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紀曉嵐、梁啟超的書中,可以看出他們也沒有讀懂李商隱的詩

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字義山,號玉溪生,懷州河內人,即現在的河南省沁陽市人,大約生活在公元813年至858年的晚唐時期,並與當時的另一位著名詩人杜牧,合稱為“小李杜”。

李商隱一生創作頗豐,只可惜有些詩篇已經散佚,至今能找到的約有六百首。

李商隱的詩,向來以晦澀難懂而著稱,如《錦瑟》、《聖女祠》、《碧城三首》等,就因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以至於宋金時期的文人元好問在《論詩絕句三十首》中,發出了“望帝春心託杜鵑,佳人錦色怨華年。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的感嘆。

從紀曉嵐、梁啟超的書中,可以看出他們也沒有讀懂李商隱的詩

在歷史上,李商隱的詩主要是由北宋人蒐集並刊刻成書,我們現在能看到的常見版本,有明代嘉靖年間毗陵人蔣孝的《中唐十二家詩集》刻本六卷、明代萬曆年間雲陽人姜道生的《唐三家集》刻本七卷、明末常熟人毛晉汲古閣的《唐人八家詩》刻本三卷、清代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蘇州人席啟寓的琴川書屋《唐詩百名家全集》刻本三卷 。

最為大家熟知的,就是由《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以明代浙江海鹽人胡震亨的《唐音統籤》和清初揚州泰興人季振宜的《全唐詩集》為底稿,於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刊行的揚州詩局《全唐詩》刻本中的《李商隱詩》三卷。

至於李商隱詩的主要注本,早在宋時就有人為李詩作注,可惜其書皆已亡佚,就目前所知,明末也曾有江蘇常熟人錢龍惕、石林道源(生平不詳)為李商隱的詩作注。

被公認為最早又最完備的李詩注本,當屬清初吳江人朱鶴齡的《李義山詩集註》三卷,雖然朱鶴齡生於萬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比錢龍惕還大了三歲,但由於朱鶴齡的《李義山詩集註》是在清順治己亥年(公元1659年)出的書,朱鶴齡又逝世於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故習慣上稱朱鶴齡為清代人。

清代是註釋李商隱詩最多的朝代,繼朱鶴齡之後,尚有陸昆曾、程夢星、姚培謙、屈復第人都為李詩作過註釋,其中又以姚培謙的名聲及影響最大。

姚培謙字平山,廊下人,生於1693年,逝世於1766年,其生活年代為康熙末年前後,廊下即現在的上海市金山區廊下鎮,金山古屬松江府,松江古稱華亭,上海又古屬江蘇省,故又稱姚培謙為江蘇華亭人。

姚培謙所作《李義山詩集箋註》共十六卷,為清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以華亭姚氏松桂讀書堂的藏版為刊本,並由當時的書法家吳郡人王煦谷(生平不詳)於乾隆庚申(1740年)手書上版,在姚培謙的《李義山詩集箋註》中,就把李商隱的《碧城三首》稱之為“君門難進之詞”。

繼姚培謙之後,又有馮浩於清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初刻的德聚堂《玉溪生詩集箋註》六卷最為詳博,該書的卷一至卷四為編年詩,卷五、卷六為不編年詩,並附有年譜及諸家詩話,後於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由德聚堂重刻該本,又於嘉慶年間增入補遺及補註,並重編年譜刻了重校本。

馮浩字養吾,號孟亭,浙江桐城人,即現在的浙江桐鄉市人,生於1719年,逝世於1801年,其主要生活年代為乾隆年間,於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考中進士,併入翰林院。

馮浩幼年時就遵長輩教導“初學從玉溪入手,庶不染油滑粗厲之習”, 馮浩由此對李商隱詩及歷代的註釋廣有涉獵,他在《箋註發凡》中稱曾親見明清二朝箋註李商隱詩多達二十家, 所以他寫的《玉溪生詩集箋註》雖然較晚,卻最為詳備,也最受後人稱道。

從紀曉嵐、梁啟超的書中,可以看出他們也沒有讀懂李商隱的詩

除了以上幾家,在朱鶴齡之後姚培謙之前的,還有何焯(義門)、朱彝尊(竹垞)、紀昀(曉嵐)等人,也對李商隱的詩作過注評。

要說在清代為李商隱詩作過注評的所有人中,名氣最大又最為大家所熟悉的,當屬紀昀(曉嵐)了。

大家對紀曉嵐應該是不會陌生的,有關乾隆、和珅、紀曉嵐的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也曾紅過一段時間。

