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過11年城管的出家人:為建寺院欠3000多萬,女兒賣房支援

作者|李遊

編輯|柯南

看著剛剛裝飾好的紅色主題學習室,靈巖寺住持釋延謙非常滿意。為此,他特意往朋友圈發了4張圖片,以表達自己的愛國愛教之心。他說:“堅持佛教中國化,才能為佛教事業指明方向。”

其實,釋延謙並不是每天住在寺院裡。每當身體欠佳、或有別的俗務時,他就會離開鄉下的寺廟,前往石家莊市一箇中檔小區落腳。

小區的公寓是朋友提供的,在十八層。依照佛教“十八層地獄”的說法,這個樓層不算吉利,可在他看來:“如果糾結這些東西,是無法過好這一生的。”

那套公寓不大,屋裡被收拾得井井有條。這種乾淨、整潔的習慣,是釋延謙早年從軍時養成的。從部隊回來,又做過11年城管隊長,他對規矩一詞有著更深的理解。

不同於很多出家人的神秘,釋延謙喜歡將自己融入民間。他不太推崇出家人只隱於山林唸經,而是希望他們能多走向街頭,用善行去影響身邊的人。

做過11年城管的出家人:為建寺院欠3000多萬,女兒賣房支援

出家人釋延謙。

“誦經十卷,不如日行一善。”在釋延謙的邏輯中,他更願意將佛教看成是服務大眾的方式。而這個理念,導致他無論是佛事還是俗事,都異常繁忙。

在寺廟時,釋延謙一天最多見過百十人,那些內心苦悶的人,猶如走馬燈一樣幾分鐘就要換一位,導致他連吃飯的時間都擠不出。好不容易回到石家莊的公寓,電話又會不斷打進來。

雖然如此嘈雜,但釋延謙喜歡當別人的心靈導師。他還把手機號寫到茶臺上,叮囑別人可以隨時打給他。

在那些想透過佛教解救自己的人中,既有知名教授、商界精英,也有小商販與農民,還有厭倦了生活的年輕男女。他們的苦悶,除了生意難做、人際關係複雜外,還有凡塵中的戀愛與婚姻難題。

雖然向出家人傾倒感情苦水,似乎有些尷尬,可釋延謙並不在意。畢竟,他當和尚也才十幾年,之前還有過婚姻經歷,且育有一兒一女。離婚出家後,他與前妻幾乎不見面,兩個孩子倒是經常去看他,稱呼也由“爹”改成了“和尚爹”。

談及捨棄世俗家庭的感受,釋延謙稱並沒有後悔:“為什麼要在意那麼多?”因此,他也常勸別人,要學會捨得與放棄。

事實上,釋延謙也知道自己是個爭議人物。有人說他常拿自己的城管經歷去炒作,也有人說他性格太剛直容易惹禍,可他根本不在意這些評價。

在外人看來,作為寺院住持的釋延謙似乎沒有煩惱,實際上卻並非如此。從十年前開始,他將一個規模極小的寺廟,逐步擴建到面積7。5萬平方米的建築群,為此他欠下鉅額工程款,至今還有3000餘萬元的外債。

為了支援“和尚爹”, 女兒甚至連自己的車、房都賣了,但催債者還是絡繹不絕。不過,釋延謙說,煩惱歸煩惱:“錢還是要還,在佛祖面前談錢雖然俗,可別人也得吃飯過日子。”

參過軍、當過城管隊長,辭職下海後“覺得一點意思都沒有”

釋延謙俗名李偉,1967年出生於石家莊趙縣。這個縣有三張名片——趙州橋、雪花梨,以及千年古剎柏林禪寺。少年時期的李偉愛爭強好鬥,憑著自幼習武的好身體,很小就當起了“孩子王”。

