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寒食節是一個重要的節日古人為什麼對寒食節的認識如此的深刻呢

唐詩寒食節六首:有時三點兩點雨,到處十枝五枝花

“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

四海同寒食,千秋為一人。

深冤何用道,峻跡古無鄰。

魂魄山河氣,風雷御宇神。

光煙榆柳滅,怨曲龍蛇新。

可嘆文公霸,平生負此臣。”唐朝盧象《寒食》

古代寒食節是一個重要的節日古人為什麼對寒食節的認識如此的深刻呢

實際當代人已經很少知道寒食節,因為寒食節已經併入清明節了。寒食節在冬至後的105天,所以又稱“百五日”“一百五”,按照正常農曆演算法,在清明節前一兩天,清朝湯若望修訂曆法則固定在清明節頭一天。

但是在古代,寒食節是一個重要的節日。

史記記載,春秋時期的介子推幫助晉國公子稱為一代名君“晉文公”之後,陪母親隱居深山。晉文公為了讓他出山佐政,放火燒山,結果火焚而死,晉文公為了紀念介子推,特別將此日定位禁火寒食之日,後代就稱寒食節。

這首唐朝盧象的詩,就是寫的寒食節的人文來歷。說介子推想避世,山火卻燒死了他,所以後代人在這天過寒食,只吃冷東西,千百年來就是為紀念這樣一個偉大的人。他死得冤枉卻又有浩然之氣,看這天山河都為他電走雷鳴,風雨淋滅山火。只可惜晉文公英明瞭一世,辜負了這樣的好臣子。

春秋時代,晉文公精勵圖志,才能這樣詔告天下,號令全民進行祭奠。紀念介子推有什麼重要的意義呢?一是介子推的忠,他十幾年陪著晉文公顛沛,最終穩定政權,這是一個忠臣,第二,是介子推的廉,這樣一個人,功成身退,放著高官厚祿不做,隱居深山,過著清苦的日子,是臣子為國為民的表率,第三,是介子推的孝,因為有老母,所以寧願陪著母親過平淡的晚年。

這也是歷朝歷代人臣的表率,以及有風骨的人的座標。所以介子推的事蹟獲得廣泛的推崇。而且春秋時代,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偶像和凝聚力。介子推稱為晉國人的代表。

古代寒食節是一個重要的節日古人為什麼對寒食節的認識如此的深刻呢

何以晉國一個小國的隱士介子推,讓寒食節聞名幾千年呢?

實際在先秦,還有一個節日是禁火節。古代仲春之後,草木崢嶸,雷雨增多,時常會發生山林大火,造成重大損失,為了山林休養,防止火災,仲春時節,長達一個多月是不允許人們保留火種的。這項政令,應該是強制執行的,火種的啟用,有著詳盡的時間和程式。比如在清明節,用榆木鑽取新的火種。那麼清明節之前有相當一段時間,人們只能吃冷食,而由於火是生產生活必須的動力,人們只能充分用這段時間踏青,運動,併產生各種戶外活動,為戶外的祖先祭祀提供的條件。

介子推事件,產生了至少三個後果,第一個就是將禁火強化,第二個是宣傳介子推的精神,第三個,在祭奠介子推的風俗中演化衍生成對祖先的祭掃和祭奠。寒食節的祭祀是清明祭祀的源頭。

實際寒食節給家人掃墓在唐朝之前並沒有被官方認可,是作為民間自發的形式和介子推的紀念同在。但是到了三國時期,已經蔚然成風,官方禁止不了。到了晉朝,晉朝重新啟用春秋晉國的典故,寒食節就成為了全國性的節日。

而到了唐朝,則肯定了寒食節祭祀先祖掃墓的民間風俗,寒食節和清明節都給官員連續放假,有時候多達六天,讓人們回鄉盡祭掃的禮儀。

唐朝的皇帝在寒食節還會率領臣子巡遊,表達對先賢的敬意,團結臣工,為大唐努力。登山,賜筵,做詩,晚間由宮廷分發新火和蠟燭,表達上下一體,寓教於樂。所以唐朝,寒食節是一個重要的節日。

