光十五年佛山造六千司馬斤前膛鐵炮

作為鴉片戰爭博物館“鎮館之寶”,清道光十五年佛山造六千司馬斤前膛鐵炮於1957年8月在虎門太平貴立街發掘出土。該鐵炮體量大,銘文清晰,製造地點、年代以及出土地點明確,對於鴉片戰爭前清政府海防研究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該鐵炮是在鴉片戰爭前,關天培修築虎門炮臺防禦工事時,由佛山的爐戶製造的大型前膛鐵炮,用於武裝虎門炮臺,在鴉片戰爭期間抗擊英國侵略軍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東莞蠔崗遺址博物館重要館藏:東莞蠔崗人復原半身像(頭骨復原)

深讀東莞丨藏在東莞博物館裡的十大鎮“莞”之寶,你瞭解多少?

東莞蠔崗人復原半身像(頭骨復原)

東莞蠔崗人復原半身像(頭骨復原)由古人類頭骨面貌復原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教授左崇新按照遺址墓葬出土遺骸頭骨原比例復原。據悉,遺址出土了兩具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人類遺骸,其中一具男性遺骸經測定距今5000年左右,儲存十分完好,甚至牙齒齊全,身高1。64—1。66米,年齡40—45歲之間,頭骨具有明顯蒙古人特徵。遺址出土的史前人類遺骸是研究華南地區人類體質發展的重要實物。出土如此完整的史前人類遺骸,在珠江三角洲極為罕見,為研究該地區史前人類體質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東莞市森暉自然博物館重要館藏:鴞頭貝化石

深讀東莞丨藏在東莞博物館裡的十大鎮“莞”之寶,你瞭解多少?

鴞頭貝化石牆 森暉自然博物館供圖

鴞頭貝是一種古老的海洋無脊椎動物,因其形態特別像鴞,所以得名鴞頭貝。鴞頭貝主要生活在中泥盆紀,現在已經全部滅絕了,東莞市森暉自然博物館珍藏的鴞頭貝化石牆,距今有3。8億年的歷史。像這樣保持完整的化石牆,是非常難得的,它們不僅是大自然的傑作,也是人類非常寶貴的財富。同時,這兩面鴞頭貝化石牆榮獲大世界吉尼斯之最——世界最大的鴞頭貝化石群。

東莞松山湖望野博物館重要館藏:元代至正二年銘三眼火銃

深讀東莞丨藏在東莞博物館裡的十大鎮“莞”之寶,你瞭解多少?

元代至正二年銘三眼火銃 望野博物館供圖

松山湖望野博物館收藏的這件火銃重量較輕,管身較長,因此穿甲能力比較強,適用於衝鋒陷陣,在尾部安裝木杆,作為單兵使用的武器。該銅火銃具有初期槍的型別,是極為珍貴的古代熱兵器雛形。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也收藏有一件“至正辛卯”(即至正十一年,1351)銘文火銃,為其重要館藏。這類火銃在世界火器史上,有重要地位。

中華民族婚俗微雕博物館“鎮館之寶”:《客僑喜事》婚俗微雕

深讀東莞丨藏在東莞博物館裡的十大鎮“莞”之寶,你瞭解多少?

《客僑喜事》婚俗微雕 中華民族婚俗微雕博物館供圖

《客僑喜事》微雕是以廣東省東莞市鳳崗鎮文物保護建築“觀合樓”和“纂香書室”為背景,以鳳崗鎮申報之非物質文化遺產“客家婚俗”為場景精心創作而成。在小小的約5平方米的空間裡,立體且直觀地多方面呈現了鳳崗客家婚禮場景。其中,既有鳳崗碉樓、纂香書室、觀合樓、客家圍屋等獨具鳳崗客家特色的歷史建築,也有踩米篩、送七朝、舞麒麟、龍泉注童等客家婚禮習俗表現。微雕還展示了客家人獨特的“舞麒麟”。

中華民族婚俗微雕博物館館長徐貧生表示,之所以選擇《客僑喜事》微雕作為鎮館之寶,是想透過這組微雕展現東莞獨有的人文風情,呈現東莞鳳崗的風俗風貌和文化厚度,同時也讓更多東莞遊客在觀賞時更全面地瞭解東莞本地的婚俗文化。

東莞市尚正堂莞香文化博物館“鎮館之寶”:莞香《靈山》

深讀東莞丨藏在東莞博物館裡的十大鎮“莞”之寶,你瞭解多少?

莞香《靈山》 莞香文化博物館供圖

莞香《靈山》收藏於東莞市尚正堂莞香文化博物館,為莞香中最為珍貴的一種——黃熟。黃熟又名黃沉、熟結、死結,是在莞香樹樹幹或根部結香後,香脂堵塞莞香樹生長所需營養的輸送通道,使莞香樹自然死亡,埋入土裡,經若干年風雨侵蝕、分解,木質部分腐爛而留下的香結。因此莞香樹到枯死只有一次熟結,真正可以稱為最後的香氣,而且不是每棵枯死的莞香樹都能熟結的,所以自古以來黃熟香一直為宮廷專享。《靈山》因形似一座山而得名,其塊頭巨大,造型優美,可以說是無價之寶,因此被選為該館的“鎮館之寶”。

樂人谷茶文化博物館“鎮館之寶”:清中期公道杯

深讀東莞丨藏在東莞博物館裡的十大鎮“莞”之寶,你瞭解多少?

清中期公道杯 樂人谷茶文化博物館供圖

公道杯出現於明代,公道杯中隱藏了虹吸原理的裝置,當茶水倒在七分時,正好端起品飲,如若要將杯中倒滿的話,茶水就會被裝置的芯管吸入並從杯底流出,直到一點不剩。公道杯中虹吸水流的現象,既體現古代先賢智慧和工匠精神,更蘊涵了公平、公正的社會理想和謙受益,滿招損,貪則成貧,過猶不及的處世之道。現收藏於樂人谷茶文化博物館的清中期公道杯故而成為該館最具現代教育意義的展品。

樂人谷茶文化博物館還委託知名設計師對公道杯進行再設計。新設計的公道杯保留芯管裝置的工藝,採用東莞市花白玉蘭為杯中芯管外形,同時,改青花為純白,顯現其輕簡精緻而淡泊素雅,更與公道杯的內涵相符。在2021年東莞共享文化年暨“品質文化”創投大賽中,“白玉蘭公道杯”被市民推選為最佳文創品。(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責編 | 張德鋼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