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文】第104期: 客家人的生活

編者按

在臺灣,我見到了許多客家人,吃過許多次客家菜,在桃園參訪客家民居,聽講解員老伯說客家話。因自己將來有可能會成為客家人而對此感到奇異的親切。

【每日一文】第104期: 客家人的生活

作者 李雪婷

我男朋友是客家人。他曾經跟我說:你如果嫁給我,就也是客家人了。我身為一個山東人,生長在華北平原,從來沒有想過有一天自己會成為客家人。客家女人是什麼樣的呢?百科上說,她們是古代漢族中沒有纏過足的女性之一。她們強健又聰明,勤儉、忍耐。如果成為一個名義上的客家人即能獲得這些品質,我倒是很樂意的。

在臺灣,我見到了許多客家人,吃過許多次客家菜,在桃園參訪客家民居,聽講解員老伯說客家話,感到奇異的親切。《聯合文學》的梅女士、文學營導師高翊峰也是客家人,我與他們交流不多,卻也暗暗觀察。這一族群,面容上並無什麼明顯的特徵,因他們本就是漢民。也許,能將他們與其他族群區別開來的唯一要素便是:這是一群沒有家鄉的人。

因為戰亂、災害,他們逃難到南中國的山區,以客為家。不像沿海的本地人,那些潮汕人、廣府人、閩南人,敢闖敢做——“人生的風景,親像大海的風湧”,他們的歌謠,總帶有海的意象。他們的人生是海與波濤,隨浪隨風飄蕩,重疊在一剎那,頃刻又各在一方,動盪漂泊。不像遙遠北方的土地,沉默,凝滯。

從北方遷徙而來的客家人是沉默的。他們隱於貧窮的山林,使用著古老的語言,做樸素下飯的菜餚,客家菜的雞很好吃。在臺灣的時候,我想,我也是文學的客人。

事實上,參加這樣的文學活動,與一群同樣在寫著點什麼東西的人坐在一起,激烈地爭論,令我感到非常惶恐。臨行前我跟沈山木說,我害怕參加作品研討會、盲評會,如果每個人都必須要發言的話,我不知道該說點什麼,你到時能告訴我該說什麼嗎?諷刺的是,在真心話大冒險環節,我是少數幾個沒有抽到與文學相關問題的人。——“收到過情書嗎?”這可比“你的文學理想”要容易回答多了!

在臺北,我是可恥的沉默的人。盲評會前夜,凌晨一點我從床上爬起來,焦灼地投了幾份2020屆秋季招聘的簡歷。之前整整一個暑假,我在網際網路公司實習,每日加班,工作和文學沒有半點關係。很少看書,更不要說寫點什麼,這種狀態已經持續了很久。我可以跟同事們討論一份無聊的營銷方案,卻無法與一群寫作者討論文學。我曾經把文學想象成自己的一片森林,在海上的漫漫航行之後,還可以瀟灑上岸,甩甩身上的水珠,走入林子深處去。擁有一個想象的彼岸,那麼,在此岸的生活是否也能更從容些?或者說,把自己當成一個客人之後,此地的得失是否便不必那麼執著?

我從未想過要從文學上得到什麼。憑藉一些別的技能,總可以賺取生存資料。在臺北酒店投簡歷的晚上,室友嘉雯在一邊玩著VR遊戲,她有她自己的世界。在那個世界裡,她應該是快樂的。

臺北很像廈門,擁有漫長夏季、高聳筆直的棕櫚樹、美麗傍晚、廉價水果和街邊小吃。因為光照過強,步行街都建成類似騎樓的“鋪廊”,擋避炎陽照射。黏溼海風,令人沉醉、懶惰,這是熱帶的副作用。熱帶地區的人們很少寫作,大概因為他們的世界豐饒而快樂。最後一晚的宴席上,楊菲說,明天就要走了,回到現實當中去,如同做了一場夢,她不是真正的快樂。我說我是真正的快樂,快樂到無法寫出什麼,如此幸福彷彿也是可恥的。

於是我對新認識的朋友說:“其實我是個泰國人。”很多人竟相信了。我虛構著自己的故鄉、經歷,說蹩腳的泰式普通話。如果我是個泰國人……那麼在文學上的無措是否也就可以被原諒,沉默是否也就可以從中穿過?

坐在聯經書房的時候我走了神,想起作家鄭朋所講述的,幼年時在鄉間與幽靈相遇的經歷。在交叉的小路間,他碰到一個白衣少年。

“我在他臉上看見那種終於找到、等到同伴的欣喜,以及發現對方不是的錯愕與失落。”

然而有什麼關係呢?我還可以來你家裡做做客。

本文發表於《萌芽》2019年12月刊。萌芽微信公眾號所刊載內容之智慧財產權為萌芽雜誌及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映象等任何使用。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