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賢與榮啟期模印磚畫,六朝,磚,兩組每組描繪四人. . .

竹林七賢與榮啟期模印磚畫,六朝,磚,兩組每組描繪四人. . .

“竹林七賢與榮啟期”模印磚畫,六朝,磚,兩組,每組描繪四人,每組長2。4米、高0。88米,南京博物院藏。圖為原作區域性。

竹林七賢與榮啟期模印磚畫,六朝,磚,兩組每組描繪四人. . .

“竹林七賢與榮啟期”模印磚畫,六朝,磚,兩組,每組描繪四人,每組長2。4米、高0。88米,南京博物院藏。圖為整體拓片。

1960年,南京博物院等單位的考古工作者在南京市西善橋宮山北麓,發掘了一座東晉晚期至南朝劉宋時期的帝王陵墓。其中最有價值的,為墓室南北兩壁的大型模印拼嵌磚畫(或稱畫像磚)——“竹林七賢與榮啟期”。該磚畫分兩組,各由近300塊磚拼嵌而成。南墓壁描繪嵇康、阮籍、山濤、王戎,北墓壁描繪向秀、劉伶、阮咸、榮啟期。

“竹林七賢”為魏晉時期的七位名士,因不滿暴政,乃結伴于山陽(今河南修武)作“竹林之遊”,寄情山水,談玄彈琴,縱酒嘯歌,世稱“竹林七賢”。榮啟期為春秋時代的高士,傳說孔子游於泰山,見其“鹿裘帶索,鼓琴而歌”,自得其樂。畫面上的八人,神態各異,或彈琴、或長嘯、或飲酒、或手舞如意……頗契合文獻所述各人個性特點。他們寬衣博帶,席地而坐,多赤足,姿態放鬆,神情高逸,崇尚老莊之意,追求個性之心,溢於畫面,反映出當時不羈名教、任性自然的社會風尚和“魏晉風度”。磚畫上,各人身旁均有榜題標示姓名,相互間以松槐、垂柳等樹木間隔,極富山林野趣,與人物相諧相融。

此磚畫改變了漢畫像磚剪影式、畫幅較小的風格,大力創新,製作過程更為複雜。據推測,先將白描粉本製成模子,再用模子將畫面壓印在有編號的磚坯上,燒製後按編號順序嵌砌在墓壁上,組成一幅宏大而完整的畫面,把畫像磚藝術推向歷史的高峰。此作技法嫻熟,凸起的線條優美流暢,表現力強,人物比例勻稱,秀骨清朗,神情生動,準確而概括地把創作物件的形象特徵和內心世界刻畫出來,為相當成熟高妙的人物畫作品。畫中採用的散點透視法,繼承了我國古代繪畫的傳統;而對稱的構圖方式,勻稱和諧、情調統一。同時,又在陽線塑造人物的基礎上,填繪色彩,有機地把繪畫、雕刻、設色三者結合起來,很好地表現出我國人物畫的早期風貌。除該磚畫外,南京、丹陽幾座六朝大墓中還發現有“羽人戲龍”、“羽人戲虎”等模印拼嵌磚畫,均收藏於南京博物院。它們同樣技藝精湛,體現了六朝畫像磚的獨特風格和高超的工藝水平。

“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在丹陽南齊帝王陵墓中還發現三件,均殘缺不全。而南京西善橋發現的這一件,創作時間和發掘時間最早,儲存最完好,藝術價值最高,國家文物局明確規定這件國寶級文物禁止出國(境)展覽。六朝繪畫,除少數唐宋摹本外,原作留存至今的數量十分稀少,材質也以墓室壁畫或漆木畫為主。該磚畫為迄今發現較早的一幅六朝人物畫實物,也是現存最早的“竹林七賢”人物畫,填補了六朝繪畫稀有傳世真跡的空白,在中國繪畫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本文配圖由南京博物院提供)

作者:南京博物院陳列藝術研究所研究員 歐陽摩一

原載《 人民日報 》( 2013年08月18日 12 版)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