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允執其中”再辨

(以下討論接前一日上述內容)

【樂愛國】

論語講“允執其中”肯定與歷數有關。漢儒解中為極、北極,論語講為政以德譬如北辰,現代考古者解中為測日影之杆。而測日影是為了測地中,朱熹幹過此事,但解論語之中為無過不及,真相擦肩而過。

《論語》“允執其中”再辨

【樂愛國】古代人的地中,在河南陽城,舜封禹於陽城建立夏朝。

“允執其中”解為拿根杆子量一量影子,知道這裡就是陽城,與下一句“四海困窮,天祿永終”接不上。

【謝永鑫】陽城在登封,還有觀星臺,歡迎朋友們來考察。

【周啟榮】語言是有歷史的,要動態地解讀。“執中”原來與歷數有關,但在論語與尚書、孟子中,已經是引伸用於作為治理的原則,與歷數無關了。

【樂愛國】

如果與歷數無關,那漢儒都錯了?孔子那裡還是有關的,宋儒發明了。孔子那裡還是有關的,宋儒發明了。問題是他們的發明是不是過頭了?

【周啟榮】在《律曆志》與《說苑》的“允執其中”是有關歷數的,但《論語》《孟子》《大禹謨》已經不是歷數原義,而是引伸義,要看語境。

【樂愛國】“允執其中”解為極、北極,因而知道四時農事,如此百姓富裕。否則百姓貧窮,誰都別想好過。程朱解“允執其中”為無過不及,接著講百姓貧窮那誰都別想好過,如此解釋前後銜接,但可能比較曲折。

【周啟榮】孟子曰:“禹惡旨酒而好善言。湯執中,立賢無方。”朱子理解是對的,是關乎治理而不是歷數。所以此“執中”是反對過與不及,這跟歷數無關了。

【樂愛國】@周啟榮 不是討論“執中”這個詞,而是討論《論語》“執中”這段話。所以此“執中”未必是彼“執中”,古人用詞很複雜很豐富。

【林桂榛】@周啟榮 孟子曰:“禹惡旨酒而好善言。湯執中,立賢無方。”——此“執中”即執準耳,若清華簡《保訓》篇講舜“求中—得中”。《保訓》篇的“假中—歸中”,實假帀[師]歸帀[師]之抄耳(中與帀混寫),章句與古字學可推出其八卦。

“中”字初義是測影定歷之表也(立杆),又為標準、符合標準的意思,“中”字含義就是這麼演變的。古書說舜到哪兒,哪兒的工作就做好了,包括捕魚製陶之類,就是他是人類文明的標準大神。

天地變化他都搞清楚了定標準了,且是天之子,還能搞不好其他工作?還能不指導好人間生產生活?天子的他,就是上帝使者一樣萬能的。

“中-黃”二字思想文化內涵

【樂愛國】《論語》原話:“天之歷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後一句,是否可解為“百姓貧窮,好日子就到頭了”?

【林桂榛】《論語》此“天曆天祿”以及“執中”,俱本是天道問題。思孟都從天往下灌,何況堯舜耶,堯舜周公孔孟朱子道統也。

另外,“道心唯微,人心唯危”,是從天道到人心,不是道德心唯微,孟子講道德心也不是微,而是人皆有之明顯得很。宋儒總是道德哲學聰明過頭,凡是莫測的好句子都愛扯上道德,典型腦子上套中圈了。

【周啟榮】@林桂榛 此“執中”即執準耳——也可以這樣說,“準”就是不過或不及,即“執中”,是一個治理原則。

《論語》引用“允執其中“既提到了原來的天文歷數涵義,但也帶出了引申義。

@樂愛國《論語·堯曰》先引“諮爾舜,天之歷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

這是原義,但徵引這段的目的是要警戒君主治理人民必須要“公”。

所以後面便說:“雖有周親,不如仁人。百姓有過,在予一人。謹權量,審法度,修廢官,四方之政行焉。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所重:民、食、喪、祭。寬則得眾,信則民任焉,敏則有功,公則說。”最後結語是徵引“允執其中”的目的。

【樂愛國】解“天之歷數在爾躬,允執其中”,要與後一句“四海困窮,天祿永終”相接:“天之歷數在爾躬,允執其中”,百姓貧窮,好日子就到頭了……

【林桂榛】“天曆爾躬,允執其中”與“四海困窮,天祿永終”的關係問題,

肯定不是“天曆爾躬,允執其中”就百姓貧窮、好日到頭,而當時“天曆爾躬,允執其中”則四海再困窮而天祿也永享有,就是天道清楚、天祿永享的意思

,不要一看困窮字眼就謂之在講誰生活貧窮困苦,古人這樣讀古書也太蹩腳了。

“中”的標準義,是與生俱來的(中字摹寫日表之故也),一直貫穿,貫到孔子講刑罰不中及今天河南口語“中不中—中”云云。

【姚海濤】其實孔子並不是完全扣緊經典原意的,比如引用《詩》都是斷章取義,皆為之所用,如引“思無邪”。荀子引詩,更是隨心發用。果如是,孔子匏瓜之說,就難講是不是星星了。

【周啟榮】是的,引用權威、大家認可的文字來支援自己的意見,閱讀要看引文的語境,來決定引文的被使用目的,即是它眾多涵義中被啟動的那個具體涵義。

【周啟榮】“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這是“中”的一個涵義!刑罰必須合乎罪的輕重,即是孟子說的執中:“子莫執中,執中為近之,執中無權,猶執一也。”無過與不及。

【林宏星】我贊同周老師的看法。但儒家講“中”實在麻煩。“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措手足”,

如果我們問,刑罰的標準是什麼?那麼標準好像不在刑罰本身,而在禮樂。但禮的標準是什麼?假如我們說在“中”,可“中”是什麼?朱子說“中無定體,隨時而在”。

這樣,如果把“中”看做是治理的準備的話,儒家的治理就是技藝,或我們喜歡說的“道”,不是常人那麼容易把握的。所以象山說,對“中”的把握是“刀鋸鼎護”的學問,一不留心就會翻船,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我們這裡腐敗無窮已的原因。

總之,儒家不是規則治理。我不是說儒家不講規則,只是這個規則不好把握,它給權力的自由裁量權太大的空間。

【林桂榛】以上都中,帝曰准奏。堯舜說中就中,咱們得頂主璽無我大中、百姓福中。有些事,不幹黔首事,選賢與能幹百姓屁事,祖織或鈴導說了算。譬如大筆國稅財政$¥怎麼花,鈴導的事,幹卿屁事,小民管閒事,沒門。

【姚海濤】中之運用之妙、存乎一心。荀子云:是猶伏而咶天,救經而引其足也。用我老家俗語說就是,馬虎啃天,無處下口。

【強中華】我說中就中,不中也中;我說不中,中也不中。“中”的尺子都在“我”手裡……

(荀子學園2022。07。28)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