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明課堂:《莊子》第十四講 怎一忘字了得

學習經典,增長智慧。各位同學下午好。

《大宗師》篇,主旨在於寫真人悟道的境界。“宗”指敬仰、尊崇,“大宗師”意思是最值得敬仰、尊崇的老師。誰夠得上稱作這樣的老師呢?那就是“道”。莊子認為自然和人是渾一的,人的生死變化是沒有什麼區別的,因而他主張清心寂神,離形去智,忘卻生死,順應自然。這就叫做“道”。

玉明課堂:《莊子》第十四講 怎一忘字了得

而透過“庸詎知吾所謂天之非人乎?所謂人之非天乎?”這個道理,從而深刻的體會到中國文化一直強調的“天人合一”。也叫“一陰一陽謂之道”。就是永遠都是陰陽互動,水乳交融,相互尊重的。只有達到天人合一時,才能真正懂得天地人三者的關係,以及相處之道。也就是懂得了“敬天愛人”的真諦了。

好,今天我們就自由點,聊一個莊子的“忘”。

說到忘(第一種忘),我們生活中有太多忘事的事情了。出門忘帶鑰匙了,大家都有過吧。早上送小朋友上學,小朋友突然說,我忘了做作業了。家長一個頭兩個大,比小朋友還著急上火。炒菜忘了放鹽了。談戀愛的時候,忘了約會的事了,這可是比天大的事情啊。男的要是忘了,那可就要準備接受驚濤駭浪了,要是女的忘了,那好像也不能怎麼著了。

所以說啊,生活中,我們經歷過太多太多數都數不清的忘事的情況。

這一種生活中基本屬於無意識的散心而忘。

禪宗公案“沒有時間老”

玉明課堂:《莊子》第十四講 怎一忘字了得

佛光禪師門下弟子大智,出外參學二十年後歸來,正在法堂裡向佛光禪師述說此次在外參學的種種見聞,佛光禪師總以慰勉的笑容傾聽著,最後大智問道:“老師!這二十年來,您老一個人還好?”

佛光禪師道:“很好!很好!講學、說法、著作、寫經,每天在法海里泛遊,世上沒有比這種更欣悅的生活,每天,我忙得好快樂。”

大智關心似的說道:“老師!應該多一些時間休息!”

夜深了,佛光禪師對大智說道:“你休息吧!有話我們以後慢慢談。”

清晨在睡夢中,大智隱隱中就聽到佛光禪師禪房傳出陣陣誦經的木魚聲,白天佛光禪師總不厭其煩的對一批批來禮佛的信眾開示,講說佛法,一回禪堂不是批閱學僧心得報告,便是擬定信徒的教材,每天總有忙不完的事。

好不容易看到佛光禪師剛與信徒談話告一段落,大智爭取這一空檔,搶著問佛光禪師道:“老師!分別這二十年來,您每天的生活仍然這麼忙著,怎麼都不覺得您老了呢?”

佛光禪師道:“我沒有時間覺得老呀!”

“沒有時間老”,這句話後來一直在大智的耳邊響著。

世人,有的還很年輕,但心力衰退,他就覺得老了,有的年壽已高,但心力旺盛,仍感到精神飽滿,老當益壯。

“沒有時間老”,其實就是心中沒有老的觀念,“忘”了老,等於孔子說:“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禪者人生觀,也是如此。

玉明課堂:《莊子》第十四講 怎一忘字了得

所以這第二種“忘”是已經消融了人我區別,心中無我,超越世俗,近於道的灑脫。

(程顥《秋日偶成》)

閒來無事不從容,睡覺東窗日已紅。

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雲變態中。

富貴不淫貧賤樂,男兒到此是豪雄。

閒來無事,一覺到天光。靜觀萬物怡然自得。春夏秋冬各有妙境。

而真正的玄妙,則是超越形體之個,又存乎天地之間。任它風雲變化,我遨遊其中。

富貴之時能夠克己復禮,而不驕奢淫逸;窮賤之時能夠安貧樂道,而不怨天尤人。如此一來的“富貴不能淫”,“貧而樂道”,便稱得上是英雄豪傑了,又何必苦苦追尋世間所認定的成王敗寇,來作為個人得失損益的論斷標準呢。

