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法》:楊維楨

《中國書法》:楊維楨

元 楊維楨 行書元夕與婦飲詩 私人藏

楊維楨的鐵心穎、畫沙錐

顧工

筆為文房用具之首、書法點畫魅力之源,兩千多年來,人們對制筆、選筆、執筆、運筆形成了一套完備的經驗,歷代書法家都非常重視毛筆的選用。元人孔齊說:“凡學書字,必用好墨、好硯、好紙、好筆。筆墨尤為要緊。筆不好則壞手法,久而習定,則書法手勢俱廢,不如前日矣。”古來許多善書者,都對毛筆製作十分熟悉,甚至親自指導筆工調整工藝,提高製作水平。

唐宋時期制筆中心在安徽宣州,以“諸葛筆”為代表。南宋以後由於戰亂等原因,宣州制筆業衰敗。到了元代,浙江湖州崛起為新的制筆中心,馮應科的筆,與趙孟頫的字、錢選的畫並稱“吳興三絕”。據明人張復亨說:

宋季太末徐信卿筆,名重縉紳間。玉溪尚書趙公以徐製法授馮應科,俾之日縛一管,不合意即拆裂,復為之,必如法乃止。松雪公乃玉溪從子,嘗親見其事,故以此法授之陸穎。馮、陸齊名,實本於此。

可以說,趙孟頫的叔父(即玉溪尚書趙公)成就了馮應科,趙孟頫(即松雪公)成就了陸穎。在馮、陸兩位制筆名家的帶領下,湖州制筆技藝迅速提升,陸續形成了多個制筆家族,從業人數和技術水平都是全國之冠。湖筆的江湖地位在元代得以奠定。元末明初人虞堪總結元代湖筆狀況時寫道:“苕人藝者多藝筆,馮陸當年稱第一……後來溫生、楊生皆擅場,鄉里而今有子孫……沈生兄弟懶歸去,更有施生爭後先。”提到了馮、陸、溫、楊、沈、施等多個名擅一時的筆工家族。

《中國書法》:楊維楨

楊維楨小像

趙孟頫書風在元代影響極大,朝野上下無不學習其書法。趙孟頫去世時,二十七歲的楊維楨還在諸暨鐵崖山埋頭苦讀,沒有機會拜見前輩。不過,他存世的最早墨跡《題王蒙柳橋漁唱圖卷》,是他四十歲以前所書,結字就像極了趙孟頫,用筆偏於肥美。至於其後期書風轉向放曠粗率、個性鮮明,其中原因之一,就與他使用的特殊毛筆有關。

《中國書法》:楊維楨

元 楊維楨 行書竹西草堂記卷 遼寧省博物館藏

《中國書法》:楊維楨

《中國書法》:楊維楨

元 楊維楨 行書竹西草堂記卷(區域性)

楊維楨晚年有個習慣,他經常在書法落款時寫出筆工姓氏和毛筆名稱,例如:

《題倪瓚溪山春靄圖》:在滄州軒試老溫舊穎。

《小遊仙辭序殘卷》:在竹洲館試老溫筆。

《論醫帖》:在雲間能有齋試老溫新縛鐵心穎書。

《贈裝潢蕭生顯序》:在雲間草玄閣試鐵心穎書。

《草書選評詩卷》:在雲間草玄閣試奎章賜泚、賦貴所縛鐵穎書。

《跋李西臺六帖》:在雲間草玄閣試老陸鐵穎書。

《楊鐵崖詩帖》:在任老人讀易齋試新制鐵心穎書。

《畫沙錐贈陸穎貴筆師序》:在雲間之拄頰樓試畫沙錐。

《壺月軒記》:在雲間之拄頰樓試老陸畫沙錐書也。

《友聞錄序》:在小蓬臺試陸穎貴棗心筆書。

《幹山志》:試老陸樂墨書。

《跋趙孟頫與王覺軒諸札》:在卷素齋試沈先生樂墨。

由以上例子可知,楊維楨常用之筆有鐵心穎、畫沙錐、棗心筆、樂墨等,其中使用最頻繁的是鐵心穎。

《中國書法》:楊維楨

元 楊維楨 行書沈生樂府序卷 故宮博物院藏

《中國書法》:楊維楨

《中國書法》:楊維楨

元 楊維楨 行書沈生樂府序卷(區域性)