紀曉嵐,姓紀名昀,字曉嵐,生於1724年,逝世於1805年,直隸河間府獻縣人,即現在的河北省滄州市獻縣人,為清代有名的文學家,紀曉嵐只比馮浩小了五歲,他們都是同一時代的人。

後來,有武林人沈厚塽(生平不詳),以朱鶴齡的《李義山詩集註》三卷為底本,將何焯、朱彝尊,紀昀三家的注評,都輯在朱鶴齡注本中,編成了《李義山詩集輯評》一書。

沈厚塽的《李義山詩集輯評》,對何焯、朱彝尊,紀昀這三家的注評,分別以三色套印,其中紅色為何倬注評,黑色為朱彝尊注評,藍色為紀昀注評,並於清同治庚午(即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季冬刊於廣州倅署,由於該本印工精良,故被稱為晚清套印本之精品。

再後來的光緒年間,又有紀曉嵐的《玉溪生詩說》兩卷單行本傳世,該書與沈厚塽《李義山詩集輯評》中的紀曉嵐注評,在文字上稍有不同。

紀曉嵐《玉溪生詩說》的卷首,有光緒十有四年(公元1888年)秋八月古吳記榮撰寫的《校刊玉溪生詩說序》,序中說“今年夏餘歸自吳門,得抄本《玉溪生詩說》二冊”,吳記榮將《玉溪生詩說》與《李義山詩集輯評》中的紀曉嵐注評經過對比之後,認為該書“別自為編,斷為後定之本無疑也。”

在該書中,還有“乾隆庚午(即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十一月河間紀昀自題”的序,卷後也有“庚午冬至後一日河間紀昀再題”、“辛未正月二十六日昀再題”、“是日燈下又題”的後記。

就在《李義山詩集輯評》和《玉溪生詩說》這兩本書中,被稱為一代才子的清代文學家紀曉嵐,對於李商隱的詩,也自認有看不懂的地方。

從紀曉嵐、梁啟超的書中,可以看出他們也沒有讀懂李商隱的詩

一,對於李商隱的《重過聖女祠》

白石巖扉碧蘚滋,上清淪謫得歸遲。

一春夢雨常飄瓦,盡日靈風不滿旗。

萼綠華來無定所,杜蘭香去未移時。

玉郎會此通仙籍,憶向天階問紫芝。

紀曉嵐在《李義山詩集輯評》中這樣注評:“前四句寫聖女祠,後四句寫重過。蓋於此,偶有所見而託其詞於聖女,集中此題凡三見,互勘自明。補遺:芥舟曰:後四句未免落窠臼。”

《玉溪生詩說》注評:“前四句寫聖女祠,後四句寫重過。蓋於此有所遇而託其詞於聖女。補遺:芥舟評曰:後四未免自落窠臼。”

可見,紀曉嵐在此注評中,只說此詩乃是“有所遇而託其詞於聖女”,至於所託的到底是什麼,紀曉嵐並沒有說明,而且紀曉嵐所說的“前四句寫聖女祠,後四句寫重過”,這顯然也是不對的。

二,對於李商隱的《碧城三首》

碧城十二曲闌干,犀闢塵埃玉闢寒。

閬苑有書多附鶴,女床無樹不棲鸞。

星沉海底當窗見,雨過河源隔座看。

若使曉珠明又定,一生長對水晶盤。

對影聞聲已可憐,玉池荷葉正田田。

不逢蕭史休回首,莫見洪崖又拍肩。

紫鳳放嬌銜楚佩,赤鱗狂舞撥湘弦。

鄂君悵望舟中夜,繡被焚香獨自眠。

七夕來時先有期,洞房簾箔至今垂。

玉輪顧兔初生魄,鐵網珊瑚未有枝。

檢與神方教駐景,收將鳳紙寫相思。

武皇內傳分明在,莫道人間總不知。

紀曉嵐在《李義山詩集輯評》中注評:“三首確是寫言,亦無題之猶摘首二字為題耳。然所寫之意則不甚可知,胡孝轅以不逢蕭史一聯謂刺當時貴主,朱竹垞又以七夕來時一句定為追刺明皇,援據支離於詩無當義山一集佳作多矣,不食馬肝未為不知味也。”

