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邦彥的一首夏日詞,抄了杜甫白居易的詩,卻被譽為“超妙之作”

光陰知味,歲月沉香,只是賞過幾場花事,聽過幾次煙雨,轉身便遇見了初夏。

微風拂過,空氣中瀰漫著獨屬於這個季節的芬芳。

周邦彥有詞雲

“風老鶯雛,雨肥梅子,午陰嘉樹清圓”,

暖風細雨滋潤著世間萬物,陽光透過樹葉的縫隙,灑下一地斑駁。

出自他的《滿庭芳·夏日溧水無想山作》,只是開篇三句便令人沉醉。

周邦彥的一首夏日詞,抄了杜甫白居易的詩,卻被譽為“超妙之作”

周邦彥是北宋後期的一位重要詞人,他繼承並發展了很多前代名家的詞風,例如溫庭筠之穠豔,李後主之深婉,晏殊之富麗,歐陽修之秀逸,甚至連蘇軾的瀟灑曠達也能在他的詞中窺見一二。

他也因此被譽為“婉約詞的集大成者”。

他的詞還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多用唐人詩語,

“其徵辭引類,推古誇今,或借字用意,言言皆有來歷,真足冠冕詞林”

這首《滿庭芳》便是如此,多處化用了唐人的詩句,不著痕跡,渾然天成。

標題中的“無想山”位於江蘇溧水,得名於佛家的“無我思想”,五代文學家韓熙載曾在此處置地築臺,隱居讀書,有詩云

“無相景幽遠,山屏四面開”

周邦彥曾經有段時間在溧水縣任縣令,閒暇之餘多次遊歷此山,這首滿庭芳便是他在夏日遊山後所寫。

周邦彥的一首夏日詞,抄了杜甫白居易的詩,卻被譽為“超妙之作”

詞的上半闋開頭三句寫盡了初夏的風韻。

“風老鶯雛”一句化用了杜甫的詩句

“風蒲燕雛老”

,“雨肥梅子”也是源自杜甫的詩,

“紅綻雨肥梅”

,而“午陰嘉樹清圓”的意境與劉禹錫的

“日午樹陰正”

也頗為相似。

化用或者直接引用前人的詩句,這在宋詞中可以說是司空見慣,難的是要無縫無痕,渾然天成,周邦彥顯然深諳此道。

雖是化用,卻不著痕跡,尤其前兩句對仗工整,活用形容詞,將江南初夏的風光描繪得宛在目前,很能體現詞人遣詞造句之功底。

風吹日暖,雛鶯長成,細雨涓涓,肥梅綻紅,樹陰清圓,面對如此美景,詞人的心情該是十分愉悅的吧。

但是緊接著兩句筆鋒一轉,“地卑山近,衣潤費爐煙”

,地勢低窪,又靠近山巒,加上陰雨綿綿,衣服潮溼,只能依靠爐香來燻幹。

對於如此潮溼的天氣,詞人心中的煩悶可想而知。

周邦彥的一首夏日詞,抄了杜甫白居易的詩,卻被譽為“超妙之作”

但是接著兩句,

“人靜烏鳶自樂,小橋外、新綠濺濺”

,又是一個轉折,極寫環境之清幽。

此處遠離市井之嘈雜,寧靜安寧,連烏鴉都自得其樂。

小橋外,綠水上漲,時常能聽到“濺濺”的流水聲。

正因詞人自己悠然自得,才會覺得“烏鳶自樂”;正因此處安靜,所以才能聽到“新綠濺濺”。

這兩句靜中有動,動中含見靜,充滿了勃勃生機。

但是結句,詞人的情感明顯又發生了變化,“憑闌久,黃蘆苦竹,擬泛九江船”。

“憑闌久”,是對上述景物的總結,“久”字說明詞人此時陷入了沉思的狀態。

那麼他想到了什麼呢?“黃蘆苦竹”,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

“住近湓江地低溼,黃蘆苦竹繞宅生”

他此時的處境和心境與當年被貶江州的白居易何其相似,

“同是天涯淪落人”

,心中的愁苦自是不用多言。

一切景語皆情語,上闋的景物一再變化,也正體現了詞人多變複雜的心情。

周邦彥的一首夏日詞,抄了杜甫白居易的詩,卻被譽為“超妙之作”

如果說上半闋是借景抒情,那麼下半闋便是直抒胸臆了。

換頭三句,

“年年,如社燕,飄流瀚海,來寄修椽”

,詞人自比社燕,寄託了宦遊天涯,漂泊異鄉的身世之悲。

“且莫思身外,長近尊前”

,這兩句化用了杜甫的

“莫思身外無窮事 ,且盡生前有限杯”

這裡的“身外”一般指功名利祿,表現了詩人對仕宦生涯的倦怠。

“憔悴江南倦客”,便是他此時的真實寫照。

杜甫有詩云

“不須吹急管,衰老易悲傷”

,作者此時不過30多歲,還不到衰老的年紀,可是卻也不忍聽急管繁弦。

人未衰,心已老,可見多年的宦遊生活給詞人帶來了多深的苦痛。

最後結句“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時眠”,歷來有爭議。

有人覺得借酒消愁,就地而眠,有種自暴自棄的感覺,過於頹唐。

也有人覺得這種“頹唐”有幾分李白和蘇軾的味道。

李白有詩云

“我醉欲眠卿且去

”,蘇軾也曾言

“我醉欲眠芳草”

看似頹唐,卻也瀟灑。

周邦彥的一首夏日詞,抄了杜甫白居易的詩,卻被譽為“超妙之作”

整首詞來看,上闋寫景,下闋抒情,然而無論是寫景還是抒情都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筆墨翻卷,迴環曲折,波瀾疊起,境界層出,令人玩味不盡。

此外,詞中多次化用前人的詩句,不著痕跡,自然妥帖,後人評價

“自成馨逸,尤為超妙”

,我深以為然。

不知你認為周邦彥這首詞寫得如何?歡迎一起來討論。

-END-

作者:解憂詩詞

注: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絡作者刪除。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