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畊宏 “本草綱目”毽子操爆火網路,古代體育運動更有趣?

劉畊宏 “本草綱目”毽子操爆火網路,古代體育運動更有趣?

近日,“周杰倫密友“ 劉畊宏的 “本草綱目”毽子操火了,迅速在網路上掀起一陣“運動熱”。鶯飛草長,一年之中最美的季節就在此時,正是進行體育運動的好時節,而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體育運動遠不止毽子和體操哦,今天就跟隨小編一起來看看古人的體育運動有多有趣吧!

體育運動花樣多

劉畊宏 “本草綱目”毽子操爆火網路,古代體育運動更有趣?

全民

蹴鞠

《水滸傳》 中寫高俅球技高超,因陪侍宋徽宗踢球,被提拔當了殿前都指揮使。詩聖杜甫《清明》詩中說,“十年蹴鞠將雛遠,萬里鞦韆習俗同”。詩人陸游《感舊四首》詩中有“路入梁州似掌平,鞦韆蹴鞠趁清明”的詩句。這說明從唐朝到宋朝清明節都有踢球娛樂的習俗。

發展到宋代,蹴鞠得到了極大的發展,成為一種風靡運動,宋朝上上下下皆以蹴鞠為樂。不論是朝廷之中的權貴,皇宮裡的皇親國戚,乃至貧民百姓都能來上幾腳,作為一種打發時間的娛樂專案。

尤其是宋代的上層人士都以踢球為時尚,元代錢選所繪《宋太祖蹴鞠圖》,描繪的就是當時皇帝和大臣在踢球的情景。

劉畊宏 “本草綱目”毽子操爆火網路,古代體育運動更有趣?

宋代皇帝不僅喜歡踢球,還組了皇家踢球隊,作用就是在盛大的節日時,能夠展現精彩的比賽來慶祝。在《東京夢華錄》中就曾有記載:左右軍築球,殿前旋立球門,約高三丈許,雜彩結絡,留門一尺許。左軍球球頭蘇述,長腳幞頭,紅錦襖,餘皆卷腳幞頭,亦紅錦襖,十餘人。右軍球頭孟宣,並十餘人,皆青錦衣。樂部哨笛杖鼓斷送。這所描述的正是這一支皇家足球隊表演賽時的場景。到了外國使臣來宋訪問的時候,這支足球隊也會在宴會時期進行表演,所以蹴鞠集齊了慶祝、表演、娛樂和外交等多重作用。

宋代社會上還有了專門靠踢球技藝維持生活的足球藝人。宋代的足球有用球的對抗性比賽和不用球門的“白打”,但書上講的大多都是白打踢法。所謂“腳頭十萬踢,解數百千般”,就是指踢球花樣動作和由幾個花樣組成的成套動作,指用頭、肩、背、胸、膝、腿、腳等一套完整的踢技,使“球終日不墜”。由此看來,宋代的足球,由射門比準向靈巧和控制球技術方面發展。

為了維護自身利益和發揚互助精神,宋代的踢球愛好者還組織了自己的團體,叫做“齊雲社”, 又稱“圓社”。《水滸傳》 中寫到宋徽宗也是“齊雲社”的成員。這是專門的蹴鞠組織,專事負責蹴鞠活動的比賽組織和宣傳推廣。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宋人愛蹴鞠,超越了性別與年齡的限制,男女老幼皆是蹴鞠的愛好者。

劉畊宏 “本草綱目”毽子操爆火網路,古代體育運動更有趣?

競技

射柳

以柳為的,馳馬射之。有人說這一習俗,是源於古鮮卑族秋祭時馳馬繞柳枝三週的儀式。也有人認為,射柳習俗最初作為一種薩滿黑巫術,在契丹產生,因為柳是女真祖先保護神的象徵,契丹人希望透過這種巫術行為,射死女真人的始母神,使女真失去神靈的庇護,以鞏固契丹對女真的統治。

不管源於何時,起於何因。反正射柳的習俗,一直傳承下來,它雖然不是從明代開始的,但在明代最盛行。明代的射柳,一般會在宮廷舉行,並邀請文武群臣和德行備受推崇的高齡老人參觀。漸漸地,民間也開始流行,射柳便成了普通百姓的趣味競技。參加這一項運動的大多是青年男子,他們騎馬挽弓,在百步以外,用特製的前頭分杈的箭,射斷那枝柳條,待柳條落地之前,飛馬前往,將柳條接住,是考驗騎射真功夫的一項運動。

據明朝人的記載,還有些人射柳時,會將鴿子放在葫蘆裡,然後將葫蘆高掛於柳樹上,挽弓射中葫蘆,鴿子飛出,以飛鴿飛的高度來判定勝負。這也是動靜結合,展現個人能耐的一項活動。

劉畊宏 “本草綱目”毽子操爆火網路,古代體育運動更有趣?