《玉溪生詩說》注評:“詩有眾說糾紛者,既無本事難以確主第,各就所見領略之,亦各有得力耳,《碧城三首》可如是觀也。《錦瑟》體澀而味薄,觀末二句意亦正是耳。《碧城》則寄託深遠耐人咀味矣,此真所謂不必知名而自美也。”

紀曉嵐在注評中提到的胡孝轅,就是明代的文學家、藏書家胡震亨,胡震亨原字君鬯,後改字孝轅,浙江海鹽縣武原鎮人,康熙年間的楊州詩局《全唐詩》,就是以胡震亨的《唐音統籤》作為底本之一。

從紀曉嵐、梁啟超的書中,可以看出他們也沒有讀懂李商隱的詩

由以上注評可以得知,紀曉嵐也承認自己“然所寫之意則不甚可知”,還認為《碧城三首》“寄託深遠耐人咀味矣,此真所謂不必知名而自美也。”

紀曉嵐的意思就是說,雖然自己看不懂李商隱詩的含義,但覺得李商隱的詩就是很美的佳作,就如同雖然沒吃過馬肝,但也能知道馬肝的味道。

非但紀曉嵐看不懂李商隱的《重過聖女祠》、《碧城三首》等詩,近代的著名學者梁啟超先生,他也承認自己對李商隱的很多詩都看不懂。

梁啟超的大名,相信大家都是有所耳聞的,他是我國近代史上戊戌變法(百日維新)的領袖之一,同時又是教育家、文學家、史學家,梁啟超曾與王國維、陳寅恪等人並稱為“五星聚奎”,是清華五大導師之一,他的大女兒梁思順(令嫻),後來也是詩詞研究的專家。

但是,梁啟超在《飲冰室文集 中國韻文裡頭所表現的情感》一文中親口承認:“如義山集中近體的《錦瑟》、《碧城》、《聖女祠》等篇,古體的《燕臺》、《河內》等篇……這些詩,他講的什麼事,我理會不著;拆開一句一句的叫我解釋,我連文義也解不出來。”

那麼,李商隱的詩,是不是真的難得沒人能看懂?這,當然不是的!

一,對於《重過聖女祠》,拙作《李商隱的重過聖女祠,到底是什麼意思?連梁啟超都看不懂》早就詳細分析過,《重過聖女祠》的前四句,並不是紀曉嵐所說的只是“寫聖女祠”,後四句更不是“寫重過”,而是有更深刻的含義在裡面,只不過紀曉嵐並沒有摸到而已。

白石巖扉碧蘚滋,上清淪謫得歸遲。這兩句詩,就是寫聖女祠很早就已經建成了,表示聖女被貶謫到人間也有很長時間了,但至今還沒有迴歸上清仙界,聖女的神靈還在聖女祠中。

一春夢雨常飄瓦,盡日靈風不滿旗。這兩句詩,雖然是描寫聖女祠的景色,但這種煙雨濛濛的景色,表示聖女祠中是有神靈的。

從紀曉嵐、梁啟超的書中,可以看出他們也沒有讀懂李商隱的詩

萼綠華來無定所,杜蘭香去未移時。這兩句詩無非表示,下凡的仙女可以出現在任何地方,當然也包括聖女祠,但仙女迴歸仙界的時間,卻是固定不變的。

玉郎會此通仙籍,憶向天階問紫芝。這最後兩句詩就更簡單了,無非是說聖女迴歸仙界後,首先會在玉郎的仙籍名冊上記上名字,然後就可以參見玉帝並吃到紫芝了。

總的來說,前四句寫了聖女的神靈還在聖女祠中,後四句是寫聖女迴歸仙界的時間是不會改變的,只要受貶謫的時間一過,終究要回歸仙界的。

《重過聖女祠》就是詩人安慰自己,只要咬緊牙關熬過了眼前的困難,等到時間一到,總會有時來運轉的一天,就如同聖女雖被貶謫有很長時間了,但終究會迴歸仙界的,這才是李商隱寫這首詩的真正內心思想。

很顯然,紀曉嵐說的“前四句寫聖女祠,後四句寫重過”,就根本沒有讀懂李商隱詩的含義!