這是北宋理學家程顥所作的《秋日偶成》。程顥天資過人,修養有道,溫和純淨,學生稱與師程顥近處,時有如沐春風之感。

玉明課堂:《莊子》第十四講 怎一忘字了得

《秋日偶成》,顧名思義,這首詩當是於秋天的偶然興作中完成的。生年不滿百,何苦千歲憂,天自有道,又何必杞人憂天呢。細讀品味,便能覺出程顥心境悠閒的悟道態度。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雙手握無限,剎那是永恆。萬物靜觀皆自得,以平靜寬容的心態來欣賞萬物,將會發現萬物無一不具特色,各有其無所不在的道化妙境。如此一來,心隨境轉,便會在生活中發現美好,進而體現美好,到了最後,亦將是各自美好。

玉明課堂:《莊子》第十四講 怎一忘字了得

小結:樂以“忘”憂

閒來無事不從容,看似閒情逸致,實是忘的功夫。人生不易活著易,活出質量太不易。生活中不僅僅是柴米油鹽醬醋茶的餬口大事,家庭、工作、理想、親情、友情、愛情等現實問題的不斷叩門纏繞,迎面撲來的茫、盲、忙,茫的不知所措,盲的失去自我,忙的心力交瘁,茫、盲、忙的不信紅塵之中還能擁有歸鄉之人。因此,欲歸零放下,想重拾快樂,必須體會“忘”的哲學。忘掉所處的現實罣礙,驀然回首,才能於秋日偶成的閒靜中,撞見生命的安然恬適。

莊子的“忘”。相忘於江湖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與,皆物之情也。彼特以天為父,而身猶愛之,而況其卓乎!人特以有君為愈乎己,而身猶死之,而況其真乎!

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與其譽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

(《大宗師》)

註釋:呴:慢慢呼氣,吐口水、吐沫。濡:沾溼;沾上。

玉明課堂:《莊子》第十四講 怎一忘字了得

莊子說什麼時候生?哪個時間死?原本就是逃無所逃的命中註定,就如同白天黑夜日復一日的交替一般,是屬於自然的規律現象。很多事情是人所無能為力亦無法干預企及的,這也正是萬物本來的實際面貌。人們認為自然就是生命之父,便終其一生地敬愛它、景仰它,更何況是那卓然超絕的道境呢?人們認為君主的權勢地位早已超越了自己,比自己高貴,而情願捨棄性命來效忠他,更何況是那真實無比的道境呢?

泉水乾涸了,幾條魚一起被困在陸地上,因為缺乏生存的空間,所以必須用溼氣相互滋潤對方,用唾沫相互沾溼對方,以求延續其脆弱的生命。可其實它們原本並不需要如此的,因為它們本是生存在浩瀚無際的汪洋之中。與其因困而必須以溼氣相互滋潤對方,用唾沫相互沾溼對方,也就是處在最不適宜、最為危殆境地,迫不得已地必須相互牽掛、相互憐憫,倒不如在這人間江湖中忘卻對方,以求得各自安好。

與其稱頌讚美堯的偉大崇高而來批判譴責桀的暴行虐政,還不如將人世間巧立名相的是非恩怨兩兩相忘,拋擲僵化窠臼的標準價值觀念,而一同融入自然無為的道境妙況之中。

玉明課堂:《莊子》第十四講 怎一忘字了得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好美的一句話啊。

特別是這一句“相濡以沫”。大家都聽過這句成語吧。我們先來交流一下這一段……

再來聊一下“相忘於江湖”。腦海裡一下就想到了笑傲江湖。金庸的武俠小說可以影響了幾代人啊。而相忘於江湖。江湖再見,江湖不見,都是俠客的灑脫。

這勾了我們多少回憶啊。小時候躲在被窩裡,拿著手電筒看小說,上課時把小說放到桌面下面偷著看小說。我們小時候都幹過。

不過,今天要跟大家澄清一下了。“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這句話,美則美矣,不過呢,我們似乎也誤解了一些。就好像很多小情侶分手的時候,都喜歡寫一句“相忘於江湖”,其實和莊子的原意一點關係都沒有。

玉明課堂:《莊子》第十四講 怎一忘字了得

首先,我們需要真正明白莊子說的“江湖”到底是什麼意思。

這個“江湖”不是指具體的那個帶水的江河湖海,更不是金庸大師的江湖。而是指“天地”、“宇宙”。

魚之於水,舒適程度是絕對無法用其和其他魚兒的“相呴以溼,相濡以沫”之境遇來作為比擬的。因為就魚的秉性而言,泉涸必定意味著魚的瀕臨死亡。看似溫馨感人的兩條魚在乾涸的土地上互相吐口水的“相呴以溼,相濡以沫”,但繼續下去終不免是徒勞無功,而淪為殘酷的現實磨難與擺脫不了的死亡命運。