鞦韆

之戲

“牆裡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蘇軾的這首《蝶戀花》,描繪了一群美女盪鞦韆的場景,從佳人那歡聲笑語中,就可以感受到盪鞦韆的樂趣。盪鞦韆的起源,可追溯到幾十萬年前的上古時代。

那時,我們的祖先為了謀生,不得不上樹採摘野果或獵取野獸。在攀援和奔跑中,他們往往抓住粗壯的蔓生植物,依靠藤條的搖盪擺動,上樹或跨越溝澗,這是鞦韆最原始的雛形。至於後來繩索懸掛於木架、下拴踏板的鞦韆,春秋時期在我國北方就有了。《藝文類聚》中就有“北方山戎,寒食日用鞦韆為戲”的記載。

鞦韆之戲在南北朝時已經流行。《荊楚歲時記》記載:“春時懸長繩於高木,士女衣彩服坐於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鞦韆。”唐代盪鞦韆已經是很普遍的遊戲,並且成為清明節習俗的重要內容。由於清明盪鞦韆隨處可見,元明清三代定清明節為鞦韆節,皇宮裡也安設鞦韆供皇后、嬪妃、宮女們玩耍。

盪鞦韆可以使人心曠神怡,鍛鍊身體和意志。無疑,這是一種有益的民間體育遊藝活動。甚至一些地方的群眾或民族認為,盪鞦韆能祛除疾病。這也許就是盪鞦韆能世代相傳、經久不衰的原因。連那些不會走路的孩子和年過古稀的老人,也要在別人的扶持下蕩上幾下,青少年男女和壯年人就更不用說了。

劉畊宏 “本草綱目”毽子操爆火網路,古代體育運動更有趣?

休閒

紙鳶

放風箏,其實歷史是十分悠久的,相傳風箏由墨翟發明,他以鳥兒為原型研製出木鳥,後傳給自己的學生魯班,魯班改進了老師的作品,以竹子為材料將風箏做成喜鵲的樣子,稱為木鳶。

木鳶最開始的使用範圍是在軍事,據《鴻書》說:“公輸班制木鳶以窺宋城”,木鳶是探測敵軍和通訊我軍的重要軍事用具。後到了唐代,政治穩定,經濟繁榮,人民的娛樂水平大大提高,木鳶也從傳統的軍事用具漸漸轉向娛樂用具,孩童放飛紙鳶玩樂成為流行。

唐代詩人唐採在《紙鳶賦》中記載:“代有遊童,樂事末工。飾素紙以成鳥,像飛鳶之戾空。”從五代開始,人們在紙鳶上加上哨子,放飛時發出“箏”一樣的響聲,這才有了風箏一詞。

隨著宋代以後放風箏活動的普及,風箏也成為了一種題材和意象,在文人士大夫階層就出現了大量借寫風箏表達志趣的詩篇。如寇準《紙鳶》詩曰:“碧落秋方靜,騰空力尚微。清風如可託,終共白雲飛。”陸游《村居書事》曰:“文辭苦思徒妨睡,官職虛名不療飢。垂老始知安樂法,紙鳶竹馬伴兒嬉”等。

總之,從先秦時期人們就已經在不斷探索風箏的原理,至兩漢南北朝,風箏常常被用於軍事。唐代以後,風箏從實用工具很快變為了一種娛樂、健身之物,並逐漸被人們賦予了祈福驅邪的新功能。

於是,風箏成為了民俗符號,而風箏本身的結構、造型與紋飾又與民間年畫、刺繡、雕刻等藝術相融合,使得其不僅是娛樂休閒的玩具、祈福驅災的“吉祥物”,也是一種可以用於裝飾的精美藝術品。

劉畊宏 “本草綱目”毽子操爆火網路,古代體育運動更有趣?

文: 朱七七

圖:蟈蟈小姐 圖蟲創意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