至正二十四年(1364)五月一日,楊維楨撰《贈筆師陸穎貴序》,對“鐵心穎”有詳細的記載:

韓子為筆作《穎傳》,穎莫貴中山之毫。漢制,天子筆皆用兔。蒙恬以鹿毛為柱,羊毛為被。歐陽通以狸毛為主(柱),覆以兔毫,則知穎不獨貴於兔也。宣州諸葛氏傳筆有二等,高貴者,柳公權求而與之,又語其子曰:學士能書,當留此筆;不爾請退還。未幾,果退還,即以常筆與之。蓋高貴者,非右軍不能用也……擅名於館閣諸公者久矣。至其孫,遂以穎貴名焉。常以豐狐之毫或麝毛須制以遺我,且曰史鐵史鐵心穎也。予用之,勁而有力,圓而善任,使舍其制而用它工,則不可書矣。故鐵心之穎,人罕得之,而人亦不能用也。

這段話講了幾層意思:一,古法制筆有柱有被(披),以中山兔毫為貴,唐初歐陽通以狐狸毛為柱、兔毫為披,亦甚名貴;二,唐代制筆名家諸葛氏筆分為二等,高貴之筆依古法制作,晚唐名家如柳公權亦不能用;三,湖州筆師陸穎貴“常以豐狐之毫或麝毛須制以遺我,且曰史鐵史鐵心穎也”,說明“鐵心穎”是為楊維楨特製的筆,時人不會使用。

《中國書法》:楊維楨

元 楊維楨 行書跋張雨自書詩冊 吉林省博物館藏

根據朱友舟博士的研究,東晉至唐朝主流的制筆工藝是有心披柱法,以雞距筆為典型:筆頭的中心以硬毫為柱,並用麻紙或絹纏繞緊束其根部,外側是披毫。有心筆出鋒較短,蓄墨量少,筆毫勁挺,適合寫小字,不適合大幅度的提按。正如唐代柳公權評價“雖毫管甚佳而出鋒太短,傷於勁硬”。為了適應大字書寫的需求,唐代開始興起散卓筆。“散卓”二字最早見於唐人李陽冰《筆法訣》,他說:“夫筆大小、硬軟、長短或紙絹心、散卓等,即各從人所好。”“紙絹心”即有心筆,“散卓”為新興的無心筆。散卓筆不再包裹筆心,它選用較短的毛料支撐筆形,解放了筆柱,使毛筆能夠一按到底,蓄墨量及書寫範圍大大增加。中唐時期顏真卿書寫三寸左右的“擘窠大字”,恐怕用的已經是無心筆。到宋代,黃庭堅、米芾、宋高宗都能寫出字徑五六寸的大字了。

《中國書法》:楊維楨

《中國書法》:楊維楨

《中國書法》:楊維楨

《中國書法》:楊維楨

元 楊維楨 行草書真鏡庵募緣疏卷 上海博物館藏

南宋楊萬里有詩云:“舊來雞距說宣城,近來墨池說毗陵。不知阿誰喜柔懦,毛穎只今泥樣軟。筆頭政要挽千鈞,渠自無力隨人轉……”這反映了古法、新法制筆的明顯差異。有心筆筆心硬,不能按到底,而無心筆能夠一按到底,即便都用兔毫製作,無心筆顯然比有心筆要軟很多。這種改變是歷史發展的需要,從南宋以後,無心的散卓筆漸漸成為市場的主流,直至完全取代有心筆。

元代,使用有心筆的人越來越少,其所用的纏紙法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元人方回稱讚湖州筆工楊日新詩云:“江淮筆工千百家,孰甲孰乙我所悉。雞距散卓楊日新,不落第二亦第一”,說明此時雞距筆尚未絕跡。而筆師陸穎貴為楊維楨製作的“鐵心穎”,根據上文描述,“人罕得之,而人亦不能用也”,定非元代主流的散卓筆,而是依古法制作的雞距筆一類的有心筆。尤其是它以較硬的“豐狐之毫或麝毛須”為柱,較軟的兔毛為披,有柱有披,這就是雞距筆的做法。