初中畢業後,李偉沒有繼續讀書,懷揣報國夢想的他,在1985年入伍成為一名武警戰士。在部隊,他表現很好,閒暇時還給戰友們當起武術教練。

原本李偉應在1988年離開部隊,可他又超期服役了半年,於1989年3月份正式退伍。

那時候,李偉年輕、有激情,雖然自小也接觸過佛經,但從未想過日後會出家。

回到趙縣老家後,李偉的運氣不錯,很快就謀到了一份城建局的工作。彼時,石家莊有的縣城已經有了城管大隊,但趙縣還沒這個配置。

看著急需治理的縣容縣貌,領導提出讓李偉等人去外縣考察,回來組建一支城管大隊。剛從部隊回來的李偉執行力很強,馬上和另外3人出去考察,返回趙縣後,1989年5月份,他們“照貓畫虎”地成立了趙縣首個城管大隊,他還擔任了副隊長。

“軍人李偉”的身份標籤,也變成了“城管李隊”。

做過11年城管的出家人:為建寺院欠3000多萬,女兒賣房支援

未出家前,李偉做了11年城管。

做好城市管理很不容易,在李偉等人組建城管大隊的年代,這份工作更是難上加難。每次外出任務,街邊的小販都指著鼻子罵他們,說他們是“黑社會”和“看門狗”。

李偉也承認,那個時候當城管太得罪人。他回憶,除了不能抓人,縣城街面上發生的事兒,幾乎都要參與,“上管天下管地,中間管空氣,小到商販擺攤、城市衛生,大到亂搭亂建、城市拆遷,沒有我們,根本搞不下去。”

彼時,雖然李偉經常被罵得懷疑自我,但對他來說,能在小城有這樣一份吃公家飯的職位,還是非常慶幸的。

而他也經常面臨心理上的矛盾:“一方面要治理城市,一方面得兼顧商販們的生存”。李偉很多時候,需要去平衡各方。

他的做法也簡單,一般情況下,會先警告兩次,如果對方還是不按規定擺攤的話,他會在第三次強制清攤兒,“誰出來求情都沒用,那時候的脾氣真是火爆。”

後來,很多商販知道“李隊”敢來真的,也就規矩了很多。但李偉也清楚,大家是害怕他身上的那套制服。

最讓李偉感到難做的是拆遷。每逢縣裡有拆遷工作時,根本沒人願意去做老百姓的工作,輕則碰一鼻子灰,重則遭到暴力驅趕,雙方經常產生摩擦。

而自小在社會上闖蕩的李偉明白,有些事情得真心換真心。所以,領導把任務交待下來後,他就去別人家軟磨硬泡,經常在拆遷物件家喝得酩酊大醉。

“我每天就去他家待著,該吃吃,該喝喝,擺事實,講道理。”李偉說,最後既不能讓政府吃虧,又得保全老百姓利益。

因為群眾工作到位,有他參與的拆遷,那幾年總體比較順利。而他也在城管大隊穩定了下來,從副隊長幹到了大隊長。

或許是直面了太多的小城“黑色”故事,李偉越來越覺得城管工作沒意思,當初培養起來的工作激情,也慢慢消失在嘈雜的瑣碎事務中。

做過11年城管的出家人:為建寺院欠3000多萬,女兒賣房支援

未出家前的李偉。

李偉說,或許是自己心態的問題,他總覺得自己掉入了某個深淵:“我看不清人生方向,又不想一輩子這樣。”所以,在做城管的第11個年頭,他選擇離開了體制隊伍。

由於李偉向來我行我素,扔掉鐵飯碗後,不管是老人還是妻子,誰也不敢提出反對意見。在李偉的父親看來,他這個兒子,做出什麼意外的事情,都不為過。

可接下來具體做什麼呢?李偉也不清楚。他覺得,自己當過兵、進出過體制,這已經是很多男人的夢想了,“還能怎麼樣呢?”思來想去,他打算下海去做生意,嘗試下掙大錢的快感。

