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節日 春節|宿州碭山 木版年畫:“刻”出傳統年味兒

碭山木版年畫歷史悠久,

是我國眾多年畫流派中的一枝絢麗花朵。

經過一代代民間年畫藝人的創作和完善,

發展到現代,

除了具有其他地區木版年畫的共同特點,

在板材、染料以及畫面造型、構圖等方面

均展現出濃郁的地方特色。

碭山年畫源遠流長

碭山縣原文化館館長黃世東是一位碭山民俗專家,對碭山年畫頗有研究。年過古稀的黃世東老先生對碭山年畫非常有感情,他介紹:“碭山年畫是民間最普及的藝術品之一,群眾喜聞樂見。這些年畫作品大都是一些民間巧手工匠和地方文人的藝術創作,在除夕張貼,一年一換,故稱‘年畫’。”

說起碭山年畫,黃世東還講述了一個關於年畫的民間傳說。據說,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生病,在夢裡聽到鬼哭狼嚎之聲,夜不能寐。這時,大將秦叔寶、尉遲恭二人自告奮勇,全身披掛地站立宮門兩側,果然宮中平安無事。李世民認為兩位大將終日站崗太辛苦了,心中過意不去,遂命畫工將他們兩人的威武形象繪在宮門上,稱為“門神”。後來,民間爭相仿效,幾經演變,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便成現在的年畫了。

據黃世東介紹,山東濰坊楊家埠、江蘇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四川綿竹的木版年畫在歷史上久負盛名,是我國著名的四大民間木刻年畫產地,被譽為“中國年畫四大家”,碭山年畫屬於山東濰坊流派。碭山年畫色彩鮮豔,色調明快,富麗堂皇。以前過年,即使生活再貧困、日子再艱難,老百姓也要買張年畫貼上,彷彿只有這樣,才有過年的氣氛。貼上年畫,整個屋子都亮起來,哪怕是牆壁斑駁的老屋,也增添了家的溫馨,多了過年的喜慶。人們張貼年畫,是為了祝願新年吉慶、驅兇迎祥、祈福禳災,表達迎新納福的思想情感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傳統技藝一脈相承

黃興橋今年63歲,從事木版年畫創作30多年,目前是碭山年畫唯一一位省級傳承人。在黃興橋和老師範鳳嶺的共同努力下,2010年,碭山年畫(含木版年畫)被列入“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我們的節日 春節|宿州碭山 木版年畫:“刻”出傳統年味兒

黃興橋和學生們一起展示印製的年畫作品

碭山年畫源頭久遠、複雜,其傳承譜系大多已無據可考,但自清末以來,民間藝人申萬里傳予弟子趙天河,趙天河傳予弟子範鳳嶺,範鳳嶺傳予弟子黃興橋,這條傳承譜系十分清晰。據黃興橋介紹,自己的祖師申萬里家境殷實、有學問,當過私塾先生,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尤其擅長年畫印版雕刻,在城南申莊一帶頗有名氣。年景好的時候,申家的年畫供不應求,能有不少的收入。據傳,當時申萬里學徒多達二三十人,弟子們不但學習刻版年畫技術,還學習文化知識。周邊幾省市的年畫刻版師也經常來申家觀摩學習、交流技藝。長期的教學相長、交流融合形成了申派木版年畫構思獨特、線條流暢、色彩濃烈的特點。

我們的節日 春節|宿州碭山 木版年畫:“刻”出傳統年味兒

黃興橋在剛起好稿的木板上雕刻

申派木版年畫第二代傳人的代表人物趙天河與申萬里有親戚關係,趙天河的父親希望兒子將來有一技之長,所以拜到申萬里門下學習木版年畫製作。由於趙天河天資聰穎、勤奮好學,很快成為同輩弟子中的佼佼者,深得申萬里的器重。趙天河在印版材質的選擇、雕刻以及染料的配製等方面均有獨到之處。

第三代傳承人範鳳嶺生於1942年,從小酷愛繪畫,師從趙天河學習碭山年畫技藝。進入上世紀80年代,經濟社會空前發展,人們的精神需求有所上升,碭山年畫迎來了一個快速發展的階段。當時以範鳳嶺為主的從事碭山年畫創作的藝人有十餘人,碭山年畫呈現一派欣欣向榮的喜人景象。上世紀90年代,碭山年畫已經在全國小有名氣,年畫作品發行到全國各地,深受歡迎。

碭山年畫歷經滄桑,發展的道路也是幾經波折。上世紀90年代末期,隨著印刷技術的飛速發展,工業化生產的年畫對傳統木版年畫造成了巨大的衝擊,再加上民間年畫藝人創作的作品被大量盜版、複製,導致2000年以後從事碭山木版年畫創作的僅剩黃興橋一人。面對工業化印刷對傳統年畫製作的衝擊,黃興橋陷入了苦苦的思索之中。經過長時間的分析思考,黃興橋認為,要想把碭山木版年畫傳承下去,就要在“傳統”的基礎上開闢新的領域,結合碭山的歷史文化打造更具本土特色的年畫品牌;要充分發揮人的創造性,創作出個性化、民族化的具有新時代特徵的年畫作品。