這段文字中有兩個資訊值得注意。一是“鐵心穎”的製作工藝源自歐陽通。歐陽通(625—691),初唐著名書法家歐陽詢之子,善楷書,得父法而險峻過之,與其父合稱“大小歐陽”。歐陽詢楷書在元代影響很大,楊維楨的朋友張雨、倪瓚、張紳等人都學過歐體,不過他們學的是大歐。而楊維楨致力於小歐,線條勁健,結構險峻,從他楷書《週上卿墓誌銘》可以明顯看出這種影響。歐陽通使用的毛筆是特製的,梁同書《筆史》“麝毛、狸毛”條載:“鄭虔謂麝毛一管,可書四十張,狸毛八十張。《朝野僉載》:‘歐陽通筆,用狸毛為心,覆以秋兔毫。’”楊維楨不僅楷書學歐陽通,在毛筆方面亦仿照歐陽通。所以“鐵心穎”絕不是從湖筆裡面隨便挑選的,而是根據楊維楨本人的要求特製之筆。二是“鐵心穎”之名稱,是為楊維楨量身定製的。“穎”指筆尖,“毛穎”即毛筆。“鐵心”,一方面指這是有心筆,筆心堅硬如鐵,另一方面與楊維楨的“鐵石心”合拍。楊維楨個性剛硬,如他堅持迎娶患重病的錢氏為妻、堅持為民請命削減鹽課,儘管骨鯁性格讓他在官場吃盡了苦頭,但他還是終生堅守志節。他有許多帶“鐵”字的別號,如“鐵崖山人”“鐵笛道人”“鐵心道人”“鐵冠道人”“鐵龍道人”“鐵史”“老鐵”“鐵雅”“鐵仙”等,皆以“鐵”自喻,強調自己的心志堅如頑鐵。故明人張汝弼《書鐵崖先生傳後》雲:“常號不脫一‘鐵’字,雖各有所因,亦豈不以胸中之錚錚烈者有似之乎?”

《中國書法》:楊維楨

元 楊維楨 行草書跋龔開駿骨圖卷 日本大阪市美術館藏

下面我們來看楊維楨用“鐵心穎”書寫的兩件墨跡。一件是《論醫帖》,至正二十六年(1366)四月一日書。此帖僅一句話:“醫亦有英君之道乎?餘曰:上醫醫國。”意思是說,最高明的醫生是為國家治病。這是儒家一貫的理念。出自《國語 晉語八》:“文子曰:醫及國家乎?對曰:上醫醫國,其次疾人,固醫官也。”唐代名醫孫思邈《千金要方 診候》也說:“古之善為醫者,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楊維楨為什麼寫這一句沒頭沒腦的話?從首行右下角被切割的一個殘缺筆畫來看,《論醫帖》應當是某篇文稿的最後幾行。而這篇文稿,是為一位懷才不遇、擅岐黃之術的文士寫的。在楊維楨文集中,他曾經為天台於師尹寫過類似的文章,不知二者是否有關聯。落款為“在雲間能有齋,試老溫新縛鐵心穎書”。《論醫帖》線條瘦硬,力量感突出,筆尖壓紙的力度極強。

《中國書法》:楊維楨

元 楊維楨 行書論醫帖

另一件是《贈裝潢蕭生顯序》,至正二十六年六月書。王方宇舊藏,2010年在北京瀚海春拍成交。文曰:

贈裝潢蕭生顯序。淞之裝潢家,無慮百十。類以時艱廢業,且徙於他伎,獨城東蕭生顯者,守世業不易。餘每傭其工,優貸以粟,因閔之曰:唐之秘書省,吏凡六十有七人,而裝潢匠六人者在中。則知昔之業者,有祿養於官;今業於市,又徙於他,世變亦可佔也已。他業者皆徙,而顯雖束手飢其身,不徙而業益精,亦有類吾君子之固窮以俟時者。時向平矣,大夫士將復尚文事,則顯之業復振,又果憂食之不給乎!士大夫文事與顯業相關其盛衰,顯之業振,則吾道亦不塞矣夫!時歲在丙午夏六月上吉,會乩抱遺老人楊楨,在雲間草玄閣試鐵心穎書。