因此從2001年開始,他又一頭扎進生意圈,開始賣電器、開飯店,後期還涉足了建築工程。但這些營生,並沒讓李偉富裕起來,相反還賠進去不少錢。

後期,他調整了自己的心態,又開始和朋友做物流、搞開發,總算還清了以前的外債,也做到了“腰纏萬貫”。當生意越做越大後,很多人開始慕名找他搞合作。慢慢地,他從曾經的“城管李隊”成為“趙縣偉哥”。

“偉哥”在生意場摸爬滾打了幾年後,越來越覺得這個圈子多是利用和被利用,“你騙我,我騙你,一點意思都沒有。”李偉說,他不想一輩子在內幕和交易下生活。

因為一張照片決定出家,4年時間成為寺院住持

很少有人知道,李偉將生意做得風生水起時,到底為何突然要出家。而他向別人解釋的理由,也很隨意:“是因為一張照片啦。”

李偉說,他有個朋友開了間武館,有一天,他到武館玩耍時,穿著學員表演的僧服,盤腿拍了一張照片。由於李偉本身就是光頭,配上這身兒行頭後,像極了一名僧人。

照片洗出來後,李偉覺得相紙上的自己與佛有緣,於是便決定出家。

對此,朋友們也沒覺得驚訝,因為在大家眼裡,“偉哥”就是不按常理出牌的人。而他的家人也很平靜,以為他在開玩笑,誰也沒當真。

隨即,李偉帶上司機,直接去了河南登封少林寺,在釋永信座下批剃出家,法號釋延謙。

做過11年城管的出家人:為建寺院欠3000多萬,女兒賣房支援

釋延謙與少林寺方丈釋永信。

在佛教中,出家並不意味著就是和尚,要想成為和尚,還要完成受戒。所以,李偉剛到少林寺的頭兩年,只是一名比丘,日常就學些佛學知識。直到2010年4月,才正式受戒成為和尚。

為了出家,李偉專門與妻子離了婚。不過,前妻至今還幫他照料著家中的老人。他說自己沒後悔過。每次提到前妻和兒女,他都很感恩:“他們一直很支援我,只是後期聯絡時,稱呼變成了‘和尚爹’。”

起初,李偉對這個稱呼不習慣,被叫的次數多了,也就沒那麼彆扭了:“我可以放棄婚姻中的感情,可兒女畢竟是我的,我沒辦法改變。”他只能試圖去平衡之間的關係。

在少林寺的歲月,李偉沒向外界過多披露過,只說自己在潛心修行,無心顧及別的事。

到了2011年11月,李偉在少林寺修行3年多後,才離開河南返回河北老家。但回來具體做什麼,他當時也沒什麼規劃。

回到石家莊後,李偉的家人也慢慢接受了他成為和尚的現實。很多朋友看著“偉哥”現在的僧人造型,開始有些詫異,很快適應後,對他的稱呼,也從“偉哥”變成延謙師父。

延謙師父很快成為石家莊龍崗寺的監院。2011年10月,又成為第十代溈仰宗傳法弟子。

釋延謙坦承,後來有段時間,他內心其實非常迷茫,甚至看不清未來的方向,還曾一度產生還俗的想法。之所以迷茫,是因為他發現很多僧人只顧唸經,幾乎與社會脫節,他不知道自己堅持和執著佛教,到底為了什麼。最主要的是,他發現自己改變不了任何事。

為了能更好地參悟,釋延謙自稱,在2012年的一天,他決定閉關7天。

閉關的地方,是石家莊一個佛堂的地下室。他給自己定的規矩是:“7天之內只喝水,不飲食。如果參明白,繼續當和尚,如果參不明白,就回去還俗。”

這段經歷,他給很多人講過,大家都覺得匪夷所思。他還說,在閉關之前給身邊人留了話:“假如死掉了,就把我火化,將骨灰揚到外面。”

在閉關的7天裡,釋延謙說他參悟了很多,對佛教也有了更新的認識,“不能只停留在唸經層面,還要與社會相適應,用善行去影響身邊的人,我將之稱為行為禪。”

