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將至 看古畫裡的歷代端午風俗

一年一度,端午將至。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五色新絲纏角粽”“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綵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端午節總是充滿著各種民俗趣味和地域特色。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等。相傳,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掛菖蒲、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據說是為了辟邪。

清代乾隆年間畫家徐揚的《端陽故事圖冊》描繪的就是端午節期間的重要民俗活動,集中表現了歷代各地的風俗習慣。《端陽故事圖冊》共八開,每開均以隸書題寫畫名,並以行書對畫作加以註釋。

端午將至 看古畫裡的歷代端午風俗

清代 徐 揚 《端陽故事圖冊》之《射粉團》

第一開名《射粉團》,題:“射粉團,唐宮中造粉團角黍飣盤中,以小弓射之,中者得食。”

粉團是類似麻團的一種點心,用糯米制成,外裹芝麻,置油中炸熟,起鍋後香氣四溢。射粉團遊戲最初流行於唐代宮廷,後來盛行於民間。五代王仁裕在《開元天寶遺事·射團》中記載:“宮中每到端午節,造粉團、角黍,貯於金盤中。以小角造弓子,纖妙可愛。架箭射盤中粉團,中者得食。蓋粉團滑膩而難射也。都中盛行此戲。”到了清代,還非常流行“射粽”遊戲,乾隆皇帝曾有詩云“親教宮娥群角黍,金盤射得許先嚐。”

《射粉團》一圖,徐揚用界畫手法描繪了宮苑一角,在佈局上達到了人、樹、香幾的三角平衡。

端午將至 看古畫裡的歷代端午風俗

清代 徐 揚 《端陽故事圖冊》之《賜梟羹》

第二開名《賜梟羹》,題:“漢令郡國貢梟為羹賜官,以惡鳥,故食之。”

梟羹,即用梟肉製作的羹湯。梟,俗稱貓頭鷹。在漢代時,它被視為是食母的不孝之鳥。漢代皇帝便命他的屬國在朝貢時,儘量以梟作貢品,然後命人把它做成羹,賜給百官。漢武帝以後,端午賜百官梟羹,一是為了消除惡鳥,二是為了鼓勵孝道,其目的是警示臣子不要像梟那樣不忠不孝。唐、宋、遼時期,還沿襲著這一習俗。宋代蘇軾、蘇轍、周必大等人留下了關於梟羹的諸多詩句,如“外廷已拜梟羹賜,應助吾君去不仁”“固應慈孝移風俗,安用梟羹賜百官”“百官卻拜梟羹賜,兇去方知舜有功”。到了明代,史書上關於“梟羹”的記載並不多了。

端午將至 看古畫裡的歷代端午風俗

清代 徐 揚 《端陽故事圖冊》之《採藥草》

第三開名《採藥草》,描繪的是藥農帶著童子進山採百草之景,題:“五日午時蓄採眾藥治病,最效驗。”

宋代以來的宮廷文人,幾乎每年都會寫“端午帖子詩”,許多詩都會提及醫、藥。宋代蘇軾有一首《端午帖子詞》寫道:“採秀擷群芳,爭儲百藥良。太醫初薦艾,庶草驗蕃昌。”宋代陸游在《乙卯重五詩》中寫到“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說的是端午節時,人們忙著儲藥、配藥方,為的是這一年能平安無病。端午時節,天氣燥熱,蛇蟲繁殖容易把人咬傷。而此時的草藥莖葉正好成熟,藥性也最好,所以流傳下來了端午採藥、買藥的習俗。明清時,大城市的藥鋪還常在端午日施藥,如雄黃、芷術等。

端午將至 看古畫裡的歷代端午風俗

清代 徐 揚 《端陽故事圖冊》之《養鴝鵒》

第四開名《養鴝鵒》,題:“取鴝鵒兒毛羽新成者去舌尖,養之皆善語。”

鴝鵒,俗稱“八哥”。它毛色純黑,頭及背部微微浮現綠色光澤,極善效鳴其他鳥類的聲音。古人發現它有模仿人語的能力,於是將其捕來有意地調教馴化,而這個調教的最好時間據說就在每年的端午。

端午將至 看古畫裡的歷代端午風俗

清代 徐 揚 《端陽故事圖冊》之《懸艾人》

第五開名《懸艾人》,題:“荊楚風俗以艾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

艾草是五月五日禳災儀式所用的重要節物。端午節這天,人們爭相採摘艾草,編織成人形,懸掛在自家門口,祈禱消除毒災。到後來,艾不僅掛在門上,也戴到了人們的頭上和身上。明清時期,女性還會在端午時節簪艾花,小孩子貼艾虎,這也成為端午節的一道風景。此外,用艾草禳端午之毒,歷史悠久。將艾汁和粉制糕,稱為艾糕,食用後可以祛毒。

端午將至 看古畫裡的歷代端午風俗

清代 徐 揚 《端陽故事圖冊》之《系採絲》

第六開名《系採絲》,描繪的是古人正在手臂上系五色採絲的畫面,題:“系採絲,以五色絲係臂,謂之長命縷。”

《荊楚歲時記》中有記載“以五彩絲係臂,名曰闢兵,令人不病瘟。”五色絲是由紅、綠、黃、白、黑色粗絲線搓成的彩色線繩,又稱“端午索”“長命縷”,五色代表五行,系在手臂、手腕、腳腕、脖子等處,能避兵災、辟邪祛病,防止五毒近身,蘊含著人們對於生命的美好願望。

端午將至 看古畫裡的歷代端午風俗

清代 徐 揚 《端陽故事圖冊》之《裹角黍》

第七開名《裹角黍》,題:“以菰葉裹粘米為角黍取陰陽包裹之義,以贊時也。”

角黍,就是粽子,它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是用菰葉將黍米包成牛角狀的食物,到元、明時期才用箬葉包裹。“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水團粽子恰登門,白酒持來更滿樽”,端午食粽的風俗,千百年來盛行不衰,已成了中華民族覆蓋面最廣的民間飲食習俗之一。

端午將至 看古畫裡的歷代端午風俗

清代 徐 揚 《端陽故事圖冊》之《觀競渡》

第八開名《觀競渡》,題:“觀競渡,聚眾臨流稱為龍舟勝會。”

龍舟競渡是端午節最重要的特色民俗活動。早期龍舟競賽包含著原始信仰、祈求豐年、驅邪逐疫的含義,是南方崇拜龍圖騰的部族進行的圖騰祭祀。兩晉以後,龍船競渡成為端午風俗。唐代,競渡活動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區。隨著祭祀觀念的逐漸淡化,龍船競渡氛圍更多的是歡欣與熱烈。

陸游《歸州重五》中有詩云“鬥舸紅旗滿急湍”,描寫的就是汨羅江畔端午節舉行的隆重而熱鬧的龍舟競渡盛況。此外,像元代吳廷暉的《龍舟奪標圖》、王振鵬的《龍舟競渡圖》,清代《雍正十二月行樂圖·五月競舟》展現都是端午節期間,龍舟競渡,鑼鼓喧天,場面十分熱鬧。

徐揚的《端陽故事圖冊》構圖嚴謹精妙,人物造型秀逸生動,線條遒勁流暢,色彩明麗典雅,顯示出作者較強的寫實功底和乾隆朝宮廷繪畫工整清麗的筆墨特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