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場不倒翁:李鴻章5

官場不倒翁:李鴻章5

不久,李鴻章遵照清廷意旨,毅然離別翰林院,隨同呂賢基星夜就道,奔赴安徽,從此開始了“宛轉隨人蓋九年”的坎坷歷程。

為了穩定安徽局勢,咸豐帝同時還派李嘉端為巡撫,命周天爵以兵部侍郎銜辦理防剿事宜。咸豐帝想依靠這三位大員為大清爭回一點兒面子。

但隨同呂賢基赴皖的袁甲三卻上疏斷言這三位大員難以擔負穩定安徽局勢的重任。他認為:周天爵是一位體弱多病的八旬老翁,遇到急事就立刻嘔血,而且他只注意淮北,難以兼顧淮南態勢;呂賢基雖然一片熱腸,但只是書生談兵;李嘉端做事欠考慮,難以顧及周全。

再說,一省之中,三帥並立,頭兒多了就容易亂,再加上兵力單薄,全省能夠動用的兵 員數額不過4000多人,而安徽門戶太多,很難收拾好這個亂攤子。

袁甲三的分析,客觀中肯。因為當時安徽外有太平天國的威脅;內有以捻黨為主體的群眾反抗鬥爭。如果沒有一個強硬派來掌舵,很難控制局面。

事實的確是這樣。

當時,安徽的階級鬥爭異常尖銳激烈,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地主士紳們紛紛舉辦團練,站到太平軍和捻軍的對立面。其中以兇悍著名的有:桐城馬三俊、吳長慶父子;合肥張樹聲、張樹柵兄弟,周盛傳、周盛波兄弟等等。這些團練頭子們互不統屬,彼此間的矛盾鬥爭非常突出,有的練團甚至草菅人命,搶奪民財,焚掠村莊,和土匪沒什麼區別。

這比想象中的要嚴重多了,所以,李鴻章這次的回鄉之路並不平坦,完全找不到衣錦還鄉的感覺。

當回到廬州時,昔日的詩情畫意早已不見蹤影,取而代之的是戰爭過後的滿目瘡痍,更讓李鴻章心痛的是家鄉磨店也被太平軍佔領了。

李鴻章暗暗發誓:血債就要血還,誰不讓我好過,我就不會讓誰活得痛快。

面對內外交困的局面,血氣方剛的李鴻章想大顯身手,但自己無兵、無餉,也無權,只是一個拿筆桿子的儒生,而且對軍事一竅不通,只好先入署理安徽巡撫周天爵之幕。讓人比較欣慰的是,在廬州招兵買馬,籌備與太平軍的戰鬥工作非常順利,很快就組織了一支千餘人的民團隊伍,這樣的好開局真是出乎李鴻章的意料。

此時,由於太平天國忙著鞏固南京外圍陣地,還沒有派兵北伐、西征。所以,安徽境內的捻軍成為抗清的主力。於是,李鴻章追隨周天爵把刀鋒指向了皖北捻軍。

官場不倒翁:李鴻章5

雖然手裡有了民團隊伍,不過,是騾子是馬,要拉出去溜溜才見分曉。所以到戰場上會一會活動猖獗的捻軍,提高一下民團的戰鬥力,顯得非常有必要。

在與捻軍的戰鬥中,有兩次較大的戰役值得一提。

一次是鎮壓定遠陸遐齡起義。

生於1803年的陸遐齡又名俠林,是原定遠縣荒沛橋鄉棋杆村(今屬長豐縣)人,地主家庭出身的武秀才。他青年習武,為人義氣,樂助好施,在當地有不小的影響。後來,因為械鬥殺人,被關進省安慶監獄。1853 年2月太平軍首克安慶,把他從監獄中救了出來,並派他返回定遠組織群眾響應太平軍起義。

大約在3月上旬,陸遐齡聚眾鄉里,揭杆起義,率眾萬餘人,公開打著洪天王旗號,扒官倉救百姓,抗官兵。這一事件造成不小的影響,甚至震動了朝廷。

雖然定遠知縣督兵鎮壓,但兩戰兩敗,而城內的團練,更是把打仗當做兒戲,甚至公然乘機當漁翁獲利。

為了遏制起義軍的發展勢頭,周天爵調兵遣將,開始在定遠荒陂橋、壽州東鄉等地圍攻堵截起義軍。李鴻章也隨同督團參戰。

結果,4月中旬,清軍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周天爵誘捕並殺害了陸遐齡父子。據說這次勝利是清軍在安徽的首場勝仗。所以,這次進剿勝利後,李鴻章因功被周天爵奏請清廷賞六品銜。

就這樣,李鴻章升官了,官位從七品升至六品。看來,在自己有能力的前提下,選準領導對獲得晉升是十分重要的。這無疑驗證了“在官場上跟對人才能升官發財”是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還有一次是鎮壓活躍在潁州、蒙城、亳州交界地區的陳學曾、紀黑壯起義。起義軍有四千多人,雖然把官軍打得找不到北,但卻不是李鴻章的對手。在這段時間,李鴻章還沒有和真正的對手太平軍交戰,只是在安徽境內依靠地主團練鎮壓勢力不強的小股捻軍,並且只是扮演一個軍師的角色出謀劃策。

官場不倒翁:李鴻章5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