“無法改變別人,就試著去改變自己。”釋延謙說,當時,他突然就放下了改變別人的執念。出關後,他覺得自己狀態很好,還多了一絲興奮。

“當時我就想,我要與每個人結緣,不管是善緣,還是違緣。”釋延謙稱。後來,他離開了龍崗寺,在石家莊井陘縣佛教協會的邀請下,開始去井陘靈巖寺任住持。

釋延謙的上升速度很快,從出家到當上住持,只用了4年時間。這個速度,在我國佛教界並不多見。

做過11年城管的出家人:為建寺院欠3000多萬,女兒賣房支援

石家莊井陘靈巖寺住持釋延謙。

談及這些,釋延謙的回答很佛系,他說一切都是緣分。

釋延謙去的靈巖寺,位於井陘縣秀林鎮南西柏山村,距石家莊市區50公里,距井陘縣城10公里。而這一座始建於北齊年間的寺廟,歷代有僧人長居與此。相傳隋煬帝三女兒南陽公主逃出宮外削髮為尼,也曾在靈巖寺避難修行,後被追兵發現逃至井陘蒼巖山。

不過,雖然靈巖寺歷史顯赫,可香火時好時壞。到了解放後,這座寺廟更被徹底關閉,和尚也解甲歸田。

“特殊的年代,加上各種自然災害,靈巖寺早就無人管理,很多地方被破壞了。”釋延謙稱,到了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後,當地村民捐資捐工,照著寺廟原來的樣子修葺一新,靈巖寺才又開始重新啟用。

但釋延謙也沒想到,有關他的出家故事,到了靈巖寺才剛剛開始。

擴建寺廟欠下鉅額債務,女兒賣車賣房為“和尚爹”還債

雖然當上了住持,但釋延謙回憶初到靈巖寺的境況時,直呼太寒酸了。

據釋延謙介紹,他剛走進靈巖寺,就看到這個有著1400餘年歷史的古剎牆頹瓦碎,到處是殘垣斷壁,只有一座破敗的大雄寶殿還算完整。

“當時,大殿的佛臺上面,灰塵有銅錢那麼厚,香爐也倒了。”當時的場景,讓釋延謙覺得很悲哀,“寺廟到了這境地,也是真難。”所以,他決定留下來,準備恢復道場。

可是,雖然是寺院住持,他連初創團隊都沒有,他只好從其他寺院拉來五名小師父一起幹。寺廟裡沒有住的地方,六個人就睡在山崖下的山洞裡。

“夏天潮溼,冬天寒冷!但修行不就是如此嗎?”釋延謙這樣激勵大家。

一開始,釋延謙並沒想將靈巖寺擴建到很大規模。他準備修繕下原來的大殿,再建些基本配套,能滿足附近村民需求就可以了。

可修著修著,靈巖寺規模越來越大,以至於連大殿後面的山頭,都被納入了擴建範圍。當時,很多人議論說,會不會顯得野心大,但釋延謙覺得這是將佛事發揚光大。

做過11年城管的出家人:為建寺院欠3000多萬,女兒賣房支援

擴建之後的靈巖寺。

每每回想擴建靈巖寺的初期,釋延謙都感慨萬千。他說,那時候連張圖紙都沒有,都是有什麼想法後,在紙上一畫,就開始幹了。而擴建寺廟的費用,也全靠社會捐贈。

“不管是一塊磚、一袋水泥,還是一根木頭,都是捐來的。”釋延謙稱,他和幾個師父除了每天要在佛堂和工地之間輾轉外,也不敢懈怠早晚功課。

就這樣,用了一年零八個月時間,釋延謙帶著師父和工人,在靈巖寺原址及山頂處,竟擴建出7。5萬平方米寺院宮殿群,包括萬佛殿、禪堂、客堂、僧人寮房、財神殿、藥師殿、伽藍殿、祖師殿、龍王殿、蓮花生大士殿等。靈巖寺的常駐僧人,也發展到了二三十人。

