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最早不叫元宵節,早在秦漢時就形成了觀燈的習俗,你呢?

銀 川 晚 報 官 方 文 化 微 信 平 臺 |第 8 8 0 期

元宵節最早不叫元宵節,早在秦漢時就形成了觀燈的習俗,你呢?

元宵節

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也叫上元節、燈節,是繼春節之後又一個喜慶的日子。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象徵著春天的到來。燈會、猜謎、社火等民俗活動,讓這個農曆新年格外喜慶熱鬧。

元宵節最早不叫元宵節,早在秦漢時就形成了觀燈的習俗,你呢?

元宵節最早不叫元宵節,早在秦漢時就形成了觀燈的習俗,你呢?

元宵節最早不叫元宵節,早在秦漢時就形成了觀燈的習俗,你呢?

祝福的日子

“元宵節最早並不叫這個名字,它就是正月十五,而且早在秦漢時期,在這一天就形成了觀燈的習俗,後來才有了‘上元節’等名字,並且節日習俗也有所拓展。”寧夏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鍾亞軍介紹,唐代時期有了三元節,是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的統稱,其中上元節就是元宵節,中元節是農曆七月十五,下元節則是農曆十月十五。

“我們今天在元宵節的民間社火表演裡,還能看到天官賜福的傳說。”鍾亞軍說,在固原隆德一帶,早些年的時候,人們從農曆正月初三就開始唱大戲,連唱三天。元宵節這天還要演社火,一個村子接著一個村子演,這叫“遊莊”。其中有些社火表演者會扮成天官的人,走到人家門口說一些吉祥話,寓意這家人被賜予祝福,一年都會吉祥如意。

浪漫

元宵節最早不叫元宵節,早在秦漢時就形成了觀燈的習俗,你呢?

北宋歐陽修的《生查子·元夕》中“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的詞句,就描寫了有情人在元宵節的相思與相約。

浪漫的節日

電視劇《大明宮詞》中有一場經典的戲,講的是太平公主14歲那年,在元宵節夜晚發生的故事。元宵節的晚上,偷跑出宮的太平公主,在熙熙攘攘、摩肩接踵的人群中尋找走散的韋姐姐,無意間揭開一張面具,遇到一見鍾情的男子。不管劇中人物結局如何,當花燈、鬧市和少女這些元素出現在一起時,就營造出了一種叫做“浪漫”的東西。

“元宵節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確實有一些浪漫的色彩。”寧夏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院院長張萬靜說,北宋歐陽修的《生查子·元夕》中“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的詞句,就描寫了有情人在元宵節的相思與相約。傳統戲文中,有關元宵節男女青年偶遇後一見鍾情的故事不勝列舉。如《春燈謎》中宇文彥和影娘在元宵夜情定終身,《陳三和五娘》中兩人在元宵節賞花燈時一見鍾情,《破鏡重圓》中樂昌公主與徐德言在元宵夜重修舊好……

張萬靜解釋,在封建社會,年輕未婚的女性很少有外出自由活動的機會,但是元宵佳節是沒有這些禁忌的,大家可以結伴出來遊玩。在這個過程中,未婚男女也能借著賞花燈的機會,為自己物色物件。

元宵節最早不叫元宵節,早在秦漢時就形成了觀燈的習俗,你呢?

元宵節最早不叫元宵節,早在秦漢時就形成了觀燈的習俗,你呢?

元宵節最早不叫元宵節,早在秦漢時就形成了觀燈的習俗,你呢?

社火

元宵節最早不叫元宵節,早在秦漢時就形成了觀燈的習俗,你呢?

元宵節歷史悠久,形成了豐富的民俗活動,光是在寧夏,就有很多種習俗,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賞花燈。

觀燈耍社火

元宵節歷史悠久,形成了豐富的民俗活動,光是在寧夏,就有很多種習俗,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賞花燈。《乾隆寧夏府志》中記載:“上元食元宵。前後三夜,街市皆燃燈……至期,延門樹木架,對懸紗燈,中衢列燈坊,近又有燈閣、燈亭,制皆如真,糊以紗,書繪間錯,中燃燭,通衢數里,照如白晝。”張萬靜介紹,舊時中衛的燈架在西北地區首屈一指,燈架形成歷史可追溯到清朝康乾時期。那時的燈架設計新奇,式樣美觀,主要有牌燈(牌坊式)、鰲山燈、黃河燈、金橋銀橋燈、塔燈等。而寧夏南部山區有正月十五捏蕎麵燈、點燈盞的傳統。在隆德農村,燈盞由家中的女人們製作,入夜,全家人都會參與點燈盞。

除了賞燈、點燈,元宵節還有一項熱鬧的活動,就是耍社火。“正月初九,稱為‘上九’,人們從這時候就已經開始耍社火了,到元宵節形成一波高潮。”張萬靜說,有些市縣會組織社火大賽、巡遊活動,各鄉鎮也有社火匯演。耍社火有一整套完整的儀式,包括燒香、祭酒、啟程、送社火、接社火、披紅(給表演者披掛紅被面)等。在寧夏南部山區,社火隊伍遊莊到村口時,村民們要在村頭敲鑼打鼓,鳴放炮仗迎接,還要設桌擺糖果菸酒、菜餚、油果子等招待。最講究的是“端鍋子”(暖鍋)、洋盤(炒菜)等,用來犒勞社火隊員。寧夏曆史比較悠久的社火種類有隆德的高臺馬社火,中寧的隋唐秧歌、劉廟獅子、黃羊錢鞭,海原的胡灣獅子、曹氏舞獅等。

元宵節最早不叫元宵節,早在秦漢時就形成了觀燈的習俗,你呢?

文字|李尚

編輯|劉旭卓

值班主任|李振文

銀川市新聞傳媒集團【壹度文化】出品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