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讀】《易經》中的智慧,道家與儒家對此深入解讀,你讀懂了嗎?

《易經》應該說是我國最古老的典籍,歷史源遠流長,無論道家還是儒家對其都有很多非常深入的解讀。如果我們深入讀進去,發現其中滿滿的智慧,將世間的道理歸納至簡;《易經》還是一本深邃的修行之書,成為指引漫漫人生路的明燈。

從某種意義上講,人生本就是一場修行,一路好走的人生將會非常美麗絢爛。

人們經常對《易經》感到好奇和驚歎,因為能占卜、能預測、能改命,透過修行還能開發潛能,獲得智慧。

【薦讀】《易經》中的智慧,道家與儒家對此深入解讀,你讀懂了嗎?

《易經》等傳統文化典籍,突顯了我們祖先的智慧

現在人學習,為了獲得知識,為了讀好大學,為了找份好工作。但我們的祖先在正式的文獻記載中,記錄人們學習的目的顯然並非如此。我們的祖先,更多的是為了追求真理,為了瞭解這個世界,說的更加深刻一些,古籍中回答的問題,更多的是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的問題。

這也是我們現在經常把《易經》、《道德經》、《列子》、《莊子》等傳統文化典籍作為哲學來研究的真實原因。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的先民,我們的祖先是非常有智慧的。

性命雙修,一個永恆的話題

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乾卦·彖辭》

性與命,可以說是傳統文化裡面一個永恆的話題。在《易經》中,對於性命的探討放在了乾卦裡,同樣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位置。

【薦讀】《易經》中的智慧,道家與儒家對此深入解讀,你讀懂了嗎?

這段文字來自意境深刻的彖辭,大家都知道彖辭一般我們認為是孔子所做,文字簡潔卻寓意深刻。李秀筆記並非疑古論者,因此每每讀彖辭,都會想象到此情此景下的孔老夫子,探討世間生命的源頭,就像我們今天探討宇宙大爆炸,然後產生了生命一樣。

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把性命之學歸納為乾道,即天道輪迴。從這裡,我們也能看出後來的宗教、哲學、乃至科學研究仍然並未離開易經乾卦的認知範圍。我們今天哲學探討的終極問題仍然是我們從哪裡來,我們又要到哪裡去。

達爾文的天演論(進化論),在19世紀名噪一時,也正是因為對這個終極問題的探討。在先秦古籍中的“性”字,都是“生”字。按照其甲骨文字形解釋,上面是小草的幼苗,下面是大地。本意是草木從土裡鑽出來。生,進也。象草木生出土上。性字,是後人改寫之後的結果。由此,我們可以理解,性,即生命的本能,那種旺盛的生命力。

從這個角度來說,《易經》被譽為大道之源實在是十分精闢。《易經》凝結了我們上古先民的智慧,是我們民族文化的源泉。

【薦讀】《易經》中的智慧,道家與儒家對此深入解讀,你讀懂了嗎?

相比道家,儒家的性命修行更勝一籌

道家,講究性命雙修,被世人廣為認可。在道家,將“性”的理解延伸為人的心性、性格方面內涵;而命,則更注重命運、身體等方面;性、命,是神與形的關係。也就是說,既講究人的精神修養,也講究人的身體修行。道家的修行,以後再單獨講,今天主要說說儒家的修行。

性命之學在道家論述頗多,世間也有很多人依儒家解讀的《易經》修行,卻並不廣為人知。在我看來,隨著時代的發展,從道家發展至儒家,儒家更加講究心性,性命合一,從這個角度來看,儒家更勝一籌,直入性功。

說到儒家的修行,一般想到的是孟子的“我善養浩然之氣”,雖然今天人們多將此理解為人文精神範疇,但我們仍能從中讀出點點修行的味道,還有那種正直的精神力量和正氣。而孔子的修行,似乎就沒有這麼直接了。

孔子,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博學多聞,一生門生眾多,在後世被尊稱為萬世師表的“孔聖人”。歷史上的孔老夫子,雖然以儒示人,講究現實的應用,但深入解讀《易經》,我們會發現在我國曆史上最厲害的教育家孔子,也應該是一個大的修行人。

【薦讀】《易經》中的智慧,道家與儒家對此深入解讀,你讀懂了嗎?

儒家易學的修行方法,體現了很深的智慧

《易·說卦傳》 曰:“窮理、儘性,以至於命。”簡短的一句話,概括了儒家性命修行的精要所在。與《禮記·大學》裡“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講述的道理,幾乎如出一轍。寫到這裡,我想到了明陽先生的“知行合一,格物致知”,我國傳統文化自上古傳承至今,實在是太了不起了,一步步抽絲剝繭,瞭解到極致,就能理解其本質內容,性命之學也是如此。

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易·說卦傳》

這段話的意思,《易經》自上古聖人傳承,講究的就是天、地、人的道理,這也就是儒家關於性命的修行,可以說將天地大道講述到極致。 孔子五十而知天命,“天命”在這裡的意思並非是順天由命,而是說到五十歲能夠看懂天道的執行規律,實在是非常高的人生評價。

成性存存,道義之門。——《周易·繫辭》

對於這句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釋,我最欣賞司馬光的解讀:“人各有性,《易》能成之。存其可存,去其可去,道義之門皆由此途出。”懂得修行的人,從中已經能夠看出大門道,司馬光雖然講述的含蓄,卻已經講破了儒家修行的實質,大道就是由此而來。

用現在的話,說得再明白一些,就是去掉後天的所有私心雜念,最後留下的,就是人生的大道,這個時候智慧必然開啟。這和後世講述的修“止”之法,如出一轍:心繫一處,勿使散亂,念起即觀到,觀到即止。

綜上所述,《易經》被譽為大道之源,其中體現的文化內涵極為深刻,尤其修行的智慧不簡單。而真正的易學高手,《易經》同樣可以實現性命雙修的修行,開發智慧和潛能。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