如此的建設速度,讓各界人士驚歎不已。

大的主體建好後,剩下就是不斷裝飾與完善,這些工程同樣需要錢,且耗時漫長。

而社會的捐助畢竟是有限,釋延謙也早早用光了出家前的積蓄,只能透過賒賬來完善寺廟擴建。這樣一來,寺廟裡就經常出現一些前來要債的人。

延謙回憶稱,最難過的就是年關。

做過11年城管的出家人:為建寺院欠3000多萬,女兒賣房支援

靈巖寺一角。

有一年臘月,他答應還給別人四五百萬後,到了臘月二十六時,還差人家200萬實在沒錢了。女兒看到父親的難處後,將價值120萬的房子變賣了90萬元錢。

她將錢拿過去後只說了一句話:“和尚爹,錢給你還賬,有錢再還我,沒錢就當我捐了。”在李偉女兒的邏輯中,她連父親都捐給了佛祖,對錢早已沒什麼執念了。後期,她又透過賣房、賣車的形式,幫助父親去還債。

雖說出家人談錢欠妥,可在鉅額的工程款面前,釋延謙也只能低頭。

為了籌錢還債,他還開過快手小店,賣些手串、洗衣液、香、平安扣等物件,每頁商品下面,他都會打出一行字——感恩家人們,請支援下主播。

可透過快手小店賺的錢,和鉅額工程款比起來相差甚遠。他也嘗試搞過一些佛教文創用品,還有茶葉等,但最終銷路都不太好,離還清賬目差得很遠。

釋延謙說,因為債務問題,他也曾被起訴到法院,但最終雙方還是和解了,“沒有更好的辦法,我只能想盡各種辦法去弄錢。”

雖然缺錢,可這些年,釋延謙從沒覺得苦過。用他的話說,就是“在修行中建寺,在建寺中修行”。

此外,釋延謙對自己的生活要求很低,對吃喝都沒什麼要求。他說自己出家後只穿過兩條褲子,上面都是補丁摞補丁。雖然這個說法不好佐證,但記者與其數次面談時,他都是這種形象。

“現在還有3000多萬的外債,我還在想辦法儘快還。”釋延謙說。

“一定要愛國,否則怎麼能學好佛事呢?”

認識釋延謙的人都知道,這個和尚沒有一點神秘感,很多時候更像個老大哥。或許是真正的半路出家,他管理寺院的模式,更像是管理一個大公司。與此同時,他也用自己的標準,實踐著佛教中國化。

靈巖寺從擴建開始,就不斷有居士上山幫忙,還慢慢形成了一定規模的義工團。這些義工在寺院裡看到什麼活,就直接上手,大家誰也不推辭,彼此不客氣,宛如一家人。

雖然建設資金緊張,但自從釋延謙當住持至今,這座寺廟既不收門票,也不強制捐款,還免費提供飲食和住宿。

身為出家人,釋延謙更像是微商或網路直播,他喜歡把居士稱為“家人”。每次有大的施工進度,他都會拍些圖片或影片發到朋友圈:“感謝家人們”,以示捐款全部用到了實處。

做過11年城管的出家人:為建寺院欠3000多萬,女兒賣房支援

釋延謙堅持愛國愛教。

他在歡迎居士上山時,也總喜歡說“歡迎回家”,就連宣傳冊封底的文案也是:“走了那麼遠,讓我們一起回家。”

依照釋延謙的理念,相較於關起門來唸經,他更欣賞“為人民服務”。所以,每到一些重要節日,他都會組織僧人和居士去走訪和慰問困難群眾,周邊有自然災害的話,也會馬上安排人前去參與救援。