這篇文章未載於楊氏文集,它記載了元末松江書籍裝裱業由盛轉衰的真實情況,讚揚了蕭顯矢志不移的堅守。這是元朝在松江一帶統治的最後一年,松江府、嘉定州已經在吳王朱元璋的控制下,徐達大軍正在圍攻張士誠最後的堡壘——平江(蘇州),楊維楨已經清晰地看到了歷史的方向:“時向平矣,大夫士將復尚文事”。這件也是小字行書作品,線條勁健,起收筆處皆精緻入微,符合前述鐵心穎“勁而有力,圓而善任”的特點。

另外三件署明用“鐵心穎”書寫的作品(《草書選評詩卷》《跋李西臺六帖》《楊鐵崖詩帖》),均未傳世,僅見諸書畫著錄,但亦可知都是題跋、詩稿一類的小字作品。故可印證“鐵心穎”筆頭並不太大,適合寫精到的小字。

《中國書法》:楊維楨

元 楊維楨 行書跋馬遠商山四皓圖

關於“畫沙錐”,請看明洪武二年(1369)楊維楨《畫沙錐贈陸穎貴筆師序》:

吳興陸生某有才學而隱於筆工。其仲氏穎貴……而制之精者標其號曰“畫沙錐”。尖圓遒勁健,可與古韋昶爭絕。餘用筆喜勁,故多用之。稱吾心手,吾書亦因之而進。穎貴亦自貴,雖勢要求之而不可得。別襆之以錦,署曰:非會稽鐵史先生弗能。知宣州諸葛氏雲:柳學士能書,當留吾筆,否即退還。未幾,果退還。嘆曰:代無右軍,何以用吾筆?而穎貴欲以吾當右軍,曷當?惜予老矣,所書今不過山經野史,汝錐之功,無以用之以利天下,徒為祝錐辭。

從以上描述來看,“畫沙錐”和“鐵心穎”相似,也是依古法制作而柳公權不能用的短鋒硬毫筆。“穎貴欲以吾當右軍”並非楊維楨借人之口自誇書法可當右軍,而是說他能夠用王右軍的筆。可見“畫沙錐”筆毫特硬,並非元代常見之筆。

《中國書法》:楊維楨

元 楊維楨 行書跋黃公望九珠峰翠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毛筆“畫沙錐”之名來自“錐畫沙”的典故。唐代褚遂良《論書》稱:“用筆當如錐畫沙,如印印泥。”錐、印都是硬物,沙、泥都是軟體,毛筆雖軟,但要寫出剛硬的感覺,力透紙背。相傳褚遂良曾將此法傳於陸彥遠。傳為顏真卿的《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轉述陸彥遠語:“後於江島,遇見沙平地靜,令人意悅欲書。乃偶以利鋒畫而書之,其勁險之狀,明利媚好。自茲乃悟用筆如錐畫沙,使其藏鋒,畫乃沉著。”“錐畫沙”在書法中比喻線條沉著深入,而以“畫沙錐”來命名毛筆,則是喻指筆心堅硬如錐。

就在寫下這篇文章的同一年,楊維楨以“畫沙錐”書寫了《壺月軒記》。這是一件帶有章草筆意的文稿,具有與《論醫帖》《贈裝潢蕭生顯序》相似的線條特徵。該作品著錄於《木雁齋書畫鑑賞筆記》《澄懷堂書畫目錄》,現藏日本。(另有倪瓚《壺月軒圖》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此文是楊維楨為一位貧寒而好學的青年儒生李恆作,載於《楊鐵崖文集全錄》卷一,然字句與墨跡本差異甚多。從文中可知李恆是江陰人,避兵禍徙居上海,以耕釣為業,在清貧中堅守其志。墨跡本中說:“餘放舟黃龍浦達海,必道過其門,過必觴餘於軒,繙校典籍辨書畫已,則乞題其顏,而並以記請。”黃龍浦又稱黃浦江、春申江,據說是戰國時期春申君黃歇主持疏浚的人工河道,將青浦、崑山交界處的澱山湖水引導至吳淞口入海。楊維楨多次行舟黃龍浦,結交沿岸鄉紳士人不少。卷末雲:“孟京近日妙書,過文東遠甚,可副墨一本張其軒。”俞孟京、陳文東(璧)都是松江青年才俊,從遊於楊維楨。俞孟京被楊維楨認為“妙書過文東遠甚”,宋克對其亦頗推贊,可惜因為去世較早,名聲不如陳文東。