古代寒食節是一個重要的節日古人為什麼對寒食節的認識如此的深刻呢

寒食節靠近清明節,從冬至算起,有一百零五天,正是綠肥紅瘦的深春時段,春深到深邃,也正是慎終追遠,靜思流年的好日子,所以關於寒食節的唐詩特別多,涵蓋了許多方面。

一,關於紀念介子推的。

“晉陽寒食地,風俗舊來傳。

雨滅龍蛇火,春生鴻雁天。

泣多流水漲,歌發舞雲旋。

西見之推廟,空為人所憐。”唐朝王昌齡《寒食即事》

唐朝人自然會索本求源,知道晉是寒食節的起源,晉地多山,人們懷念介子推,所以不舉火,但正是這樣對於山林的保護和對先賢的懷念,才有著無盡的綠水青山,雖然山水特別寂寞,介子推的廟宇也在春天的荒涼裡,總的來言,寒食節是減少了山火災難的發生的。

二是關於禁火的

“普天皆滅焰,匝地盡藏煙。

不知何處火,來就客心然。”唐朝沈佺期《寒食》

“處處無煙火,人家似暫空。

曉林花落雨,寒谷鳥啼風。

故里芳洲外,殘春甸服中。

誰知獨西去,步步泣途窮。”唐許棠《奉天寒食書事》

唐朝的寒食節家家禁火,處處無煙。當然經濟發達的城市可能只在這一天,但是農村和山區還可能時間長點,尤其是介子推所在的晉地山區。從唐朝韓翊的“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就知道這項禁火運動,是由上而下在認真執行。

這也算是最環保的一天吧。尤其是山區農村旅遊的人,看不到煙火,這世界有種特別的寂靜,被按下煙火暫停鍵。但這不是寒食的全部。

古代寒食節是一個重要的節日古人為什麼對寒食節的認識如此的深刻呢

三,關於祭祀掃墓的

“寒食家家出古城,老人看屋少年行。

丘壟年年無舊道,車徒散行入衰草。

牧兒驅牛下冢頭,畏有家人來灑掃。

遠人無墳水頭祭,還引婦姑望鄉拜。

三日無火燒紙錢,紙錢那得到黃泉。

但看壟上無新土,此中白骨應無主。”王建《寒食行》

寒食節家家出古城,老人留守,年輕人出去踏青祭拜。那荒草叢生,看不到道路,所以車馬在草中穿行。有牧牛的孩子將牛趕下墳頭,他最擔心的是有人在這裡找到了墳墓,怨恨他和他的牛從墳頭踏過。

這家男人去世,卻墳墓不在這裡,只好讓妻子和妹妹在有水的地方,望著他的家鄉祭拜。但是寒食節三天是不允許燒紙錢的,就算放著紙錢,那靈魂哪裡收得到。大家轉過身來,看到一些墳墓上沒有新的培土,就知道這裡還有人死去,沒有家人。

這首詩其實點出了寒食祭祀,仍舊執行著不燃火的風俗。而且此地是三天。不過隨之而來的清明節是可以燒紙錢的。這也是後世很多人將祭祀放在清明節之後,繞開寒食。

但是祭祀這樣的事,是有心則靈。

古代寒食節是一個重要的節日古人為什麼對寒食節的認識如此的深刻呢

四,寒食節的踏青

“柳帶東風一向斜,春陰澹澹蔽人家。

有時三點兩點雨,到處十枝五枝花。

萬井樓臺疑繡畫,九原珠翠似煙霞。

年年今日誰相問,獨臥長安泣歲華。“唐朝李山甫《寒食二首》其一

寒食節在春分之末,清明之前,天氣溫潤,時晴有雨,草木潤澤。東風不寒,春陰如釀,無論是什麼掃墓踏青,都是分外宜人。

這首詩很美,寫的是寒食節自然美景,東風吹柳,春雲淡淡。有時候會飄下三五點雨,但是春深之美,恰在綠樹中十枝五枝花裡。那長安千家萬戶,樓臺如同錦繡,現在長安邊上的山上,可以看到遼遠的平原春景。只是我一個人在這裡,誰和我共這寂寞大好春光和年華?

長安此日無煙火,自然更加如詩如畫,哪怕城市樓臺,沒有煙氣,一定是清新如畫。

不過他也寫到了,除了無煙火,長安城春光無限,女孩子打鞦韆,男孩子在廣場上鬥雞,車馬依舊賓士,他的寂寞,乃在於沒有人陪著他融入這裡,這是異鄉孤獨遊子的常態。

古代寒食節是一個重要的節日古人為什麼對寒食節的認識如此的深刻呢

實際後來寒食節和清明節就合二為一,成為中國傳統祭祀的大節。寒食禁火吃冷食的風俗也就隨著時代的變化而淡去,祭祀先祖,追懷先賢英烈的傳統融入了清明節。我們仍舊可以在唐詩宋詞裡看到大量關於寒食的詩詞美句,感受一種存在和變遷。

初衣勝雪為你解讀詩詞中的愛和美。圖片來自網路。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