二,對於《碧城三首》,拙作《紀曉嵐、梁啟超都看不懂的李商隱碧城詩,到底講了什麼意思》也早就詳細分析過了。

碧城十二曲闌干,犀闢塵埃玉闢寒。閬苑有書多附鶴,女床無樹不棲鸞。這四句詩,表示碧城中的神仙,過的是優雅自在的生活,碧城中沒有灰塵也沒有寒冷,仙鶴可以寄信,到處都是鳳凰。

星沉海底當窗見,雨過河源隔座看。若使曉珠明又定,一生長對水晶盤。這四句詩也很簡單,表示最遙遠地方的“星沉海底”和“雨過河源”,碧城中的神仙都能夠隨意地觀看,還能跟皎皎的明月面對面。

李商隱在《碧城三首》的第一首中,就用了碧城、犀闢塵埃、玉闢寒、閬苑、鶴、鸞、星沉海底、雨過河源、曉珠、水晶盤等詞句,描繪了一個優雅自在的神仙境界。

對影聞聲已可憐,玉池荷葉正田田。不逢蕭史休回首,莫見洪崖又拍肩。這四句詩,是形容碧城中的仙女非常可愛,但又非常的高不可攀,仙女們只有碰到蕭史、洪崖這樣的人,才會打招呼接近。

紫鳳放嬌銜楚佩,赤鱗狂舞撥湘弦。鄂君悵望舟中夜,繡被焚香獨自眠。這四句詩,也是形容仙女漂亮嬌美卻又高不可攀,就連以美男子著稱的鄂君,也只能對仙女可望而不可及。

從紀曉嵐、梁啟超的書中,可以看出他們也沒有讀懂李商隱的詩

李商隱在第二首中,用了荷葉田田、紫鳳放嬌、赤鱗狂舞來形容仙女的漂亮嬌美,又用了蕭史回首、洪崖拍肩、鄂君悵望來形容仙女的高不可攀。

七夕來時先有期,洞房簾箔至今垂。玉輪顧兔初生魄,鐵網珊瑚未有枝。這四句詩,表示凡人與仙女是可以相會的,但現在還遠遠沒到相會的時候,就如同初三的月亮才剛剛露出一絲光亮,離月圓還早著呢,又如同海中的珊瑚才剛剛開始生長,離採掘還有很長的時間。

檢與神方教駐景,收將鳳紙寫相思。武皇內傳分明在,莫道人間總不知。這四句詩,表明了詩人很想與碧城中的仙女相會,為了等待與仙女相會,還特地尋個仙方來保持容貌,而且更把自己的相思寫在鳳紙上,以希望仙女能夠收到自己的心思;最後兩句表示漢武帝都能夠與西王母相會,那我李商隱也是能夠與碧城仙女相會的。

李商隱在第三首中,就是幻想著能與仙女相會,而且對自己的品貌才華頗為自信,認為自己是配得上與碧城仙女相會的,如果能夠與仙女相會,那豈不是什麼目的都能達到了!這就是李商隱寫《碧城三首》的內心想法!

其實,反過來也可以這樣說,正因為詩人李商隱在現實生活中,並沒有達到自己的目的,也沒有實現自己的理解,所以才寫下這首詩來幻想著實現自己的心願。

很顯然,《碧城三首》既不是胡震亨所說的“刺當時貴主”,也不是朱彝尊所說的“追刺明皇”,而紀曉嵐除了覺得《碧城三首》寫得很美之外,對於李商隱的內心思想也簡直一無所知。

從紀曉嵐、梁啟超的書中,可以看出他們也沒有讀懂李商隱的詩

當然,李商隱與仙女相會這個心願,只是一種喻意,至於詩人到底想在現實生活中實現怎樣的心願,那就要從李商隱的生平中才能分析出來。

但我們現在讀李商隱的詩,只是為了看清詩人在寫這首詩時的內心思想,是為了練習自己理解判斷的能力,並不是在詩之外去還原詩人的人生經歷,所以對詩人的具體心願,就沒必要多加猜測了。

對於李商隱其他的《錦瑟》、《燕臺》、《河內》等詩,今後也將陸續寫出來以饗大家。

學道就要從帛書《老子》的第一章開始,會有不一樣的理解和體會

紀曉嵐、梁啟超都看不懂的李商隱《碧城》詩,到底講了什麼意思

李商隱的《重過聖女祠》,到底是什麼意思?連梁啟超都看不懂

如何快速正確地讀懂《道德經》?如何證明已經讀懂了《道德經》?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