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越來越聰明”,但人不能“越來越懶”

機器人“越來越聰明”,但人不能“越來越懶”

【作者 郭元鵬】

“小豹小豹,請帶我去禮品館。”話音剛落,一隻方腦袋、大眼睛的機器人便迎了上來,一邊自我介紹,一邊緩緩帶路。到達終點後,它停下來細心講解,引導遊客邊聽邊看,引來一陣圍觀點贊。眼前的特殊“講解員”,是北京一家博物館最近投運的服務機器人。這位“聰明”的機器人並非天生這般“多才多藝”,如何讓機器人“開竅”是應用技術員們探索的工作。

這款名叫“小豹”的機器人越來越聰明瞭。在技術人員的不斷改造之下,其能夠嫻熟滿足市民服務需求。“小豹”的工作就是給遊客講解,引導遊客到不同區域參觀。器人透過對環境感知、運動控制、人機互動等功能實現了完美的服務。

生活在高科技時代,我們越來越幸福了。但是,也需要知道的是,再好的“機器服務”也不能完全取代 “人工服務”。機器人“越來越聰明”,但是人不能“越來越懶”。“機器服務”和“人工服務”需要互相補臺,需要互為補充。有了“機器服務”之後“人工服務”也不能缺位。

依靠科技發展,如今很多場景之下,都有了“機器服務”。智慧時代,我們越來越能感受到科技的偉大力量。無論是博物館裡的“智慧裝置”還是醫院裡的“智慧掛號”,無論是公共空間裡的“機器辦理”還是服務空間裡的“機器引領”,都還是會因為“科技差距”而存在“服務差距”,畢竟機器人只是冰冷的機器,不可能取代人的情感,人的認知,人的變通。

比如,博物館裡的“機器講解”,其所有程式都是“事先錄入”的,既然是“事先錄入”的那麼就可能存在“答非所問”情況。機器人的講解更準確,但是也會因為“程式死板”而缺少了“靈活運用 ”。對於一些遊客的“特殊問答”就會“答不上來”。比如,在公共服務空間設定的“智慧系統”,還有一些“數字鴻溝”面前的老人因為不會使用,而不知所措,反而增加了難度。面對“聰明的機器”,不熟悉的人往往容易遭遇 “辦事的困難”。

而一些地方在採用了“聰明的機器人 ”之後,卻出現了“人越來越懶”的情況,當市民有特殊需要的時候,卻找不到“人工服務”,“機器服務”和“人工服務”缺一不可,有了“機器服務”之後“人工服務”可以減少,但是不應該是沒有了“人工服務”。

除了服務的層面,人們生活也需要改變“機器依賴”症狀。比如,“炒菜機器人”“洗碗機器人”“陪學機器人”“陪玩機器人”,這些高科技可以走進生活,但是不能成為生活的唯一。再好的“炒菜機器人”也炒不出“媽媽的味道”,再好的“陪玩機器人”也取代不了“媽媽的情感”。

人類不能成為“聰明的機器人”的附屬品。機器人“越來越聰明”,但人不能“越來越懶”。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