《中國書法》:楊維楨

元 楊維楨 行書晚節堂詩冊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在鐵心穎、畫沙錐之外,楊維楨還使用棗心、樂墨兩種筆。它們就不是古法制筆,而是元代常見的散卓筆了。棗心筆產生於北宋,它屬於無心筆,是筆頭外形像棗核的散卓筆。《山谷題跋》中記載,儘管蘇東坡堅持用古法制作的諸葛筆,不喜歡新興的棗心筆,但棗心筆的流行已經是大勢所趨。據黃庭堅說:“南陽張又祖喜用郎奇棗心散卓,能作瘦勁字……筆無心而可書小楷,此亦難工……今都下筆師如蝟毛,作無心棗核筆,可作細書,宛轉左右,無倒毫破其鋒”,可見棗心筆主要用於寫小字。元人孔齊解釋說:“有所謂棗心者,全用兔毫,外以黃絲線纏束其半,取其狀如棗心也。”棗心筆的根部用線束緊,所以造成筆根細、筆肚粗,形似棗心。元人王惲描述它“圓如棗心大,銳比囊穎直”,由於兔毫、狼毫都不是很長,故棗心筆並不大。但作為散卓筆,它的筆毫能按壓到根部,故也能寫稍粗壯的字。南宋趙孟堅《書法論》雲:“行草宜用棗心筆者,以其摺嫋婉媚。然此筆須出鋒,用之須捺,筆鋒向左,意趣只用筆腰不用筆尖乃可……棗心筆於用之時,每難揮運,雙鉤懸腕,久久得趣,其要正在勿使筆尖也。”由於棗心筆的筆肚肥碩,如果寫大字一按到底,勢必“只用筆腰不用筆尖”,造成特殊的線條效果。

《中國書法》:楊維楨

元 楊維楨 行書跋鄧文原急就章 故宮博物院藏

“樂墨”也是散卓筆的一種。孔齊說:“至順間,有所謂大小樂墨者,全用兔毫,散卓以線束其心,根用松膠縀入竹管。管長尺五以上,筆頭亦長二寸許,小者半之。後以松膠不堅,未散而筆頭搖動脫落,始用生漆,至今盛行於世,但差小耳。”可見樂墨的筆毫、筆管都較長,小號筆頭一寸許,大號筆頭二寸許,那是足以揮灑擘窠大字了。楊維楨在前述書法落款中提到的陸氏、溫氏和沈氏,都是元末湖州著名的制筆世家。他和這些筆工保持了長久的聯絡,以維持源源不斷的毛筆供應。

在楊維楨時代,陸氏知名的筆工有陸穎貴、陸文俊、陸文寶等,都是元初制筆名家陸穎的孫輩。這些技藝精湛的筆工時常周遊東南各地,推銷他們的毛筆,並請名家為他們題詠。除了楊維楨《贈筆師陸穎貴序》,還有元人周伯琦《筆說》(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陸居仁《苕之水詩卷》(現藏故宮博物院)以及貝瓊《苕溪陸文寶挾筆過雲間,持卷求餘言》贈詩,都是為陸氏筆工所作。楊維楨還為陸文寶題寫“筆華軒”。

溫國寶、溫子敬父子也是湖州著名筆工。元人揭傒斯《贈筆工溫國寶序》雲:“吳興多名筆,溫國寶其最後出者……凡有自吳中來者,餘必求溫氏之筆,而愈不可多得矣。”王冕、顧瑛也喜愛溫氏筆,王冕有《謝友惠溫生筆》詩。沈氏是湖州後起的筆工家族,也頗得當時名家看重,知名者有沈日新、沈君寶。《趙氏鐵網珊瑚》卷七著錄《贈筆工沈日新》詩卷,其中有杜本、柯九思、鄭元祐、柳貫等名公題詠。柳貫說“燈下試染散卓,愛其轉折可人”。《至正直記》載:“筆生之擅名江浙者……近又吳興陸穎、溫國寶、陸文桂、黃子文、沈君寶,頗稱於時。”

