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知道修行功德有多少?那要看心的力量有多大!

“我和幾位同修去徒步朝臺,請問有什麼建議麼?去參訪哪裡之類的,還有注意事項?”

“要走心。”

走心

想知道修行功德有多少?那要看心的力量有多大!

作者丨聖玄法師

首發丨騰訊佛學

在修行的路上,我們常常興奮自己去了哪裡,見識了什麼大德,參加了什麼法會,卻常常忽略了,

修行要用心

《大方廣佛華嚴經》中說:“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

修行的種種法門,以心為樞紐

,如果跟隨在大師的身後,寄身於道場中,按著儀軌修了無數遍善行,卻沒有關注心的涵育,就不可不說是錯失了無價珍寶。

想知道修行功德有多少?那要看心的力量有多大!

達摩祖師西來東土之時,見到梁武帝,此時的梁武帝已然造寺度僧、佈施設齋了大半生,他問達摩祖師,自己這一番修德行善,有何功德?

達摩祖師卻道:“實無功德!”

幾番晤談,因緣不契,達摩祖師翩然渡江,留下了一則千古公案。後來有人問六祖慧能大師,梁武帝怎麼會沒有功德呢?

六祖大師卻說,“造寺度僧、佈施設齋,名為求福,不可將福便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梁武帝這些事相上的善行,確實有許多福報資糧,可是功德卻要向心性上見。

六祖說:

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為功德。

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若覓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

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輕,常行普敬。心常輕人,吾我不斷,即自無功;自性虛妄不實,即自無德。為吾我自大,常輕一切故。

善知識!念念無間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

善知識!功德須自性內見,不是佈施供養之所求也。是以福德與功德別。

武帝不識真理,非我祖師有過。

卻看六祖大師開示“功德”,

處處不離此心,句句導歸心性

,卻不是在外在的事相上,供養了多少物資而已。

想知道修行功德有多少?那要看心的力量有多大!

我們在修行的時候,積累資糧、懺悔業障是必不可少的,而我們唸經、拜佛、放生、佈施,種種的善行,到底哪個功德大呢?怎樣讓功德更大呢?

不得不說:

心的力量決定了功德的大小。

回到對心的關注,才能真正了知功德的真實義。

如果說修行是在涵育心的力量,那麼發心便是為我們的心找準方向。

在修行中,持戒是透過對自己行為的約束和規範,鍛鍊心的自制力、決斷力。

修定則是止息種種攀援之心,讓心回到當下,這便是專注力、執行力的涵育。

修慧而是對如幻的習性進行清楚的覺察,乃至是放下種種執著,這是覺察力、離執力的培養。

將“心猿意馬”逐漸調伏,讓心在善法中熏習,激發起向善、向上的力量,就是在修行中真的“走心”了。

乃至是以般若智慧斬斷的煩惱,得自在解脫,即是“釜底抽薪”的力量。

想知道修行功德有多少?那要看心的力量有多大!

我們常常聽說這樣的故事:

觀自在菩薩在過去世中,因為聽千光王靜住如來為他宣說大悲咒,就頓超八地,當時觀自在菩薩心生歡喜,發願道:“若我當來,堪能利益、安樂一切眾生者,令我即時,身生千手、千眼具足。”

當他發願的心一生起,馬上就身上,千手千眼,悉皆具足;十方大地,六種震動;十方千佛,悉放光明,照觸我身,及照十方,無邊世界。

而釋迦牟尼佛在因地時修三十二相之時,曾上山採藥,在山中見到弗沙佛坐在寶窟中入火定,放大光明,心中歡喜信敬,抬起的一隻腳都沒有放下,如此七日七夜就這樣叉手向佛,目不轉睛地瞻仰諦觀,以偈贊佛:“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界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

如此,精進波羅蜜圓滿,頓超九劫,速成佛道。

可我們聽聞讀誦大悲咒、讀誦贊佛偈,何止百遍千遍呢?為何沒有如此功德力用?

《大智度論》中便說:“若釋迦牟尼菩薩聰明多識,能作種種好偈,何以故七日七夜一偈贊佛?”

“釋迦牟尼菩薩貴其心思,不貴多言。若更以餘偈贊佛,心或散亂,是故七日七夜以一偈贊佛。”

正是因為釋迦牟尼佛在因地中,心不散亂不貴多言,而是專心致志地以一首偈頌來讚歎佛的功德,甚至是七日七夜,都忘記了把抬起的腳放下。

想知道修行功德有多少?那要看心的力量有多大!

放眼現在的“修行”,頗有民間信仰的架勢,凡事要熱鬧才好,要花樣繁多才顯得法會殊勝,卻看釋迦牟尼佛與觀自在菩薩,“貴其心思,不貴多言”,能夠頓超多劫。

我們在祈求佛菩薩加持的時候,往往也焦急地念唸叨叨,一會兒想到這,一會兒想到那,本來好好的唸經持咒,就是擔心佛菩薩聽不見自己的心願,怕自己不夠虔誠。

實際上,

這樣反而是把心的力量耗散在了自己的憂心忡忡裡了

,與修積功德的初衷背道而馳。

經中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把心量開啟,讓心安住當下,培養心的力量,真正走心一回,世出世間,一定遊刃有餘,乃至一切無礙!

本文為騰訊佛學獨家原創稿件,轉載請務必聯絡授權。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