臟腑別通說

臟腑別通說

經絡之間的配伍關係多種多樣,其中同名經(如:小腸與膀胱為同名經)和表裡經(如:肝與膽相表裡)這兩種,算是目前針灸教材的主流配伍。

除此之外,我想說說,還有另外的一類配伍關係

“臟腑別通”

“臟腑別通”,在大學的針灸教材上從來沒有記載。因此,導致科班學習的中醫學生,往往沒有意識還有“臟腑別通”的經絡配伍關係,反正我上學的時候是沒聽說過。

我也不清楚,為什麼編寫教材的教授,這麼看輕“臟腑別通”的經絡配伍,甚至連“知識普及”都不願意放進去。並非教授們不懂,我想僅僅是因為它的身份不是“正統”,往往被看作“旁門之術”。

可是,“臟腑別通”在臨床應用極為廣泛,其療效也不亞於同名經與表裡經配伍,起碼我目前親眼所見過的不少針灸高手,無不精通於此術。

1

歷史由來

“臟腑別通”,又叫

“臟腑旁通”

,或

“臟腑通治”

“臟腑別通”,是臺灣針灸名家楊維傑給起的名字,因為他的著作暢銷於全球,具有深遠的影響力,所以現在基本大家都稱“臟腑別通”了。

根據記載,“臟腑旁通”最在見於

《孫氏思邈五臟旁通明鑑圖》

,可惜是僅僅只有一個名字,卻沒有留下傳世版本,因此內容也不懂寫的是啥,只說知道在唐宋時代開始有“臟腑旁通”一說。

到了明代,李梃的

《醫學入門。卷一臟腑。臟腑條分》

提出了五臟穿鑿論解析臟腑別通理論。比較特別是,李梃寫道,

腎有兩通,分別與三焦通,與命名也通

,但他也沒有對這種臟腑之間的對應關係進行進一步的探討。

臟腑別通說

明代之後就到了清代,清代唐容川的

《中西匯通醫經精義。臟腑通治》

也有上述的內容,但是

將“腎與命門通”刪掉了

,或許他覺得這句是廢話,沒啥實際用途。

唐宗海還討論了臟腑通治的機理,他認為唐宋時代的理解都是憑空想象,不按實際出發。他想借用西醫的解剖去解釋臟腑通治,認為臟腑是有道路相通的,並非憑空想象的氣化相通。

臟腑別通說

首先,唐宗海的創新精神值得我們學習,的確是“中醫匯通”,但是古人的解剖也就聽聽就算了,別當真的。

古人所描述的臟腑通治,都是五臟對五腑相通,而胃與心包的關係還沒有明確指出。

到了現代的楊維傑,他發現內關可以治療膝痛,足三里可以治療心臟病,促使他進一步對胃與心包之間的關係研究,因而拓展並補充了胃與心包相通,從那起六髒六腑通治算是完整了,並改名為“臟腑別通”。

2

原理探討

臟腑別通,為什麼會這樣相通,其機理是什麼?

李梃的《醫學入門》認為臟腑別通是氣化相通,但沒對其機理進行更深入的討論了。

唐容川的《中西匯通醫經精義》認為其氣化相通是憑空之說,還是要根據解剖來尋找他們的關係,說的在理,但這些臟腑別通的關係並非看個解剖就能找的到。

目前來說,比較公認的是,

臟腑別通實乃是氣化相通,這是由六經開闔樞理論推衍而來的

,從演算出來的結果看,與臟腑別通完全對應。

《內經》、《素問》

都提及到三陰三陽的開闔樞理論,太陽為開,少陽為樞,陽明為闔;太陰為開,少陰為樞,厥陰為闔。

臟腑別通說

如果將開闔樞理論以“同氣相求”將其展開看,

太陽與太陰

是對應關係(開),

少陽與少陰

是對應關係(樞),

陽明與厥陰

是對應關係(闔)。

分別再將

“開”

的臟腑經絡(膀胱經、小腸經、肺經、脾經),陰與陽相對,手與足相對,就構成了

肺與膀胱通,脾與小腸通

“樞”

的臟腑經絡(膽經、三焦經、心經、腎經),陰與陽相對,手與足相對,就構成了

膽與心通,三焦與腎通

“闔”

的臟腑經絡(胃經、大腸經、心包經、肝經),陰與陽相對,手與足相對,就構成了

胃與心包通,大腸與肝通

看看下面的圖,一下就懂了。

臟腑別通說

3

臨床運用

簡單舉些例子說明。

如,魚際穴治療膀胱經的背痛,尺澤穴能夠治療膀胱經的腰痛,這體現出肺與膀胱別通。

曲池穴可治療頭暈,常規解釋是曲池清熱、清理頭目。但從臟腑別通去理解,肝與大腸別通,頭暈多與肝風相關,因此曲池治療高血壓頭暈效果突出。同理,太沖穴可以治療腹痛腹瀉,除了因為太沖是肝經木的土穴,肝脾通調,也因為肝與大腸別通,大腸病可用肝經治療。

胃與心包別通,內關常與足三里配穴治療胃痛、嘔吐,又可以治療胸痺心悸。膝關節痛,多在膝前的足陽明經,故內關也是治療膝痛的一個很不錯的穴位,足三里深刺3寸臨床可用來治療心臟病。

脾與小腸經別通,陰陵泉是治療肩周炎常用的穴位,特別是肩關節後的小腸經區域痛。小腸經的腕骨與脾經的陰陵泉配伍,可加強健脾利溼的功效。

還有其他的應用,不一一舉例,明白這種思路,臨床便可舉一反三。

4

結 語

有人問,同名經配穴、表裡經配穴,與臟腑別通配穴,哪一種療效更好?

同名經配穴是手足上下相對應(如:手太陽小腸對足太陽膀胱),表裡經配穴是臟腑陰陽對應(如:手太陰肺對手陽明大腸)。而臟腑別通是臟腑、手足、上下全對應(如:手太陰肺對足太陽膀胱)。

相比而說,臟腑別通在的經絡平衡對應比同名經、表裡經更勝一籌,理論上也是療效更出眾,當然同名經、表裡配穴也是很好用的。

頂部