《中國書法》:楊維楨

元 楊維楨 行書宴嘯傲東軒詩冊 故宮博物院藏

知道了楊維楨使用的毛筆,再來觀察他的存世墨跡,會有什麼發現呢?首先,以楊維楨早期、晚期的墨跡比較,線條的硬度是不同的。早期的《題王蒙柳橋漁唱圖卷》《馬琬春水樓船圖題詩》《鬻字窩銘》,線條以平鋪為主,較為肥厚。晚期書跡則線條雄健瘦硬,立體感很強。造成這種差別的原因,除了用筆技巧之外,當與毛筆的特性有關。隨著趙孟頫書風的流行全國,湖州散卓筆也佔據了毛筆市場的大半份額。楊維楨早期使用的是常規毛筆,當他旅經湖州以後,尤其是當他由學趙孟頫轉為學歐陽通以後,他開始追求剛硬的線條和剛硬的毛筆,讓湖州筆工依據古法制作有心筆。特殊的鐵心穎和畫沙錐,給他帶來前所未有的快意體驗。“予用之,勁而有力,圓而善任,使舍其制而用它工,則不可書矣。”“餘用筆喜勁,故多用之,稱吾心手,吾書亦因之而進。”元代文學、書法都主張復古,趙孟頫提倡的書法“復古”主要是取法越過宋人而上溯晉唐,但他用的毛筆並沒有恢復晉唐古制,他所謂的“用筆千古不易”指的是書寫技術而非毛筆製作的古今不易。而楊維楨不僅上追晉唐之書,還要追晉唐之筆,可謂是更加徹底的復古了。

《中國書法》:楊維楨

元 楊維楨 行書題楊竹西小像卷 故宮博物院藏

其次,以楊維楨大字、小字相比較,線條的特性涇渭分明,所用毛筆應當也是不同的。其小字行草書,線條銳利,變化多端,正如翁方綱說“古今來,尖筆而肥者,楊廉夫也”。而其大字作品,如《草書溪頭流水詩軸》《橘洲燕集詩軸》《跋鄒復雷春訊息圖卷》《真鏡庵募緣疏卷》等,起筆處就不那麼銳利了,往往是飽蘸濃墨,書寫一字或數字即轉為渴筆;而且蘸墨後線條增粗,正常蓄墨量的線條都稍細,這些都是小筆寫大字的線條特徵。能寫大字之筆,必為散卓筆。可以推知,楊維楨的鐵心穎、畫沙錐多用於寫小字,而棗心、樂墨等散卓筆應用更廣,小字、大字都能寫。宋代以前留下的墨跡,多為尺牘、文稿等小字作品,大字橫卷、立軸產生較晚,元明以後漸多。楊維楨《草書溪頭流水詩軸》《橘洲燕集詩軸》,雖然毛筆還不夠大,書寫有些勉強,但它們是宋元時代屈指可數的幾件立軸書法遺存,在書法形制的發展史上有重要意義。

《中國書法》:楊維楨

元 楊維楨 行書小遊仙辭序殘卷 故宮博物院藏

在楊維楨的時代,有心筆幾乎絕跡,無心的散卓筆方興未艾。他一方面用棗心、樂墨等散卓筆來進行日常書寫,一方面又向湖州筆工定製了鐵心穎、畫沙錐等有心筆,力求在書法取法、書寫工具方面都回歸晉唐。有心筆剛硬銳利的特點十分契合楊維楨“鐵心道人”的個性,成為其至愛的案頭利器,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楊維楨獨特書風的形成。書法史的發展與書寫工具材料的發展息息相關,從李陽冰到楊維楨的六百年,有心筆、無心筆的此消彼長見證了大字書寫的興起和時代書風的變遷。楊維楨作為有心筆最後一代使用者,他恰好站在元末明初書法史復古開新的時間節點上。

《中國書法》:楊維楨

《中國書法》:楊維楨

《中國書法》:楊維楨

《中國書法》:楊維楨

《中國書法》:楊維楨

《中國書法》:楊維楨

《中國書法》:楊維楨

元 楊維楨 草書題錢譜書冊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中國書法》:楊維楨

元 楊維楨 行書夢遊海棠城記卷 天津博物館藏

《中國書法》:楊維楨

元 楊維楨 行書張氏通波阡表卷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中國書法》:楊維楨

元 楊維楨 楷書週上卿墓誌銘卷 遼寧省博物院藏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