我們的節日 春節|宿州碭山 木版年畫:“刻”出傳統年味兒

黃興橋聚精會神地雕刻作品,畫案上擺滿了他創作的年畫印版

作為申派木版年畫的第四代傳承人,黃興橋在年畫題材內容上大膽創新,創作了“不忘初心”“梨鄉歡樂頌”“雷鋒頌”“偉人肖像”等契合時代主題的系列年畫作品,增強了碭山木版年畫的生命力。黃興橋的木版年畫既有學院派的畫風,又有民間傳統畫的技法特點,其作品色彩明快,線條流暢,手法誇張,顏色對比強烈而不落俗套,別具民間情趣。黃興橋在多年的創作中探索發現,利用一些碭山特有的植物和礦物質提取的染料能使年畫色彩鮮豔、色調渾厚明快、對比強烈,這一創新獨具碭山地方特色,在全國年畫創作領域獨樹一幟。黃興橋還在年畫創作中融入了西方美術的技法,採用水彩紙,用水彩和水粉顏料輔助,以炭精粉擦拭畫面人物面部和手的陰影部分,以增強碭山年畫的立體感和層次感。

我們的節日 春節|宿州碭山 木版年畫:“刻”出傳統年味兒

印刷出品

幾十年來,黃興橋創作成果豐厚,其年畫作品先後在安徽、河南、山東、江蘇等美術出版社出版發行,年銷售年畫萬餘張。黃興橋創作的年畫作品也屢獲殊榮,先後在2015 年中國長江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展上斬獲金獎;2016年文化部在濟南舉辦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聯展榮獲銀獎;2018年、2019年度中國(昆明)官渡全國非遺聯展連獲金獎;2019年“一帶一路”中國·芒市非遺展中獲突出貢獻獎。

一刀一墨雕刻“年味”

碭山年畫題材從最早的桃符、葦索、金雞、神虎、神荼、鬱壘,到後來的關羽、趙雲、尉遲恭、秦叔寶等武將和鍾馗、天師、東方朔等,再到近現代興起的紅色題材作品,其間有著一條鮮明的發展軌跡。碭山木版年畫印製主要是手工操作,一張一張地拓,個別筆墨還要手工新增。古代碭山民間年畫的生產作坊生產力低下,一般品種較為單一,每個作坊只是經營2-3個品種。而黃興橋傳承的申派木版年畫,由於技術強、弟子多、銷路好、影響大,品類多達十多種,包括關公、趙雲、秦瓊、敬德、鍾馗、灶王爺等門神以及虎雞蓮魚等吉慶圖案。

碭山年畫製作工藝相當考究,大致分為起稿、製版、刻板、印刷等工序。起稿是對年畫題材進行構思,用鉛筆在紙上畫稿,然後將畫稿反貼在木板上用於雕刻;製版則是對選定好的製版木材進行切割、打磨、附稿等處理;刻版是年畫製作中最重要的一環,對製作者的雕刻和美術功底要求很高,對刻刀走線的氣韻是否流暢要求很高;印刷時先把印版固定,用棕刷把墨汁均勻地塗抹在印版上,覆蓋上年畫紙,用樘子在紙上輕輕按壓、擦拭,讓墨汁充分滲入紙中,然後揭開紙張,一張墨色均勻、線條清晰的年畫便躍然紙上。

我們的節日 春節|宿州碭山 木版年畫:“刻”出傳統年味兒

黃興橋“雕”“琢”梨木印版

碭山年畫印版對木料的要求尤為嚴格,必須用當地百年以上的酥梨老梨木雕刻。一塊上好的印版板材要切割成長寬不等、厚度約5公分左右的木板,放到陰涼通風處自然陰乾2至3年方可使用。碭山特產的老梨木質地堅硬,紋理細膩,不易開裂變形,耐腐蝕,能印幾萬張年畫而不易磨損,是雕刻印版的上乘之選。但因其質地堅硬,要求雕刻師雕刻夠力度、嚴謹細心,一塊印版的雕刻往往長達一個多月。碭山古梨木木質細膩適合雕刻,刻出來的線條粗實醇厚、立體感強。而印製年畫的染料則主要從槐樹、柿樹等植物中萃取,印製出的年畫色彩豔麗厚重,鄉土氣息濃郁。

我們的節日 春節|宿州碭山 木版年畫:“刻”出傳統年味兒

黃興橋梳理、構思雕刻思路

“碭山木版年畫代表了農耕時代人們的精神世界,只有對年文化、民俗文化、中國歷史有深刻的理解,才能製作出好的木版年畫。”黃興橋說。

孤獨守望後繼有人

我們的節日 春節|宿州碭山 木版年畫:“刻”出傳統年味兒

黃興橋在初步完成的印版上進行“精修”

對於碭山木版年畫的傳承和創新,年過六旬的黃興橋頗感壓力:“碭山木版年畫是手工製作,印版更是需要精雕細琢,對傳承人的素質要求比較高,再加上傳統木版年畫製作週期長、經濟收益低,從事年畫創作的專業人員越來越少。有傳承能力的未必願意擔任傳承人,願意傳承的人又未必有能力把碭山木版年畫發揚光大。”黃興橋希望更多的人能瞭解木版年畫,並且加入到保護及傳承的行動中,讓這些寶貴的傳統技藝重回大眾視野。

我們的節日 春節|宿州碭山 木版年畫:“刻”出傳統年味兒

黃興橋手把手教徒弟刻版技藝

碭山每年一次的梨花節、採梨節上,黃興橋都會帶著他的木版年畫參加非遺展演,不遺餘力地嚮往來的遊客推介碭山木版年畫。他還利用業餘時間自辦培訓班,帶領有書畫基礎的年輕人學習木版年畫技藝,經常走進中小學,手把手傳授木版年畫製作技藝。宿州學院等高等院校也慕名邀請黃興橋給學生們講課。

我們的節日 春節|宿州碭山 木版年畫:“刻”出傳統年味兒

非遺進校園

讓黃興橋感到欣慰的是,政府和社會越來越重視碭山木版年畫的傳承和發展,這更加堅定了黃興橋對碭山年畫的信心。

文/圖 | 崔 猛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