所以,莊子說,這樣“相濡以沫”地活著,實際上是違背了自然規律的。魚離開了水就會死亡,這是規律,所以與其這樣苟延殘喘,那為什麼不坦然地順應自然法則,迴歸到“天地”之中呢。

這裡莊子提出了一個詞,叫做“相忘”,表露的是莊子如何來看待死亡的。

玉明課堂:《莊子》第十四講 怎一忘字了得

需要注意的是,莊子絕不是勸這些“魚”去坦然地死亡,而是讓他們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什麼叫做“死亡”。

莊子又講了一個故事。

幾個人一起討論人的生滅,他們認為人來自於天地,所以最終也應該回歸於天地。而人就像材料一般,死亡只不過是這一生命形態的消亡罷了,無論是肉體還是精神都將被天地所重組,這是另一種新生。

子來有病,喘喘然將死,其妻子環而泣之。子犁往問之,曰:“叱!避!無怛化!”倚其戶與之語曰:“偉哉造化!又將奚以汝為,將奚以汝適?以汝為鼠肝乎?以汝為蟲臂乎?”

子來生了病,氣息急促將要死去,他的妻子兒女圍在床前哭泣。子犁前往探望,說:“嘿,走開!不要驚擾他由生而死的變化!”子犁靠著門跟子來說話:“偉大啊,造物者!又將把你變成什麼,把你送到何方?是重組為飛蟲還是走獸?”

玉明課堂:《莊子》第十四講 怎一忘字了得

這個將死之人卻說:“不能有這樣的想法。這樣的想法是干預了世界的平衡。

今之大冶鑄金,金踴躍曰‘我且必為鏌鋣’,大冶必以為不祥之金。今一犯人之形而曰‘人耳!人耳!’夫造化者必以為不祥之人。

這就好像冶煉工匠鑄造金屬器皿,金屬熔解後躍起說‘我將必須成為良劍莫邪’,冶煉工匠必定認為這是不吉祥的金屬。如今人一旦承受了人的外形,便說‘成人了成人了’,造物者一定會認為這是不吉祥的人。冶金鑄造,材料自然不能跳出來和我們說,它要變成什麼樣子。那麼人也不能要求世界將自己化作什麼具體的事物。”

這個過程就被莊子描述為“相忘”。

莊子還記載了一個和孔子有關的故事,做了一個較為形象的對比。

說有個人去世了,孔子派子貢前去弔唁。子貢看到死者的朋友們圍繞著死者唱歌跳舞,一點也不感覺悲傷。

子貢感覺有點接受不了,回去問孔子,這是怎麼回事。

子貢反,以告孔子曰:“彼何人者邪?修行無有而外其形骸,臨屍而歌,顏色不變,無以命之。彼何人者邪?”孔子曰:“彼遊方之外者也,而丘遊方之內者也。外內不相及。

玉明課堂:《莊子》第十四講 怎一忘字了得

孔子說:“這些人是超脫世俗之外的人,他們有他們生活的道理,和我們不是一類人。”

並且在這個故事裡,孔子也提到了那群魚的做法:

魚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術。

是說,孔子這些人講求禮義,其實是入世者,用條條框框將人束縛在一定的規矩之內,就像建造一座池塘來養魚一般;而那些出世者,他們並不在意生死,將自然萬物看做一個整體,包括人都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此消彼長,並不會真的消亡。“成然寐,蘧然覺。”安閒熟睡似的離開人世,又好像驚喜地醒過來而回到人間。

既然不會真的消亡,那麼人的死亡只不過是換一種形態罷了,又何必悲傷呢?

莊子透過“江湖”的存在,告訴人們一個道理。

莊子並不是為了告誡人們看淡死亡,而是講述了一種處事態度。即:

不要過於干涉事物的發展軌跡,一切變化都有其規律。

莊子在大宗師中提出了“真人”的概念,其實就是道家經常提及的:

莊子說,“聖人與天地合其德。”

玉明課堂:《莊子》第十四講 怎一忘字了得

春秋時期所說的“聖人”,不是後來儒學中的聖人,而是指如伏羲、三皇五帝等等上古的先賢,這些人治理國家的辦法就是“無為”。

莊子說,既然真人是和天地同一思想,那麼治理國家就像天地這般超出物外,以絕對公正的眼光來看待世事發展即可,何必推翻已有的大規則,制定小規則呢?