2014年,釋延謙在衡水放生時遇到一個自閉症男孩。男孩父母為了給孩子治病,四處求醫問診,總不見效,在徵得其家人同意後,釋延謙將小男孩收為徒弟,並帶回了靈巖寺,取法名恆心。

恆心在靈巖寺的三年時間裡,除了每日誦讀佛經、學習文化課,週末還會練練武術。最後,病情竟然緩解了很多。而類似這種事情,在靈巖寺還有不少。

很多時候,釋延謙還會提出一些大膽的想法。大家還記得,2015年,他帶領著眾弟子歷時十九天,三步一叩首,從河北靈巖寺朝拜到了山西五臺山。

做過11年城管的出家人:為建寺院欠3000多萬,女兒賣房支援

從石家莊往五臺山磕長頭的釋延謙。

這種磕長頭的形式,在我國藏區較為常見,但在河北石家莊,幾乎是看不到的。用釋延謙的話說,當和尚就要當個苦行僧。

實際上,由於早年練習武術,他的雙腿膝蓋半月板早就嚴重損傷了,上下臺階時膝蓋都疼得要命,平時都拄著柺杖。但他完成了那次朝拜。

常和釋延謙接觸的人還有個感覺——這個和尚很另類。比如,很多出家人喜歡佩戴佛珠,但他除了進行佛事活動外,平時很少掐捻佛珠。

“修行並不在於手裡有沒有拿佛珠,而在於心裡有沒有佛祖。”釋延謙說。

熟悉釋延謙的人還知道,雖然他對生活物質沒要求,可現在仍無法戒菸。很多人向他表達過不解,按照他的說法:“佛教沒有任何規定和尚不能抽菸,在釋迦牟尼時代,為了對付酷暑和疾病等,和尚還可以吸食菸葉。”

但對於抽菸這個行為,釋延謙還是分場合:“穿個袈裟,抽著煙,那像什麼話?”

有意思的是,雖然他總說自己以前脾氣不好,但看起來並不像是很嚴肅的人。幾乎每天,他都會發朋友圈,不管在寺院還是外出,只要遇到點事情,就發個朋友圈刷刷存在感。

去福建莆田出差,他會發朋友圈說“有沒有偶遇的”;身體不適去做針灸,醫生將銀針扎到他的光頭上,他讓別人拍了照,發朋友圈說自己是個“天線寶寶”。

因此,在很多居士看來,釋延謙是個非常可愛的和尚。這個可愛的和尚,還曾在快手上開過多場直播。

因為接地氣,很多居士經常上山找他,寺院裡也常舉辦大型法會。法會結束後,釋延謙會將心靈雞湯貫穿到佛法裡講給大家。

在釋延謙看來,靈巖寺之所以香火越來越旺,主要是他遵循了佛教中國化原則,始終把服務群眾放在了第一位。

做過11年城管的出家人:為建寺院欠3000多萬,女兒賣房支援

靈巖寺一直遵循佛教中國化原則。

而靈巖寺的“愛國愛教”也是有目共睹的。他們除了定期升國旗外,還在去往山上的路旁,懸掛了大量的國旗。

每隔一段時間,釋延謙都要帶著師父們參加紅色教育,比如去西柏坡學習,參與組織家風與廉政大講堂等。前不久,他們還專門建了學習室,牆上的文案主題是:“永遠跟黨走,共築中國夢”。

雖然出家十幾年了,有過從軍經歷的釋延謙還是心存熱血,他在朋友圈發過自己一個變裝影片,內容是從軍裝到袈裟,配發的文字是:“若有戰,召必回。”

“佛教本身就應該是跟中國的鄉土民情相結合,透過這種相結合的方式,然後融入社會,服務於社會。”釋延謙說。所以,他也緊跟時事——為高考學子祈福、為去年鄭州水災祈福、還為前不久發生的那場空難祈福……

“一定要愛國,否則怎麼能做好佛事呢?”釋延謙說。

【版權宣告】

本作品的著作權等智慧財產權歸

【鳳凰星】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