在“相濡以沫”的故事之後,莊子總結道:

與其譽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

玉明課堂:《莊子》第十四講 怎一忘字了得

是說,與其稱頌堯之治世,非議桀之殘暴,不如將它們看做世事發展的一個規律,有大治就有大亂,就像有高才有低一樣。

其實這種思想在《道德經》中說得更明白: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芻狗”,是古代祭祀時用草紮成的狗。“結芻為狗,用之祭祀,既畢事則棄而踐之。”有趣的是,這芻狗在祭祀前後所受的待遇可謂千差萬別:祭祀之前,人們對它充滿著敬畏,連碰都不敢碰一下;祭祀之後,芻狗就被扔在一旁,任憑踩踏破毀,人們連正眼都不會瞧一下。

玉明課堂:《莊子》第十四講 怎一忘字了得

從字面理解,確實容易解讀為老天不厚道,但聯絡前後文分析可以發現,老子根本就不是這個意思。它的真正意義是說,天地沒有仁愛和偏愛,對待萬事萬物都像對待芻狗一般,任憑其自然生長,自生自滅。這恰恰就是老子“自然無為”思想的另一種解釋,不去幹預,不加干涉,全憑自主。

而莊子說,要以一個公正的眼光來看待事物的發展,超出規則之外的事情自然會受到懲罰,不必去過於憂心。因為羊要被狼吃掉,所以就要對羊進行特殊的照看嗎?這顯然是不對的,因為狼也有活下去的權力。

在最後,莊子又講了一個孔子的故事,是說其實儒家、道家治國的終極目的和手段都差不多。

玉明課堂:《莊子》第十四講 怎一忘字了得

顏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謂也?”曰:“回忘仁義矣。”曰:“可矣,猶未也。”他日復見,曰:“回益矣。”曰:“何謂也?”曰:“回忘禮樂矣!”曰:“可矣,猶未也。”他日復見,曰:“回益矣!”曰:“何謂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謂坐忘?”顏回曰:“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仲尼曰:“同則無好也,化則無常也。而果其賢乎!丘也請從而後也。”

顏回說:“我有進步了。”孔子說:“你的進步是指什麼呢?”顏回說:“我已經忘掉仁義了。”孔子說:“忘掉仁義,有可能入,然而還是沒有進去。”

過了幾天,顏回又去拜見孔子,說:“我又有進步了。”孔子說:“你的進步又是指什麼說呢?”顏回說:“我已經忘掉禮樂了。”孔子說:“忘掉禮樂,有可能入道,然而還是沒有進入大道。”

過了幾天,顏回又去拜見孔子,說:“我又有進步了。”孔子說:“你的進步又是指什麼說呢?”顏回說:“我靜坐而忘掉一切了。”孔子驚奇而變容地說:“什麼叫做靜坐而忘掉一切呢?”顏回說:“毀廢形體,泯滅見聞,拋棄形智,與大道渾然一體,這就叫做靜坐而忘掉一切。”孔子說:“與大道渾同則無偏好,順應大道的變化就不會滯守常理。你果真成為賢人了啊!那我孔丘也要修道而步你後塵了。”

孔子這才認為顏回已經真正明白了真意。

玉明課堂:《莊子》第十四講 怎一忘字了得

這一段有點類似“機鋒”的對話其實就是在說一個道理,即儒家也好,道家也好,最終的目的和手段其實都繞不開對於規律的敬畏。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其實說的就是要服從自然萬物的規律而已,其中蘊藏的是道家“無為”的思想。

有一首兒歌的歌詞是這樣寫的。

魚兒魚兒水中游,看見前面一線鉤;鉤上食味美,看得垂涎流;小魚兒別上鉤,貪圖享受失自由。

魚兒魚兒水中游,游來游去樂悠悠;倦了臥水草,餓了覓小蟲;樂悠悠樂悠悠,水晶世界任自由。

魚兒魚兒水中游,游來游去真快樂。不為物喜,不為己憂;純任自然,天地逍遙。拋掉外在所有戀棧的執著誘惑,自由在我,倦餓由己,這種隨順自適的真樸,便是最為和諧的同在關係。

玉明課堂:《莊子》第十四講 怎一忘字了得

總結

在《大宗師》中,莊子以“魚”來喻“人”,說明了人在危殆之中雖然可以彰顯仁義的精神而與之甘苦與共,能夠高舉著患難見真情的肺腑情摯,但相知相惜的這般高尚節操出現的先決要件,必定是因為先有了亂世,發生了災難,在歷經百轉千回的垂死掙扎之後,為求自救自保,才得以釋出善意並相互成全,以期相安無事。意思是說,當每個人能夠自在自足地徜徉於自我的幸福天地裡,又何須與他人來段刻骨銘心的相遇,又何必與他人來場生死與共的相契呢!換言之,當每條魚能在彼此互不相識的自然狀態下安安穩穩地生活,悠遊自得地投身在魚所處的江湖中,找到了安身立命的快意確幸,又何須與眾魚兒們沒來由地上演著難分難捨及垂死前掙扎之相互依傍、頻灑狗血的催淚大戲呢!

尤有進者,無論是水中之魚還是人類之間,能付出的仁義情愛畢竟是有限的,以有限的仁義情愛來填補存在無限的生命處境,猶如杯水車薪、緩不濟急般的令人啼笑皆非。更何況當這個世界已是亟需運用仁義情愛來彰顯人性價值時,說明了存在處境早已是佈滿了世道艱險、人心唯危的荊棘呀!

我們回到今天的第一句話,“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

莊子認為人的死生存亡,猶如白天與黑夜的交替,也如氣的聚散,都是那樣的自然純粹。而面對人間錯綜複雜的千姿百態,若是有了自我構築的限制,林林總總主觀的評價標準,譽堯非桀的彼此對立,批判爭鬥、糾纏不休,便是掉入了“相響以溼,相濡以沫”的困局裡。所以,與其在人世間沸沸揚揚,執拗於是非對錯、悲喜禍福、善惡黑白、忠孝禮義等道德枷鎖,如同看似相互擁抱成全,實是與身處乾涸窘境,等待死亡的魚是一樣的。倒不如選擇提升自己的生命高度,完善自我的生活場域,各自精彩,相忘於江湖。

所以說,這江湖便是道,相忘於江湖,必是天下太平。“道不可須臾離也”,意思是說道沒有離開人,是人自己離開了道。“可離者非道也”,道沒有剎那離開我們,所以孜孜念念的道,因為修道才得來的道,那就不是真道了。而所謂的“相忘”二字,並非互不認識,而是不相照應。日月共消長,死生難久長,昨是今非皆相忘,心開人間皆風光。超越自我、超越限制,忘卻彼此存在,忘卻水的存在,忘卻道的存在。忘記了對方,忘記了自己,迴歸到自然璞真、自由自在的境界。唯有在此中有真意之中才能和妙道與之契合,只有在欲辨已忘言之中才是真與妙道為之同化。這與佛家的人我兩忘,入畢竟空。如出一轍啊。

玉明課堂:《莊子》第十四講 怎一忘字了得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道理好像有些清晰了。不過又好像少了點什麼。

我給大家讀幾個話,我們來感受一下。

1。到五六十歲的時候,陪在身邊的都是自己的另一半,孩子都會有自己的家庭,自己的生活,兩夫妻相濡以沫才是最重要的!

2。一輩子的不離不棄,相濡以沫,即使是清貧的生活,可依然會感到幸福,因為,有你在我身邊。這才是真正的愛情,這便是永恆。

3。當宇宙快要絕對零度時,恆星的爆炸是支援的惟一力量。當我快要絕對零度時,你的愛是支援的惟一力量。

4。夫妻相濡以沫,患難與共,互相理解和扶持,即便吵架也是床頭吵床尾和,平平淡淡的家庭和睦幸福一輩子。

玉明課堂:《莊子》第十四講 怎一忘字了得

莊子的“相濡以沫”,從道的妙境落到煙火氣的凡塵裡,猶如天使來到人間。天使沒有墮落,而是在人間傳遞著愛的信念和種子。所以,哪怕我們誤解了莊子的初衷,那也是一個美麗的誤會,因這個誤會里充滿了愛。我們生活在煙火氣的人間,生活中還是需要愛的力量才能走遠。家庭就是一個不講理,只講愛的地方。所以家恰恰最需要“相濡以沫”的情懷,而不是“相忘於江湖”的灑脫。

圖片和部分資料來源:網路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